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11 评论 8575 浏览 67 收藏 14 分钟

编辑导语:从用户操作的物理成本来说,“赞”=“喜欢”=“收藏”=“推荐”,因为都是一键触发。本篇文章作者将基于点赞、喜欢、收藏、在看构建了用户轻量行为体系的设计,那到底该如何选择和使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聊一聊~

缘起:

之前在产品设计时,产生了一点争论:对于事物的认可表达,到底应该选择赞,还是喜欢?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图标的选择问题,也关乎对用户情感的理解,以及内容性质的分析。点赞、喜欢、收藏、在看构建了用户轻量行为体系的设计,那到底该如何选择和使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聊一聊~

一、喜欢 & 点赞的由来

2005年,分享创造型社区B3ta遇到一个难题:内容爆发,创始人Rob Manuel希望找到一种机制来帮助其筛选好的内容,于是,他参照2004年上线的Digg.com的[Digg]排名功能,增加了【Like】功能。

2009年,Facebook上线了标志性的大拇指Like,Like迅速变成了最受欢迎的网络社交语言,成为社交产品的标配。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like】功能诞生,对于产品生态里的三方都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对于产品平台方:这是更省心的内容推荐机制,既可以激发用户的参与度,又可以节省人工运营的成本,提升推荐精度,还可以了解用户个人偏好,推荐更精准的内容、服务和广告,打造完整的产品商业闭环生态。

对于用户消费者:这是更轻的互动方式,无需意识思考,随手一点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

对于内容生产者:这是更快的响应方式,根据曝光及点赞次数,可以更快获知内容的受欢迎程度。

虽然英文里都是【like】,但翻译成博大精深的中文之后,却分化成了【赞】和【喜欢】,主体情绪一致,但又有好些微妙的差异。

【赞】和【喜欢】的情感差异

  • 赞:是一种表达心理认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态度或认知倾向,是一种精神上对外在人/事/物的肯定和赞美。
  • 喜欢:是一种触发在内心的感觉,着重在于凸显自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赞更偏向于一种激励他人的行为,不吝惜对对方(人/观点/行为)的一份支持和赞美。喜欢则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达,更关注于人/事/物与自己情感的共鸣。

不喜欢也可以赞,君子和而不同。喜欢也不一定要赞,有些喜欢只适合埋藏在心底(所以有收藏)。当然,也有很多时候,喜欢和赞是同时激发的,因为触动自己而喜欢,因为表达喜欢而点赞。

二、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几款国民级App是怎么使用【赞】、【喜欢】和【收藏】的,这将极大的塑造大家的认知和习惯。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首先,来看看在这个问题上处理最为极致的产品——抖音。抖音的整个产品体系中只有【♡】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同时代表了【赞和喜欢】,整个产品生态从功能到交互,简单到极致。(不过我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在播放的视频中命名是【赞】(点赞数为0时,会显示图标名称【赞】),但到了个人中心里点赞视频的集合名却是【喜欢】,统一一个概念难道不好吗?)

(PS:抖音其实也是有收藏的,只不过极为隐蔽,收藏和查看都比较繁琐,所以此处先略去不细讲)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相比之下,快手就在明显的位置引入了【☆收藏】,用以区分【赞】和【收藏】。

那么,收藏是一种什么情感呢?

顾名思义,收藏就是收集保藏。一般来说,用户收藏是为了方便日后回顾,说明物品价值属性强,再利用率高,强调的是有用性,或者是更强烈的【喜欢】(不仅仅博得当前喜欢,还希望日后再回味这份喜欢)。

从本质上来说,【赞】和【收藏】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赞】是一种外在的公开表达,主要在于让对方或者第三方知晓自己的态度,用户侧可以不做沉淀,比如赞对方的评论。【收藏】则是带有私密性的,有些时候用户并不想公之于众,只是想自己稍后再看。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在爱奇艺中,赞和收藏合二为一,两个概念共用一个形态【♡】,但凡是赞过的视频,都会出现在收藏夹里,产品体系也相对简单。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在腾讯视频中,赞和收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赞只是即兴的一种行为,并不会被记录在自己的信息里。而收藏则是会被记录下来,沉淀在个人中心,这更符合二者的本质区分。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今日头条的做法也是区分了收藏和赞,而且收藏和赞都会被记录下来。(对于记录赞我其实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赞过的视频和新闻是有记录的,赞过的评论就没有,这难道不都是用户的行为吗?)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腾讯新闻,在点赞和收藏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推荐,推荐是一种弱化的分享,就像点赞和评论的关系一样,赞是更轻的互动,推荐是更轻的分享。不过这样产品体系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多一个概念,实现成本高一些,用户理解成本也高一些。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微信的产品体系里,有赞,有收藏,赞在不同的场景下还区分了【大拇指】和【爱心】,不同场景下的设计似乎也不那么统一。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最后,看一下QQ,在QQ的产品体系里,也同时存在收藏和赞,赞也有【♡】和【大拇指】两种形态,收藏和赞过的视频/资讯会被保留下来,评论里的赞,也是不记录的。

小结一下各大App的功能及符号现况:

四、结论

从用户操作的物理成本来说,【赞】=【喜欢】=【收藏】=【推荐】,因为都是一键触发。

从用户操作的心理成本来说,不同的产品生态,操作的心理成本是不一样的。

对于生活娱乐信息来讲,如朋友动态、短小视频等,【赞】<【喜欢】<【收藏】<【推荐】,因为友好甚至礼貌性的点赞是最容易触发的,甚至现在已经有很多习惯性的点赞人群,而真正会触发喜欢情感的,会相对少一些。不仅喜欢,而且要占为己有收藏回味的更少,不仅自己喜欢,还觉得有价值分享给周围人的就相对更少。

对于专业性文章来讲,【喜欢】<【收藏】<【赞】<【推荐】,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文章为例,如果文章能让我有所收获,就会激发我的喜欢感,如果让我感觉日后可以借鉴,我就会收藏。而只有当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都比较优质超出我个人预期时,我才可能赞和推荐。

基于上述分析,不同平台在设计【赞】【喜欢】【收藏】产品关系时,重点是不一样的,需要考虑产品内容的性质,如生活娱乐类和专业知识类。对于生活娱乐类,【赞】的心理成本低,可以对产品的三方生态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专业知识类,【赞】【在看】【喜欢】的公开表达态度的门槛就会很高,【收藏】行为更容易被触发。

对于【赞】的呈现形态,生活娱乐型信息平台,比较适合用【♡】,更容易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严肃知识型信息平台,【大拇指】相对更合适,这是故意拉开距离,表达对对方的认可甚至崇拜。不同的符号,表达了在不同的场景下,对不同的人的情感距离。

对于【赞】的记录,普遍来说赞的内容都是记录的,而赞的评论都是不记录的。对于这一点现状,我其实有些疑问的。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任何用户行为的表达,都是用户的观点和思想的体现,作为设计师,我们发愁的往往是用户互动行为太少,频率太低,而不是愁记录占用资源太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旦用户触发了某个行为,前后台都记录下来,对于平台和用户来说都是有价值的,特别是一些高价值的内容社区,评论甚至比内容更精彩,回顾这样的点赞评论,对用户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另外,如果引入收藏体系,明确区分【赞】和【收藏】这两类对外和对内的表达,把所有的【赞】都只作为对用户喜好的内在分析工具,而不记录在用户的个人体系中,也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这就需要结合产品的内容属性、社交关系和所处阶段综合去进行设计。

好了,轻量行为设计体系就介绍完毕啦,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小插曲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1年度作者评选,恳请各位有爱的读者为我投个票,冲刺2021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年度Top作家,希望得到大家的点赞与支持,再次感谢大家。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最多可投3票,投票即有机会获得百万惊喜礼品&起点课堂千元豪礼哦!

投票传送门:http://996.pm/M8w63

#专栏作家#

悦有所思,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0年体验设计经验,崇尚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迭代理论,热衷于学习、解构、建构、传播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行为设计等设计相关领域知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观察的细,有思想

    来自北京 回复
  2. 你好,关于“爱奇艺”那个想请教一下,喜欢=收藏,在视频也点击“喜欢”个人页的“收藏”页里会出现这条;那如果在视频页点击喜欢后又立即撤销,此时喜欢不在,那个人页收藏里的这条也随即消失;还是说仅是取消“喜欢”,和“收藏”不冲突,想要删除“收藏”必须要到收藏页操作删除?

    来自北京 回复
  3. 小破站的一键三连怎么讲

    来自河北 回复
  4. 所以你就跑进了我的收藏夹

    来自山东 回复
  5. 分析的非常到位

    来自山东 回复
  6. 看完之后有种自愧不如的感觉,我平常就是个白嫖鬼,哈哈哈,但是,你的这篇文章真的写的很棒,很详细。

    来自河南 回复
  7. 收藏的作用难道不是吃灰么?

    来自河南 回复
    1. 有人吃灰,也有人擦灰~

      来自江苏 回复
    2. 哈哈我会擦灰

      来自福建 回复
  8. 最近刚好在设计用户反馈,作者分析的点很细腻,给了我启发,手动点赞收藏,对内对外都表达一下

    来自香港 回复
    1. 感谢反馈,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文末链接帮我投个票哦,感谢💗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