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原因,影响了技术转产品的抉择

1 评论 4684 浏览 15 收藏 12 分钟

在舒适区呆的太久并也感觉到自己没有进步了,想踏出舒适区,但又一直处于踌躇不定的状态,其实主要有这些因素影响了你的决定:损失规避、时间成本、不确定性。

先说下心理学研究中的有关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zone),学习区(stretchzone),和恐慌区(stresszone)。

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觉很舒适。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而且一旦跳出这个领域,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变化,你可能会觉得有压力,无所适从。

学习区里面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的锻炼自我、挑战自我。比如:

  1. 生活中,换一条上班的路线
  2. 学习中,接触另一个专业的书籍
  3. 工作中,切换到另外一个岗位。
  4. ……

恐慌区,顾名思义,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比如在公共场合演讲,或者从事一些危险的极限运动。

那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舒适区呆的太久并也感觉到自己没有进步了,想踏出舒适区,但又一直处于踌躇不定的状态。

这太正常不过了,因为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但作为人类,我们所要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这使得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本能去做一件事或分析一个问题。比如:对于“趋利避害”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需要判断什么是“利”,什么是“害”,再延伸下,尝试着把时间线拉长去看待”利“和“害”,当前可能是“害”,但以后可能是“利”。联想到了《战略节奏》中提到了“长期性”中所提到的“差序”和“时序”。

我有个哥们儿,是高中认识的,成绩不怎么样,最后上了专科学校,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填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并且跟我说先做三年技术,然后转到旅游行业做产品。在我看来高中毕业后目标这么明确的是比较少见的。时间嗖的一下,3年半已经过了,你是否好奇这三年半他怎么过的?今天又过的如何?而我又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他:”兄弟,我找到工作了,做Android开发”。
我:”加油,还记得你高中毕业时给自己设定的职业规划不?我可是记得呀!”

……..1年后……..

他:”技术的水真是深不见底,学的越多越是觉得自己垃圾”。
我:”别急,我们还年轻,慢慢来”。
他:”今年就这么过完了,真是学习元年,上班学,下班还是学”。

……..2年后……..

我:”现在还是专心做技术?”
他:”没,稍微关注一些旅游、社交的一些资讯,平常看了向《乌合之众》、《小圈子·大社交》、《认知盈余》、《游戏改变世界》、《金字塔原理》等等书籍,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社交、眼界、学习思考,这些书籍都对我以后转型有一定作用”。

……..3年半后…….

我:”怎么样?现在已经三年半了哦,你还在技术岗位呆着的?”
他:”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给我们的leader提起离职的事了,这个决策过程太痛苦了,本来计划是过年待一个月就提辞职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拖到现在”。

结果你也看到了,离他规划的时间点延迟了半年,在我与他详聊后,发现主要有这些因素影响了他的决定:损失规避、时间成本、不确定性

一、损失规避

他很清楚从技术转到产品在待遇上必定会存在落差,而且可以大致预测薪资会降低40%左右,这是非常痛苦的,在不考虑深圳买房的情况下,原来的生活甚是潇洒,衣、食、住、行毫无问题,时而深度游一趟,买自己喜欢的电子产品,一旦转岗,这些东西都将远离他,这种落差是非常大的。

我们可以看一个有名的实验,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做过这么一个实验:

他召集了一群人,这些人有的发了一个杯子、有的人发了一包巧克力,有的人什么也没有。然后,这些人被要求在两种方案中做选择:有杯子或巧克力的,可以选择换成巧克力或杯子;什么都没有的人,可以选择要杯子或要巧克力。结果是,什么都没有的人,有大概一半的人选择了杯子(另一半的人选择了巧克力);而发了杯子的人,86%没有选择换成巧克力,依然保留了杯子——从概率上来说,最后应该是约50%的人拿着杯子。

从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角度,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 ─ 损失的痛苦远远大于获得的喜悦。

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损失和获得的认知落差。X 轴是最终得到的结果、实质产出(outcome),Y 轴是人们心中对于结果的「认知价值」。从A到B点、或是A到C点,x轴的变动是一样的(也就是实质产出变动是一样的),但人们对于这样变动结果的认知价值却有很大的经验落差,A到C (y轴)的变动远远大于A到B(y轴)的变动。(我们做产品时,是不是需要花些心思让用户稍微付出点精力,用户付出的精力越多,是否意味着用户离开我们产品成本就越大?)

所以对于入错行业或岗位的职场新人,我建议一旦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行业或岗位就马上行动,否则会随着待遇的提高导致你决定要转行转业时会承受更多的损失痛苦而放弃。

对于我哥们儿这种情况,他认为其实只需要一年就能达到他所期望的目的(有技术背景的产品经理,超过60%的Android开发)。前提是你能充分利用时间,排除干扰。我这哥们儿其实很自律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受到过股票、手游的诱惑导致学技术的时间占比只有40%,所以他建议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充裕的时间,因为大部分时间都会浪费,尝试着多给自己一些压力。

二、时间成本

当你已经接受了损失所带来的痛苦后,还要去衡量一下时间成本,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必定要面对结婚生子(没打算结婚生子的你其实已经自由了),而这意味着责任。所以最好先给自己设定最迟结婚或生孩子的年龄,在达到这个年龄前,你需要有能力支撑起这份责任。

说直接点就是你需要有足够高的工资支撑起这份责任,对于大部分工薪族,工资 = 技能 + 能撬动的资源,技术岗主要靠技能,市场岗主要靠资源,而这两样东西都需要时间积累,所以你又要需要花时间去学习技能或积累资源。

你可以尝试着在坐标轴上画出时间(x轴)与工资(y轴)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复杂多变的曲线,并且不同的行业和职位画出来的曲线都是不一样的,你需要从圆点开始画出这条曲线,最后观察当x坐标到你自己设定的生育年龄时看y坐标的工资能否达到支撑起这份责任的最小值。

所以我建议:

  1. 选择能利用上已有技能或资源的岗位和行业
  2. 全方位收集所转岗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列出影响工资的因素,尽可能的把这条曲线勾画准确。

三、不确定性

其实我觉得“不确定性”才是影响他选择的最大因素,如果他能确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工资能回到现有水平,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问题,就是忍一忍的事儿。

不知道细心的朋友是否发现我前面的建议其实都是为了增加确定性。我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工资都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至少不会下降,所以尽早转行这个建议相当于能增加工资增长的确定性。收集所转岗位或行业的相关信息画出时间投入与工资的曲线同样也是为了增加确定性。

当确定性越高,你在面临转行转业选择时会越轻松,所以你需要找到各种方式去增加未来的确定性。

确定性其实在产品中也非常重要,当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时,若持续收到确定感的反馈,就会觉得安全,觉得可以依赖;如果突然变得不确定,就如同我们面临转行转业一样,需要自己去衡量太多因素,最终可能放弃。(可以产考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三十讲)

 

本文由@francis_yh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喜欢你的分析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