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回顾与展望

4 评论 19692 浏览 356 收藏 18 分钟

知乎于2010年12月上线。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注册用户由40万迅速攀升至400万。现在,知乎已经成为国内UGC社区中的翘楚,凭借其专业性和认真的社区氛围,拥有了大量的活跃用户,并养活了众多微博营销号和微信公众号(雾)。本文先小小地回顾一下知乎的发展历程,再来更多地探讨知乎的未来发展方向。

用户关系图:

知乎用户关系图

历程:

历程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于此同时,知乎的口号也一直在变化着。从刚上线时的“最专业的问答社区”,到知名度最广的“发现更大的世界“,以及现在的“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见解”、“认真你就赢了”。

问答类社区的困境:

从宣传口号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知乎对外推广的主打点正在发生变化——由主打专业性、权威性,到主打开拓眼界、增长见闻,再到鼓励用户分享个人经验见解,鼓励认真的态度。这些变化是有内在原因的——知乎正在接近问答类网站的天花板——“优质问题的枯竭”。

问答问答,现有问,再有答。一个好问题,才能调动起回答者的积极性。

最能引来流量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1. 脑洞类:如话题“带有假设的问题”下的问题——“如果 30 岁前实现了财务自由,你期望过怎样的生活?“、“如果把现在的知识和真相带回1000年前会怎样?”“游戏里的 BOSS 每天都在干嘛?不寂寞吗?”。
  2. 征集类:如话题“调查类问题”下的问题——”想要充实自己有哪 10 本书和 10 部电影值得推荐?“、”贫穷有多可怕?“。
  3. 参与度高的且有争议的问题:集中在情感、生活、社科类领域,如历史、社会学等。如:“白手起家还适用我们这个年代吗?是否还有人能真正做到?”、“中国未来的国运如何?”、“男女交往中男性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普世的、能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一个个被提出,引领一次次热点,引来一片片几千几万赞的答案。但这样的问题,问一次就少一次。虽然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社会话题和热点产生。虽说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有着无穷的细节可以探讨。但这些新产生的问题,要么过于微观,要么很依赖时效性,都无法替代”普世问题“的地位。像”苦难有什么价值?“这样的问题,再有用户有相同提问,一搜索,发现已有几千几万赞的回答珠玉在前,就丧失了提问和回答的欲望。就算提出问题也会被重定向。

怎么办?大的方向就两点:发现新的问题,和从原有问题中发现新玩法。

发现新的问题:

就是要回到专业中、细节中去。上一段说过”普世问题“在慢慢损耗,但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内,可挖掘的点仍然数不胜数。有无数的话题下除了几个精华问题,都是白茫茫的处女地,弥散着各种有价值的、无价值的问题。知乎要避免”二三本大学真的没有出路吗“、”男朋友打游戏怎么办“”如何赚到一百万“这样的问题每天换着皮肤出现,就要回到专业性中来。越专业,越细致,就有越多的问题可挖,越多的话能说。

然而,越”专业“意味着能参加讨论的人数越少。就更要精确匹配:让问题出现在每个可能对他感兴趣的人的时间线上。而知乎的信息流是由其他用户推荐的,那么就更要引导用户,去关注那些他所感兴趣的话题里面的优秀答主。这就是知乎日后发展要关注的方向:群组化,或者说强调社交属性。在下面的”新功能探讨“模块里面的”话题称号“,就是在这方面试图做出一些尝试。

从原有问题中发现新玩法:

整合优质回答,将其编辑、包装后再推广,是一种很好的模式。知乎日报、知乎周刊、知乎每周精选是轻度整合;“盐”系列电子书、《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金钱有术》等是重度整合。本质上都是优质答案的再利用。到目前为止,知乎周刊共推出了97期,“盐“系列电子书也出了几十本,在各大平台上都有了不错的购买量。

除了优质答案外,优质问题也是重要的资源。爱奇艺的《奇葩说》就是从知乎、百度知道、新浪微问中选择争议性大、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问题来做辩题的。挖掘新问题,知乎目前的做法则是以“话题“为出发点,发起“知乎圆桌”,发动大V参与,鼓励用户提问,讨论。

一个优秀的、让人忍不住手痒的问题,底下会汇聚众多对这个问题有着狂热爱好和深度研究的答主。一个生动有趣、干货满满的答案更会引发人们的思考与行动。君不见“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行动上的巨人?”下ZeroWWWWWWW的答案(介绍了一种原创的时间管理方法“成就商店法”)刚发表不久,就有另外两位答主hfitp陈钊2048开发出了基于“成就商店法“的APP。同时他自己参与制作的APP“PlayTask”也已经上线了,行动力报表。在很多知乎问题下,有答主写了一个不错的剧本,就有人在下面回复能否拍成电影;有人写了一个小说开头,就有人被吸引想将其完善成一个故事……

知乎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热情。在问题火爆之时,将其升级为活动。比如举办小说续写大赛、主题限定的微电影大赛等等。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推广,给获胜者者提供一定物质奖励以及页面曝光(网页版右上角的推广页/APP初始页),可能会收到较好效果。

新功能探讨:

酬谢:

笔者在2012年初注册的知乎,到现在为止逛知乎也有三年半了。这期间有不少答案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或是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或是掌握了自学某项技能的方法,或是让我开始重视如何穿衣打扮,或是让我会心一笑……孜孜不倦贡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的答主有资格获得酬谢,受到帮助的用户也愿意去付出一定金额,来表达这种感谢之情。“酬谢”功能既满足了内容提供者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内容观看者表达感情、得到付费玩家满足感的需求,可以说是很有价值的。下面来探讨其可行性:

知乎引入“酬谢“功能可能带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 安全风险和政策风险:可能会有洗钱的风险。变相的募捐、众筹等目前也处于比较大的争议下。对用户账号的安全保护要更严密,酬谢的额度也要有所限制。
  • 打消一部分用户的回答积极性:有很多答主回答问题的动机只是单纯的分享,增加的酬谢功能可能会让他们反感,会被人喷是“为了钱“。解决方法是答主可在回答下方自行设置是否开启“酬谢“功能。但是此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一旦上线了“酬谢”功能,知乎平台就与金钱挂钩。在知乎答题的用户面对生活中周围人对其“拿钱答题”的看法很难解释得清。
  • 酬谢满XXX更新连载小说/故事/独家内容等:如果内容本身质量低,不会有人理,也构不成问题;如果内容质量很高,留着也无妨。
  • 酬谢满XXX放福利图/小黄文:知乎的爆照问题虽多,高票的答案也能拿到很多赞。但我觉得大可不必过分忧虑“酬谢”功能上线后求赏爆照的问题。原因很简单:“赞“是一种无成本的行为,而”酬谢“是有成本的。”酬谢满50元上腿片“这种答案会陷入”公共地悲剧“,谁都不会出这个钱。能免费看美女图/小黄文的地方多了去了,何必来知乎花钱还未必看得到?还要冒着花了钱结果答案被“建议修改”的风险?不划算。值得注意的是土豪一掷千金,一下酬谢几百元(为了跟美女互动)这种情况,只要限制酬谢额度就能避免。
  • “酬谢“行为不应刷上时间线(与“赞”重复),但可以在网页端显示酬谢金额的前三名。

酬谢

总之,知乎要引入酬谢功能会为社区带来新的活力,但一定要慎重,尽可能规避其带来的风险,要通过精心的产品设计和运营人员的努力,将坏影响减至最低。

话题称号:

就算一些内容会慢慢枯竭,但由共同的兴趣连接起来的用户关系不会轻易断裂,这也是现在不管什么产品都要做社交的原因。知乎在这里是有天然优势的:有着基于兴趣爱好和共同价值观聚集起来的高质量用户群。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因兴趣、爱好、共同价值观结成的社群,已经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由血缘、地域结成的社群。喜欢历史的用户肯定会关注@关毛@汗青,而喜欢政治经济的用户必然不能错过@冷哲 and @君临。关注同样的大V,经常相继给同一篇回答点赞,经常在同个评论区下出现,互相对话,互相关注。知乎的社交潜力真的很强,而且理应更高效的利用。

在某一话题下,授予对话题贡献较大的几位答主“话题称号”,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励用户创造高质量的内容,更能强化知乎的社交属性,让人们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的优秀答主,让人与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授予条件如下(同时满足):

  • 话题内回答不小于一定数量(视具体话题而定,可用算法决定)。
  • 话题内超过X赞的回答不少于一定数量Y(X、Y视具体话题而定),这些回答组成集合A。
  • A中不少于2/3的答案字数要多于三十字。(防止靠抖机灵获取话题称号)。

其他注意事项:

  • 用户最多可获得的话题称号数量不限,在答案页面最多显示两个(两个最热门的话题),其余的在个人主页上显示,个人主页上最多显示五个。若用户有资格获得多于五个的话题称号,可自行决定要显示的话题称号。
  • 用户可关闭话题称号在个人主页及答案页面头像框旁的显示。
  • 称号名称要慎重决定,要符合该话题的文化,尽量避免出现另用户讨厌的称号。

以知乎用户zilch(已获得授权)为例:

zilch的头像框

zilch在动漫下的回答

假设“动漫”话题的授予条件是:话题内回答不少于10个,超过300赞的回答不少于4个。而zilch先生在动漫话题下共回答了29个问题,其中超过300赞的答案有6个,且都是长答案,授予称号——“老司机“(形容手上有好多资源的人,现直接用来称呼动漫圈大神)。

zilch在插画下的回答

假设“插画”话题的授予条件是:话题内回答不少于6个,超过150赞的回答不少于3个。而zilch先生在插画话题下共回答了7个问题,其中不少于150赞的答案有3个,且都是长答案,授予称号——“大触“(一般ACG界绘制能手基本具备手绘板、触感笔等电子专业设备,因此这些动漫游戏领域的绘制高手一般也被称为触手,也就是触感笔绘制高手的简称)。

那么zilch就同时有了“老司机”、“大触“两个话题称号:

zilch改后的头像框

因为“插画“算是“动漫”的半个子话题,二者的色调都用国内ACGer的集结地——B站的主题色粉色。无填充颜色,简洁大方。

那么zilch的回答页面就会变成这样子:

回答页面

当zilch的某个回答被推送到同为ACG爱好者的用户B的时间线上时,B出于对“老司机“、”大触“这些称号的天然敏感性,很快就会注意到答主的称号,发现同类。从而关注zilch,进入其个人页面,浏览他的其他答案。一些过了热度的优质答案就会重新浮上水面。

称号应该是可点击的,点击后出现所有获得该称号的用户,以及他们在该话题下的热门答案。

如前所诉,知乎的答案经历了 专业——大众 的过程。现在,随着大众问题的逐渐枯竭,知乎将重新回到“专业“领域中来。而这就需要以各细分领域大V为节点,建立起细分领域的社群。其实这种转变早就有了端倪:“知影”就是知乎电影圈的答主们自发建立的组织,除了在知乎的电影话题继续贡献优秀答案意外,“知影”还有定期发布影评的知乎专栏、微信公众号等等。强社交化带来的结果,就是用户不仅培养了对“知乎”平台的忠诚度,更培养了对“知乎电影圈“、“知乎动漫圈”等的忠诚度。而后者的粘附力无疑更强大。

总结:

在“媒体——社交“的两级中,知乎已经凭借”知乎日报——读读日报“巩固了媒体方的阵地,又开始更加重视社交侧的发展。如果知乎能尽快优化广受吐槽的用户体验问题(搜索、评论),完善新用户引导的模块,再在微博上多为被抄袭的答主们争取点权益(要善用官方微博),一定会让用户越用越舒心,让答主们更有尊严和成就感,也让用户和问答的质量越来越高,网站的发展越来越好。我看好知乎。

 

本文由 @吴岳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非常棒~看完立马捐了一块钱银子,请接受我的致意~~

    来自上海 回复
  2. 说实话,知乎给我的用户体验一般,用惯了传统社区论坛的人士,真的对扁平化不感冒。还有,也许我运气不好,我的问题,点名了都没人回。

    来自北京 回复
  3. 最喜欢的是作者总结的两张图片 :mrgreen:

    来自湖南 回复
  4. 酬谢,很难控制,而且上了的话,跟知乎“分享”的定位有些冲突,影响社区氛围,个人觉得弊大于利。可以考虑在社区之外做这个东西,比如“个人专栏”就可以做这个功能。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