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自己成为被裁员的那一个?

2 评论 5988 浏览 15 收藏 20 分钟

最近裁员毕业的同学越来越多,有人希望被裁可以拿补偿,也有人不希望毕业毕竟工作不好找。如果是不想被毕业的同学,可以学习下这篇文章的方法,避免自己被裁员。

这几年经济不景气,企业日子自然好过不到哪里去。

公司业绩不行,裁员、降薪、福利缩水,这些事儿就像是一连串的鞭炮,炸得大家心里七上八下的,都琢磨着:下一个被“炒”的会不会是自己啊?

今天,我试着来写一写,一个优秀的员工身上具体的特质。也是反向告诉你,要想避免自己被公司淘汰,就得往这些方向上去提升个人的不可替代性。

一、创造“增量价值”

我们身处职场,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被动接受任务,等着领导安排,要不就是被其他部门的同事催着交差。

哪天没人给安排点活儿,瞬间就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要是长时间没啥大事儿干,心里就开始嘀咕了:是不是这儿不适合我啊?这岗位我是不是搞不定啊?领导是不是对我有啥看法啊?要不要考虑换个地儿发展啊?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都是突然踩中了一个风口,使劲往上飞一段,然后风口停了,就猛的往下掉。

既然企业的发展是螺旋上升/下降的模式,我们的工作也会是上下波动的状态,有时候事情多的忙不过来,有时候事情少到闲的发慌。

作为产品经理还算好,一般都会有比较强的自驱力。当一个产品走完了生命周期,就会开始寻找下一个新产品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产品经理在企业内部的重要性的原因,因为产品经理有可能给公司带来“增量价值”。

不过,再畅销的产品也会有卖不动的一天,再好的客户资源也会出现裂缝的一天。

所以,企业只有不断的去尝试新的东西,不断的去寻找新的增长源,才能够确保自身处于一个不断向上发展的曲线中。

很多老板心里都门儿清,一旦发展曲线掉头向下,要想触底反弹,会是非常的艰难。

所以啊,咱们要想在公司里混得风生水起,就得帮企业不断找新的增长点。

不要狭义的理解为,增长就是找新产品,其实,企业的增长包含很多的方面,只要是能够带来新的变化的事物都可以尝试。

简单来说,企业和人一样,也是需要不断的折腾,折腾多了,新的增长方向可能就冒出来了。

站在个人的角度,你可以为企业从下面三个方向去创造“增量”,带来“增长”。

1、产品“增量”

产品增量这个不能局限于就是去找新产品,产品的范围可以扩大一点,只要是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的事项都可以。关键是能够瞅准客户的需求。

比如,客户希望我们提供数据整理的服务,这算不算是一个“产品”呢?

当然算啦!这服务可是实打实地给客户解决问题,带来价值的。

所以,寻找产品“增量”,本质就是获取到客户的需求,任何一种客户的需求都有可能演变成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如果你现在手头上没啥活儿干,那就赶紧去找客户聊聊吧。

做做需求调研,做做售后回访,跟客户聊聊咱们公司的产品用得怎么样,或者帮客户解决个啥问题。这样不仅能跟客户拉近关系,还能收集到宝贵的客户需求。

从客户那里收集到的需求,也有可能用于完善当前的产品功能,这也算是一种产品“增量”,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当然,当你收集到的客户需求持续的累积,就有可能在你自己的脑子里面碰撞出各种新的产品想法。

比如,之前我们有一个辅助客户业务办理的系统,因为了解到客户有外出办理业务的需求,加上我们正好在别的产品上找了一款硬件设备。

于是,一个新产品的思路就蹦出来了,最后我们推出了一款移动一体机装备,为该产品线迎来了一大波销量。

2、工具“增量”

有人说,我工作压根儿就接触不到客户,整天就坐在办公室里搞部门协调,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找不到“增量”的事儿了呢?

肯定不是,其实就内部工作来讲,大家都会有一种惯性,导致很多工作的流程、规则和制度越来越臃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家的工作效率。

只要你肯用心去观察,遇到问题可以多一层分析和思考,就一定可以找出各种不合理的流程,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那建议怎么落地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工具啊!工具是提升效率最好的抓手。

比如说啊,以前大家多人协同写材料的时候,文档传来传去的,跟接力赛似的。后来有了飞书文档,这协同效率嗖的一下就上去了,大家直接在一份文档上共同编辑,方便得不得了!

再比如,差旅费用的报销,这一直是一个让我头脑的事情。需要打印各种发票,做费用支出明显表,然后一张张发票贴的整整齐齐,经常一个上午的时间都用来做报销的事项。

后来呢,我发现已经有智能化的费用报销软件了,于是就赶紧推荐给公司,让他们付费采购。现在啊,大家出差填写报销,在手机上操作几下,几分钟就能搞定!

3、信息“增量”

如果你既没有机会接触到客户,也发现不了公司内部流程上的问题,找不到能够提升效率的工具。

那也别急,还有一种轻松带来“增量”的方式,就是把你脑子里的信息共享出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攒了不少经验教训。但如果这些信息都只留存在你的脑子里,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我们说经济要发展,得让人、资金和资源都流动起来。同样的道理,企业要增长,也需要让信息流动起来才行。

你知道的可能正是别人需要的,你不知道的可能别人正好知道。只要信息在内部能够流动起来,就能够提升大家的认知水平。

这种信息增量,有利于帮助大家避开工作上的“坑”,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其他岗位的工作,提升跟别人的协同效率。

也就是说,分享出来你的工作经验,也是一种创造“增量”的方式。这可是最容易做的“增量”方式了,但偏偏也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

能提供增量价值的人,个人价值才会大,不管到任何组织里,他都具备不可替代性,他的薪水,对应他的价值,自然就比一般人高。

怎么样让自己也能够去提供“增量”的价值呢?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心态。

打工者心态永远都是把事情做得刚好,标准是不出错。而创业者心态,则是把事情做得超出预期,标准是追求更好。

当你不是为了完成领导的要求而去工作,而是想着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增量”价值的时候,你对待一份工作任务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

不再只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而是会去思考,如何在成本、效率、体验等方面寻求突破,尝试用新思想、新方法、新工具,把事情的结果做的超预期,即完成了事项本身,又带来了产品、工具或信息上的增量。

二、把事做成

有人问了,是不是只要我能整出点“增量”价值,就能稳坐钓鱼台,不用担心被炒鱿鱼了呢?

不对,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做好本职的工作。

那怎么判断本职工作做得溜不溜呢?

简单说,就是交给你做的事情都可以做成。

比如,你是一个产品经理,老板交给你一个新产品,让你去调研调研,然后整份调研报告出来,看看这产品有没有搞头。

你要是就随便在网上扒拉点资料,再加点自己的猜想,就断定这产品没戏。结果呢,竞争对手嗖的一下就把这产品给推出来了,那你这就算是事儿没办成啊。

而你要是基于各种数据分析,找客户沟通交流,找销售了解市场,找竞品做分析研究,再基于汇总的各种信息,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产品可能有机会,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议可以先小范围进行尝试,做出最小可能性产品做市场验证。

接着呢,你就开始画产品演示版,让销售帮你找试点客户,跟客户一起打磨打磨,最后再正式推出1.0版本。这么一来,这产品可能就真的成了!

这就是把事情做成的能力,任何一个产品,没有绝对的有戏或没戏,只是机会大小而已。

而且啊,在初期信息和数据不足的情况下,谁也别想一拍脑袋就做出准确判断。做事嘛,还是得遵循做产品的基本逻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所以啊,当一个新产品砸到你头上的时候,你是全力以赴、尽力而为还是应付了事,那结果可是大不一样的哦!

有些人,早就习惯了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一开始做这个事儿的时候,就先找出各种做不成的困难来,然后再去实践一下,证明自己最初提到的那些问题、困难和风险果然都是存在的。

最后呢,还得跟你说:“我早就跟你说了这个事儿做不成吧,你非不信!你看吧,果然有这些问题吧,还让我白费了力气!”

为什么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在企业上班更容易受到老板的青睐,原因无他,这个人的个人战斗力更强。

什么是个人战斗力,就是战胜问题和困难的能力。

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都知道,你去创业的时候,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再去找一个人倾诉或报告说,这事情做不成,我不承担责任,不要怪我。你只能是硬着头皮,想尽各种办法把问题解决。

当你试着努力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尝试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有些问题最后还真就被解决了,并且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随着做成事项的增多,个人自信心也随之增强,“把事做成”的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

为什么投资人都喜欢投资那些连续创业者,更是青睐那些有成功经验的连续创业者。因为他们证明过自己有创造价值增量的能力,他们把事情做成的“可能性”更大。

为什么有的人在选工作时,倾向于创业公司而不是大公司?因为创业公司能实现他们人生理想的“可能性”更大。

三、增加“可能性”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要相信,你在任何一个企业,从事任何一份工作,都是暂时的,早晚会有散场的一天。就算你不离开公司,公司也不裁掉你,最终,公司和你也会被时代的洪流给冲散。

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周期性的产物,赶上好时候,吃到市场红利,猛的增长一波,嗖嗖地往上涨,你跟着也干劲十足,能力和钱包都跟着鼓起来。但既然是红利,就会有消失的一天,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

所以啊,要“未雨绸缪”。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简单来说,就是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出去走走看看,尝试点新东西,探索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你可以是一个产品经理,也可以是一个“滴滴司机”,还可以是一个网站编辑,更可以是一个自媒体博主。

那些厉害的人,你看到的是他们平时工作挺轻松,按时下班。但你看不到的是,他们在利用额外的时间为自己创造各种“可能性”。

在工作之余,让自己具备主业能力之外的其他技能的人,也让自己具备了这种“可能性”。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体现在每天的时间利用和安排上。

试问一下:每天下班回家到睡觉前到这段时间你主要是干什么?

有人可能在刷短视频或者看电影、打游戏。想着已经上了一天的班,就应该犒劳一下自己,放松一下,娱乐一番。

而这段被你用来放松娱乐的时间,同样被另一群人,拿来看书、写作、学习、分享,他们都在想尽办法,利用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眼界、能力和认知。

为什么很多人会忽视掉这样的努力呢?

原因嘛,很简单,因为这种投入和付出,短时间内就像石沉大海,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咱们大多数人做事,都讲究个“现买现卖”,得有明确的回报才肯动手。

要看到自己瘦下来真的有变好看了,才会去节食和运动。要确定年终奖会发的更多,才会想要加班去增加绩效。

但实际上,我们都预见不到未来,也没有人可以给到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你能做的就是相信未来,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一个机会在等着你。

就算最后没有一个机会,这些时间对于你也不算是浪费,只要你用来做提升自己的事情,终将会在一些事情上收获更好的结果。

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重复”的力量,哪怕每天多花1个小时时间用来提升自己,一周就相当于比别人多工作一天,一年就多了1个多月的有效时间。

这些时间累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有一天,发生质变。当真正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才能够抓得住。

以我自己为例,在工作之余写方法论,已经持续了三年的时间,写了70多万字,回头过来看,会有一种难掩兴奋的成就感:哇,居然已经写了这么多字。

一开始,我会觉得写作确实很浪费时间,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要花10来个小时,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写完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改变,第二天该上班还是上班。后面,慢慢写多了,写作的速度就快起来了,写起来也更加轻松了。

再后来,对外去发表自己的作品,渐渐的积累了一些粉丝,增加了一些朋友,这就给自己创造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未来,我是不是可以出书、可以上课,可以做知识博主?

还有啊,我发现一个规律:当你投入时间去做更多提升自己的事情时,你会更加珍惜时间。在工作上呢,也会变得更专注、更投入。因为你想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节约出更多时间用来提升自己啊!

当你能力增强了,具备更多的技能,其实也就不害怕被公司裁员了。

裁员,只是让你对未来感到恐惧的一种“危机”,人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被裁”,我们只能是勇敢的去面对,积极的去准备,努力的去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可塑性更强,可能性更多,才是唯一的正解。

作者:武林,公众号:肖武林

本文由@武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都是没用的废话,裁员很多时候跟你的能力没关系,主要是因为供求关系改变而已。
    解决办法是从一开始就尽量不打工,而是选择走自己创业路线。

    来自广东 回复
    1. 你这更是废话,远离房堵毒+创业

      来自中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