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育市场分析 | 2018成史上最难就业年?

7 评论 77245 浏览 64 收藏 15 分钟

“职前教育”简单定义,是人们在正式步入职场之前的培训,主要对象是即将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在校学生。本文分析范畴界定为大学生在线职前教育,是狭义上的职前教育,以近两年出现的新兴职前教育机构为关注重点,不包括泛IT、考公考研、会计、外语等职业考前或技能培训。

一、 前言

1. 分析目的

“职前教育”近两年呈现出一股小热潮,严格上说并非是个新概念,帮助准备就业的学生了解职场、行业、职位,并通过一些测试来匹配相应岗位。从这个角度看,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早就做过了。为何能够再次焕发新的关注?是否真正为用户提供了具有价值的服务?未来会有什么样的趋势发展?

笔者从应届毕业到职场小白的阶段,也接触了一些类似的产品,听到一些质疑,也有一些困惑,身处教育行业,想更深入了解这个细分赛道。

2. 范围与定义

“职前教育”简单定义,是人们在正式步入职场之前的培训,主要对象是即将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在校学生。本文分析范畴界定为大学生在线职前教育,是狭义上的职前教育,以近两年出现的新兴职前教育机构为关注重点,不包括泛IT、考公考研、会计、外语等职业考前或技能培训。

二、市场分析

1. 市场需求

有痛点就有需求,需求催生市场。高等教育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生产发生断层,使得行业创新、岗位更迭的当下,毕业生能力无法匹配企业需求。在信息不对称的焦虑和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双面夹击中,理论上诞生了强需求。职前教育市场以了解自己、职业和企业并推荐就业的卖点强势补位。

  • 产业教育分离:产教分离导致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产生的信息差,是大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困惑的源头。多数学生并不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并不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去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企业,甚至在毕业来临前不知该作何准备。
  • 职业规划缺失: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职前教育体系,国内高校相关的教育体系仍然十分缺乏。2007年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要陆续完成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转必修课”,可即便如此,我们从自身的经历就可以发现,往往这些课程要么只作为选修课,要么不受师生重视。而上课的老师基本都是院党委书记或学工教师,老师们本身就缺少社会上相关职业的经验,当然也就无法给出实际中行业发展、企业概况、岗位要求,只能照本宣科。
  • 就压压力巨大:教育部公布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蝉联”史上“最难毕业季”称号,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结构性改革产生的行业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形势,就业仍然是社会各方都关注的话题。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走势逐年增加,出现了高达到百万的增长量级。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针对2017年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52.08%的受访者因毕业去向没有确定感到焦虑。

“焦虑”来自于脱离舒适区独立于社会的恐慌,来自于毕业设计、课程、实习、深造、求职之间的时间精力瓜分,更来自于没有对自己清晰的认识和对自身能力的质疑,更来自于对企业、行业信息的认知匮乏。

留学生毕业群体在这样的就业大环境下同样面临困境。留学生人数逐年攀升,伴随着“留学热”的是涌现的“回国潮”,“海归”们曾经物以稀为贵的优势已经被逐渐削弱,一方面面临着国内实习环境及市场的不熟悉,一方面还要应对国内外往返面试求职的考验。职业蛙、UniCareer、DreamBigCareer先从留学生群体切入,无外乎是看准了这个需求。

  • 付费学习习惯:免费内容通过互联网,以便捷的获取途径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随着视频网站会员制度、数字音乐专辑、付费音频的推出,市场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为优质互联网内容付费的习惯逐渐养成。而为在线学习付费的用户年龄分布以20-32岁为主,其中在校学生学生占比50.52%[1],由此毕业生为谋求好工作而付出金钱的消费意愿可见一斑。(1.数据源自果壳网联合发起的“知识青年报告”)

2. 市场规模与趋势

据德勤分析报告,预计2018年中国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2.68万亿元人民币,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万亿元,实现10.8%的年复合增长率。艾瑞咨询数据,2016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1560.2亿元,同比增长27.3%;预计之后几年将继续保持20%左右的增长,到2019年时达2692.6亿元。

职前教育近两年的快速发展,与在线教育的日趋成熟不无关系。在拥有众多赛道的教育市场中,职前教育作为其中之一,虽尚未出现具有规模性的企业,但其发展势头仍不可小觑。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报告还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存在就业与专业相关性不高的问题,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就业状况满意度不均衡。

仅以3700万在校生规模为界定范围,用户需求多集中在大二找实习和大三校招,预估1800万左右,以付费率50%,人均付费意愿1000元计算,市场规模乐观估计接近百亿。

3. 代表产品盘点

通过对在线职前教育行业的梳理,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多数企业处于成立时间不长,行业刚开启前半场,2015年同类产品爆发。典型的一类是从留学生服务起家,也看重了留学生相对于国内学生在经济、眼界以及求职要求上的优势,以泛商科类型求职为主,如四大、咨询、快消、金融等高薪行业。

(1)地域分布

以北京、上海占绝对数量,这也与超一线城市是海归、一流高校学生学生求职高地的现象符合,同时这两地的500强企业数量也占绝对优势,从企业端的合作来说,也更便利。

参考百度指数搜索“职前教育”、“大学生求职”等关键词,用户地域分布结果(1年内)显示前六位排名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

(2)用户定位:用户画像与品牌定位息息相关,DreamBigCareer以留学生群体为主,Ace Offer以双一流高校学生为主,白熊求职从其课程设置可推测是以有互联网求职兴趣的学生为主,不限定学校学历高低。

而WallStreetTequila认为“临时抱佛脚”的结果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真正要求的职业能力,要从低年级抓起,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才是产品消费的主力军,顶尖公司offer数量的亮眼成绩可能也说明了其培训模式的有效性。若用户群体年龄下沉,也许将会是行业新的增长点。

(3)导师类型

导师作为教育行业中强力背书的角色,往往关乎用户使用或信赖产品的第一考虑因素。各家因品牌定位或创始团队的行业背景,也呈现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导师队伍。主打泛商科及海外求职的,导师几乎清一色四大、咨询、500强海内外高管,而涵盖多种行业的,如快消、互联网、房地产等,导师也多是具备相应背景的高管。

而像面包求职等启用入行不久的导师,这些导师往往在学生是学霸、offer收割机,有极强的说服力,一方面保留了导师与学员间的无代沟交流,同时以为导师提供升值和内推机会来吸引合作,既服务学生也服务导师。

导师质量及合作关系维护是影响产品口碑的重大因素,如何吸引导师忠诚服务平台,如何保证授课和咨询辅导质量,如何将学员评价与导师考核关联量化,应当是在教研体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4)产品价格

非标型的职前教育市场还未形成行业标准,产品价格从几百上千甚至上万,天壤之别。究竟这些价格对于学生而言是否合理,或者说默认为价格的承担者为望子成龙成凤的的父母。而随着知识付费市场培育愈发成熟,用户为课程、培训付费的意识和意愿提升,可能吸引众多入局者的重要原因。

(5)运营模式

对学生:从提供内容和服务形式上,基本包括面试经验分享、网申技巧、基本行业概况等求职课程,和部分带有项目制的训练营模式。以及收费比较贵的1对1辅导,从个人优势挖掘、简历修改,到行业信息、职业能力培养,甚至实战项目实习,直至面试通过收到offer,全程陪伴式教学。

对企业:各家都宣称与规模大小、数量不等的企业有合作,合作形式包括内推渠道、项目实战方案、学生数据反馈等。招人困难、招人成本高、新人培养等都是企业的痛点,从以上盘点资料也能看出,已有部分企业参与合作课程教研,或是直接引用职前培训机构的课程作为新人培训课程。一方面省下独立开发培训课程的成本,另一方面作为招聘的参考,对候选人的考察考量效率会提升。至于人才测评模型、能力水平等数据,能真正发挥作用,可能需要更多的样本数量和实时迭代的标准系统,才能为供求双方提供更高效的人才服务。

对学校:“学生在学校里”,获客渠道上的一道通关站。常见的方式有:宣传讲座,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合作课程等。有两点需要考虑:第一、线下推广的成本与获客率及转化率的衡量;第二、如果作为大学课程选修/必修课程,如何保证授课质量,以及学生是否会因应试教育而产生消极心态

4. 产业地图

注:

  • 受篇幅限制,此处展现企业仅做示例;
  • 笔者根据公开信息自主研究绘制。

欢迎交流学习,拍砖轻点儿! 下一篇将以关注的产品为分析标的,对职前教育的课程/服务做进一步探讨,典型用户故事,产品服务的口碑等。

 

本文由 @东东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写的很好,我也是职前教育创业者,可以您的微信,找时间聊一聊么

    来自广东 回复
    1. 聊一聊,我也是职前教育创业者

      来自北京 回复
  2. 怎么没有更新了

    来自上海 回复
  3. 小灶是在上海的

    来自广东 回复
    1. 谢谢指正,是写错了

      回复
    2. 下一篇更新了么

      来自广东 回复
  4. 错别字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