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用户研究路上的一些经验与反思

5 评论 7545 浏览 23 收藏 15 分钟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必须把产品与用户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用户研究不仅对公司设计产品有帮助,而且让产品的使用者受益,是对两者互利的。本文作者分析了用户研究职业生存现状和发展方向,推荐对用户研究感兴趣的朋友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提笔开始的时候,回顾了一下距离我上次水文,已经过去6年了。感觉需要有一些总结和里程碑式的纪念。也有很多需要整理和回顾的方法论。记得我最多被加微信咨询的是关于用户画像,截止到现在也陆陆续续被询问。但关于用户画像,6年期间,可能我也有了更多脱离教程操作之外的反思。会陆续沉淀分享。今天先零零散散的分享一些用研8年的最大感受。

一、用户研究的职业生存现状?

今天打开网站看文章总数的时候,看到用户研究类的文章数量稳居倒数TOP3之间。这么多年来也陆续看到大厂用研论坛停更。市场热度和内容产出体量是有相关性的。17年我被总监问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的时候,像大多数的人一样“想要持续在用研这个岗位深耕,路径就是高级用研、资深用研、用研专家、用研总监”好像到这里就到头了。她笑笑(多年后我领悟到了这一笑)。

先来说说用户研究岗位本身在不同公司可能会存在的生存状态。

1. 咨询公司用研

情况:按行业分类(快消、电商、白酒、汽车等等),以接甲方公司的项目为主,团队合作模式,一个项目可能是几个人构成,部分做行业信息搜集、部分做用研、部分做分析、部分写报告等等。大致如此。

优势:非常系统、专业、科班的方法论体系,各种模型、方法论玩的飞起,想要初入本行业的人,在这里做科班培训是个好地方,专业技能深耕的快速路。

劣势:乙方嘛,先不说受多少甲方爸爸的气了。有几个问题是很显著的,首先多是传统行业或者实体行业,互联网公司大多自己有用研的,咨询公司高昂的费用是不合适的,所以接触互联网行业的经验相对不多。其次多是很多最后从咨询公司来求职的小伙伴提及的“想在甲方干,不想在乙方”,因为甲方会接触到一个工作的上下游,有更多拓展的机会。

2. 甲方公司用研–全公司只有1个用研团队

情况:全公司只有一个用研团队,公司规模不是非常大,业务类型不会非常多样化。团队里可能一个项目就是1个人干或者2个人干,因为要对接全公司业务,不会是团队合伙干一个(大型项目才会这样),一个人跟一个线,或者一个人涉猎多个线,都有可能。

优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业务流程,从需求发起、需求评审、用研支持、给到建议方案、二次评审需求方案、demo测试、三次评审效果、正式上线、上线后反馈搜集、优化建议、迭代跟进。几乎一条线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用研的存在(这个是假设公司流程正规),可以有每个项目闭环的体验经历,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接触交互、产品、研发、运营等等岗位,见得多,学的多。

劣势:几乎不太有很多人来带你,你要自己去学习很多东西,我曾经一度觉得自己在野蛮生长。你的师傅,领导,指引人可能只有少数的时间给你一些建议,更多的是需要你自己去学习研究。甲方很多公司内对用研的要求是很高的。你不能只告诉业务现在产品有多少比例的男人和女人,现在用户会产生付费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你需要给到更可执行或者起码让业务知道从哪里下手的解决方案,有些业务可能会需要更具体细节到方案应该是a还是b,有些领导可能会挑战你调研用户的正确性和你调研数据量的充足性等等,需要行业证明、自证等等更多论证说明来先说服大家,这份报告是一份经得住考验的东西。相信我,如果用研的报告超过5次让业务看了之后只能回答一个”哦”,那么用研的价值和地位将会逐步边缘化,如果用研报告有1次在老板那里觉得“不懂业务,不接地气”,那边缘的结果会加速。

3. 甲方公司用研–公司各业务有独立的用研,公司总部也有总用研

情况:这是大厂才会可能出现的情况,业务过多,每个业务都自成一套,总用研从效率和人力上都无法快速配合了。就会有大小用研的存在。大用研服务老板,更多是最新战略、最新趋势、公司产品的整体用户情况变迁等等辅助重大决策的。小用研更像独立公司的唯一用研,服务内容更加具体细节,会更多用到所谓AB测试、情绪版、kano等等大家眼中有趣的研究方法。

优势:大厂嘛,各个方面都是可学习的,大用研会拥有更多战略性的视野,需要跟多商业分析、行业分析的能力,对局势、趋势、整体把握需要有高度的敏感性。格局和思考问题的视野都会更多样化一些。

劣势:大用研如果老板不重视用研价值,就有点尴尬,做“自己觉得重要但是哪个业务也觉得只能看看的东西”。小用研除了2)里说的问题之外,还有业务如果变更或者凉凉的再就业风险。

就我所经历和了解的情况中,大概就是这样了。可能还有更多我没有涉猎的公司情况吧。不一一列举。整体就用研本身来说,想提升专业,就去乙方,想涉猎更多岗位就去小用研,想有更多战略提升行业提升就去大用研(一般这个也是要从小用研开始,或者直接是行业分析、商业分析类)。

二、用户研究的职业发展方向?

如果刚刚所说,用研纯岗位走到头就是用研总监了,而能给用研这个支持岗位(很多比例还支持的不够落地,支持只做现象描述,对公司业务没有直接实际贡献)提供总监的公司,很少,且对个人要去很高,你不能仅仅是一个用研领域的专家,你必须产生更多直接价值。所以,用研就多了很多复合型技能需要补充。

1. 数据型用研

用研是小数据,用户嘴里说出来的数据,在很多厂,是很难被认的。用户是不是个案?数据量饱和了吗?是不是目标用户?他说的就一定是他需要的吗?等等问题都是用研日常面临的挑战。很多时候,用户实际产生的行为数据更让大家信服一点。所以,用研需要同时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需要知道如何做小数据和大数据的佐证。需要不断对比后台数据和调研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在哪。去解决“明明用户调研得到结论70%的用户每天都来访问,但后台数据显示次留到30%就不错了”的问题。毕竟没有一份财报和公司说明里不会只告诉资方,数据是用户告诉我的,而不是实际后台产生的。

技术储备:Excel(最基础了)、SQL、SPSS、Python(更好),这是硬技术,软技术包括业务数据分析、需求分析、数据结果代表了什么等等一些需要不断结合业务去拆分的部分。

职业发展拓展:数据用研、数据分析

2. 产品型用研

经常会看到有公司会把用研和设计、交互放在一起,俗称UED团队,这个组合里,用研更多负责的是整个产品各设计环节的体验优化,也对产品上线后的相关用户反馈负责。

技术储备:交互设计

职业发展拓展:交互设计师、产品经理

3. 增长策略型用研

这是从19年开始大热的概念,用户增长、增长黑客等等,所谓海盗模型也被各家反复推崇,本质一点其实是基于用户全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刺激转化,各阶段的价值变现逻辑。从一个用户来,到用户走,整个流程阶段,如何在各阶段实现用户增长和扩张。在流量见顶的当下,用户增长依旧是各家KPI里不可获取的一项指标。每个公司都在努力对外公布更优秀的DAU\MAU等等,从我个人角度来看,用研在这里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如何在用户初期直至用户流失的每个阶段,让用户按我们想要的逻辑去成长,各环节中对用户的深入洞察都是必要且有直接落地指导意义的。互联网发展之初也并没有这个岗位的存在,这个岗位的热度伊始就源自于流量获取成本过高的发展后期,所以从事相关行业的多是产品经理背景,而不关心用研的产品经理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自娱自乐的意思。

技术储备:数据分析能力、运营思维、产品经理能力

职业发展扩展:带增长title的各种花里胡哨的岗位(核心就是你有能力,有过往成绩拉到了人头)

4. 行业型用研

这个类型更偏向于做战略规划了,用研给外界的刻板印象是描述产品的性别年龄的一波人,但是好的用研的基本素养势必是对行业发展、行业基础数据中找到更多商业机会,并去做很多相关商业模式、竞品玩法的探究,甚至去看财报等等,从更加宏观广阔的视角来找到本公司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很多券商里的行业研究等部门也多是此类型。

技术储备:行业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职业发展扩展:行业研究分析、券商类岗位

5. 市场型用研

这类其实更多是源自于传统行业,做品牌建设、品牌定位等等与市场、品牌相关的工作,价值在于定位品牌印象、找到品牌定位、明确品牌群体诉求、在同行赛道中让企业找到自己的品牌特色做差异化突围。

你会听到相关的用研嘴里经常谈论“无提示第一提及”“品牌模型”等等关键字眼。很多市场投放其实都很难去证明自己投放后的效果,市场外宣是一个比较难以衡量投产比的事情。

尤其在企业有多种引流策略的情况下,一个市场部门很难证明这一个新用户是因为看到自己投放的广告还是因为从朋友那里听到了推荐,亦或者是一个double的效果,即使是通过广告点击,也无法证明用户到底是因为广告好进来的,还是因为朋友说了一下他记住了,刚好有这个入口就进来了的问题,这种事情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市场用研可以去建立一条持续监测的基准线,在时间和数据的累计过程中,是可以从波动里测算出实际价值来源的。

技术储备:市场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职业发展扩展:市场推广、品牌推广

零零散散,大概是我在这么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思考的这个岗位到底是什么发展的思考。也是我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每个方向的工作情况。先啰嗦到这里。也是时候逐个去整理与思考这些年不同项目的经验与反思了。

 

作者:王蕊。8年互联网用户研究。

本文由 @草薰未央_angi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笔者写的不同公司的用研类型,我算是都经历过了,看完很有感触。
    第一份工作在乙方,当时还不叫“用户研究”,而是统称“市场与消费者研究”,确实像文中所说,项目经历很多,但是对于体系化的认知并没有太多,我们不知道项目的前因(具体背景)和后果(落地追踪)。在乙方做了半年多,技能学了不少,但总觉得迷茫,不知道能做什么。
    目前已经是第四份工作,从毕业到如今也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其中经历了三个人的小而美的用研团队,也经历过十几人的用研团队,也在一个人的用研模式中摸爬滚打。
    这些用研团队,有搭建在产品部门的、数据部门的,也有独立出来作为商业分析中台的。
    从技能上,从数据型用研,到产品型,后来又要求做市场分析、商业分析、品牌定位等,五花八门,感觉技能点要求越来越多,学习起来望不到边界,老板们时不时抛出一些“疑问”,不时鞭策你前进。
    一开始,我对职业规划也天真地认为/坚持要在“专家路线”上不断晋升,一直到用研总监。但后来的工作中发现,只懂用研真的不够,这个工种发展到最后更多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仅是用研很行,需要你业务分析很行,市场分析很行,战略分析很行,沟通能力很行、宣传能力很行、……。
    现在还是在用研的道路上继续走着。虽然迷茫,但前景还是不错的。(就是对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比较高。)

    来自浙江 回复
  2.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必须把产品与用户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用户研究不仅对公司设计产品有帮助,而且让产品的使用者受益,是对两者互利的。

    来自陕西 回复
  3. 收藏了,看完陷入了沉思。有很多的启发,期待更新

    来自北京 回复
  4. 吸取经验,提升自己。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来自广西 回复
  5. 写的真好,目前岗位正是用户交互,迷茫中

    来自山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