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物联网,走到哪一步了?

0 评论 7166 浏览 27 收藏 11 分钟

编辑导语: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其实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起步较早,但发展的却相对缓慢。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与医疗物联网相关的政策,为智能医院转型和医疗物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今的医疗物联网,究竟走到哪一步了?

医疗物联网是指运用物理传感器来收集生命体征,通过无线技术(zigbee\wifi\蓝牙等)实现持续的自动传输医疗数据。

在近两年的医疗物联网,虽然整体的增长速度放缓,但仍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系列疑问涌出:从家庭再到医院场景的变化能否破局?怎么才能否打破无法运营化的困境?

医疗物联网的两种场景:第一种是居家场景,2014年腾讯内部的创新项目“糖大夫”,“糖大夫”是典型的居家物联模式,通过一款智能医疗硬件设备来监测血糖情况,进而采用蓝牙(物联网卡)的技术将血糖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器中,方便用户随时查看历史数据。

这样的模式在2014年期间,其实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闭环,因为我们都知道,单靠买卖智能硬件设备并不能给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更别说给提高公司的估值。

花了大价钱打造的应用在这一半闭环当中充其量是一个工具,当然对于工具来说DAU是非常客观的,但是转化只能依靠硬件设备来拉动,这样一来,显得非常的被动。

面对医疗物联网,可持续化运营其实才能解决重资产公司的病根。

后来,内容社区以及病友圈相继而出,就是为了能打造医疗物联网的完整的闭环,用做内容的方式切入医疗物联网居家场景,以优质的“控糖”“防糖”讲座以及文字内容渗透到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当中,再联合政府、保险、药企、电商、线上线下等建立完整的糖尿病垂直生态圈。

那么,这种垂直类的居家医疗物联网模式为什么没有做起来呢?

原因是,整个医疗健康涉及内容严谨专业,目前医疗智能硬件能监测的生命体征数据太过薄弱,数据也受使用环境的影响且采集条件缺少专业指导,这样采集的数据一般没什么医疗价值,数据可研究价值低。

所以说目前的居家物联网的智能医疗设备基本停留在外围领域的健康管理,想要突围到更深层的的医疗诊断领域,还面临很多现实的困境。

一方面受限于设备自身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是技术突破之后如何运用到临床中,最后如何进一步渗透到每一位患者当中,这都是问题。很多企业连第一步的技术瓶颈走没有走过去。

在2014年,我们在做居家健康的时候就是遇到了上面的问题,我们选择了OEM跳过整体的技术瓶颈,然后快速的迭代应用产品并开发市场。直到2015年底我们利用了电信的光改合作机制成功的渗透到了每一位的慢病家庭中。

然而,真正的困境还在后头,大部分用户在使用设备一段时间后,发现设备的测量数据跟医院的不一致,并且医院的并不承认该血糖仪的数据。

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要知道不同的血糖仪所测量后的参考数据区间也是不同的。

那么,医疗数据的互通互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好比现在在一家医院做的检查结果,到了另一家医院就用不了,更何况是在医院之外的非医疗条件下从不同的测量设备采集来的数据,医院更难以接受。

这种2C的模式,对所有创业公司来说都很艰难。落地难,更别说商业化的运营了。从具体的应用场景看,居家场景最需要的就是权威认可,以及患者的对品牌力度的认知,并且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承接,三方面缺一不可。

如果从居家场景切换到院内场景(2B)中,路会不会容易走一点?

院内场景的医疗物联网是智慧医院最重要的一部分,院内物联网的场景有很多,我们可以按照就医流程来划分,比如诊前的院内导航、导诊机器人,诊中的智慧药房、输液管理,诊后的智慧病房、智慧病区等等。

这些场景的核心主要是以医疗设备与患者连接、设备与医护人员连接,与院内信息系统互通进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从院内场景切入是医疗物联网商业化最短的路径。

毕竟,目前大部分三甲医院面临的是智慧医院的评级以及智慧升级的局面,整体的是由政策推动。相对而言整体的市场面会比居家的场景清晰,虽然这是一条最短的商业化路径,但是困难依旧重重。

首先是对院内设备的设计难度高,可以互操作的医疗设备,技术和系统能够有效地相互交换信息和EHRs以一致,可预测和可靠的方式显示,解析,分析和自动操作或控制其他设备。

如果可操作的医疗设备缺乏互操作性会造成重大的浪费来源和患者安全风险,因为医护人员需要依赖不完整或陈旧的信息来制定工作流程或做出决策。

其次传输技术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安全威胁已成为医疗物联网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从连接设备角度来看,以连接的医疗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剧增加为例子,医疗物联网设备被迫竞争与干扰Wi-Fi和以相同频率运行的非Wi-Fi设备的连接,导致网络连接中断的可能性以及传输严重警报的问题。

这种情况在我们实施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而这些设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解决增加了公司的维护成本,最严重的是医疗设备数据传输中的最轻微中断都可能对患者造成危及生命的后果。

即使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是以项目的方式去开发每一家医院,但最终要运用平台运营化的架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不同的医院所用信息化厂商接口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不同医院不同的个性化需求等等。

在我看来医疗物联网在面对院内场景的困境已经不再是风险威胁、信号干扰、交互阻碍这几个方面了,现阶段最主要的还是优化重资产模式,优化后台架构。

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公司与医院合作的模式下,资金链对于公司来说尤为重要,算上硬件铺设的成本如果资金回款周期过长。

公司的发展会受限制,这个时候企业应该考虑的是整个硬件设备的合作模式,是融资租赁还是银行保理模式都可以尝试一下,单方面依靠融资去补充弹药是很不现实的。

另外一个优化后台架构问题,因为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医疗物联网的周期是医疗领域里面周期最长的项目,需要保证项目的稳定性,从长远来看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后台是非常重要的。

在搭建后台时,我们需要重点考虑技术服务的支持力度以及数据服务的边界。

如果整体架构都不行,这条道路越走越窄,变成一个医疗TOI的集成商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其实,医疗物联网已经走到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了,这个时候考验的不是市场业务能力而是产品力,更好的去完善物联网交互平台的稳定性以及产品的可拓展性是走在前面的必要条件。

顺便讲一下医疗领域的AIOT,从互联到智联是基于万物数据化,而万物数据化的大前提就是数据的互联互通,目前医疗物联网只有在机器人方面进行一个切入,距离商业化还有一大段路要走,至少要等到AI在医疗的能力扎实才能进行技术整合。

#专栏作家#

罗福如,微信公众号:HPM News,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海康博士联合创始人兼产品总监,阿里高级产品专家。涉及智慧医疗领域需求产品化5年,致力于智慧医疗领域产品体验设计以及新商业模式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