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经常写作的人最后都怎样了?

2 评论 5596 浏览 20 收藏 20 分钟

11月16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举办的线下作者交流会已完美落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田野麦穗分享了关于写作的价值,以下是全部内容~

人都是趋向于懒惰的,在大数据和算法的驱动下,移动互联网+O2O模式,让我们身边从线上到线下都充斥着迎合的生态。短视频、游戏、电商、社交、兴趣类信息流等细分行业将11.38亿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牢牢的黏在手机上的时间长达平均6个小时,活跃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更是接近翻倍。

当我们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在被变向的商业化,被免费消耗时,写作正在变成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在一个写手的“菜鸟季”,可能社会阅历尚不充分,洞察事物本质和行业规律的眼界还需要修炼,笔头还不够犀利,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套路,或者自己的套路暂时未被大众所接受,这个时候付出与收获是非常不对称的。

一个让自己兴奋的话题,花了大量个人时间,在枯燥的自我约束与煎熬中写完,可能没有一个主流媒体平台审稿通过,发在自媒体矩阵上的点击也不甚理想,不少人会因此打退堂鼓,又或是在断断续续的写作投稿测试中消磨完兴趣和热情。

在坚持写作的这条道路上,并不拥挤,每一份坚持的背后都有着意志和耐力的考验。当写作短时间内还不能成为许多人谋生的手段,来自于媒体平台和公众反馈的成就感断断续续并不连贯时,接受灵魂级的拷问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

在谈我们时,我想先谈谈我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人,我不仅接受了写作方面的专门训练和媒体实践,写作更是成为了我职场上核心技能之一。初入职场,“能写”是一张响亮的名片,从写产品宣传稿到写新品营销企划案,再到主笔部门的月度、季度工作总结与计划,一直到主笔年度营销战略与规划,写的内容形式越来越多,职位也越写越高。

到了自己当leader,从管理公宣部门到带领整个市场部的时候,面对各类供应商良莠不齐的策划方案,程序化的公宣稿件,经常会忍不住自己动手,从头到尾事无巨细的提出修改意见,逼迫合作伙伴提升水平,达到公司的要求。

有时候,一些重要的发布会,时间节点紧,内外部需求繁杂,审核机制繁冗,预算并不充裕,还涉及到提前垫付的时候,供应商们纷纷知难而退。这个时候只能自己站出来,从方案核心策划,配套系列宣传稿件、主持人串词、到领导与重要嘉宾的讲话稿的撰写,现场主视觉、环节、流程的把控等最具备挑战性的部分一肩挑的完成,保障会议照常顺利的进行。当你在专业性上成为整个团队的依靠和最后的阀门时,这样的领导力才是最扎实的。

在咨询服务行业经常有一句话叫做“甲方水平决定乙方水平”,依我与多家国际、国内4A公司多年的合作经验,以及对行业的横向观察来看,确实如此。这其中,一个能策划能写的人是最能代表甲方水平的。

当你所服务的公司,它的对外形象塑造,对外发声都由你驱动和完成,方方面面都和你相关时,这个时候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字背后所承载的经营思维。

那么,是不是只有文科或者说是新闻科班出身的人才适合在写作上持续精进呢?

来自我身边的诸多案例和答案是不一定。目前国内主流科技、财经类媒体作者圈都有我的身影,在这些圈子的头部作者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身影。有从企业退休的老同志,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财经媒体的资深记者,也有妇产科的主治医生,有来自常青藤的海归投行精英,也有职场小白领……科班出身当然有一定的优势,总体来看大分部人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行业,也分布在不同的年龄段。

在这个圈子里待久了有个比较直接的体会,我们已经身处在一个信息过载,兴趣泛滥,精力很难集中的时代。这样的环境下仍然想去写作,坚持写作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他们不甘平庸,擅于思考,思想独立,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

那些并非因为工作而写作的人,需要投入不少自己的业余时间,与移动互联网的实时干扰争夺碎片化的时间,忍受寂寞与思想独处,要做到这些一定是来自人性最底层的驱动,你注定了要和别人不一样。

当我们为了工作,为了生计,迎合他人,取悦自己等诸多理由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们看似在为公司,为伙伴,为利益相关方写作。在过程中,来自外界的反馈不断的促使着我们反思,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段位。最终,我们是在为自己写作。

写作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

目前,能靠写作为生,并且还活得很好的头部自媒体人基本都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些还是合作关系。这些成功上位的人路径不一定具有可复制性。对于大多数仍在职场打拼,写作是工作,或者利用业务时间写作分享的朋友们来说,写作能带给我们的好处,那真是看得见,摸得着,太多了。

“能写”是职场的稀缺能力,一个能写的人在职场上是非常有竞争力的。那么如何定义能写呢?那就是让同事“望而生畏,不及项背”,让领导“觉得好用,总感觉你心领神会”。让服务公司“俯首称臣,不敢造次”。

当你从一个整天忙于应付各种文案和稿件的稿农,逐步熬成公司最能写的人,一个属于你的职场黄金时代也就开启了。从写宣传稿件,写汇报材料,到写部门乃至事业部的总结与规划,年度经营方案和预算管理,乃至直接到给大BOSS写讲话稿,外部交流PPT等。每一个新的需求都在扩展你的知识结构,每一个新增的需求部门都在互动沟通中提升你的眼界。

随着你的需求方层级不断提升,最终直达BOSS,你因为准备各种材料成为公司信息的汇集点时,你的绝对不可替代性就自然建立了。你的视野和格局也会在纷繁复杂的需求,跨部门的决策博弈,痛苦的换位思考与高压力下的高质量输出中被委屈撑大。

如果你不是公司中层以上的干部,或者是与经营决策相关的重要专业岗位,一年中并没有太多机会与公司管理层和老板进行沟通,更别说充分的能力展示了。如果你是全公司最“能写”的人,那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不仅要协助全公司最有能力的一批人处理各种资料,做到让这些见过世面的人满意,还要经常面对老板的各种临时性需求,耳濡目染中达成与老板工作上的默契。

这种特殊的工作状态下,如果能持续抗住压力,保持韧性,你会成为公司最了解内部决策机制的人之一,来自各方对你的认可也会帮助你成长为公司内部最得力的项目推动者之一,职务更有机会得到快速提升,直到成长为业务的管理者。

擅于写作的人,都被磨炼出了较好的系统性思考的能力。在一个行业有了充分的积累和沉淀后,我们开始有了预判趋势的格局和看清行业发展背后规律的洞见。这些将成为我们超越职场,输出影响行业的观点,打造个人品牌的有效支撑。当我们的个人影响力成为链接各个平台资源的钥匙时,我们自己的事业也将揭开新的篇章。

如果写作是你工作的重心,那就义无反顾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成为你所在平台最“能写”的人。

如何通过写作撬动人生的杠杆?

当写作成为我们的核心技能后,职场业务上的攻城拔寨和职务的高低已经不构成我们成长的上限,以专家身份建立的平台内部影响力开始外溢,你的观点和判断开始具备一定行业影响力。因为这个世界能忍受寂寞持续深度和独立思考的人总是少数,除了扛着巨大经营压力的BOSS与管理层们,就是你们这样的写手。

有了久经考验的笔头和一定的行业经验,乃至一定的个人品牌,将个人专业品牌的建设与公司行业影响力提升相结合,或者说建立独立的个人专业品牌成为圈层拓展的名片与口碑,将会把我们带向人生发展的新段位。

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泛滥,信息流横行,大众被单向灌输的时代,个人品牌发声的穿透力已经远不如从前。那么如何才能在兴趣类信息流筑起的城墙中撕开一条缺口呢?以下几点对于在信息流环境下建设个人品牌是必不可少的标准动作。

首先,要推动自己的知识结构走向系统化。

无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过往经验,选择哪一方面的内容输出方向,在兴趣、灵感驱使下的零散创作中,我们一般分享的是就事论事的观点,看法,以及过往的经验。这种类型的创作前后之间没有关联性,内容范围会比较离散,在用户每天面对的海量信息流中击起或大或小的浪花,然后淹没在汪洋大海中,难以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影响。

要增强用户阅读你内容时的获得感,不仅是提供消遣性观点,还要帮助用户在思维、知识、实用技能等方面获得成长。这对你自身的知识储备,表达方式,文章创作路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必须在你专注的内容方向系统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个持续学习者,在用户反馈中不断完善和迭代自己文章的深度与宽度,才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潜质。

其次,是创作的连续性。

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在由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所驱动的信息流生态对大众注意力的霸占,碎片化时间的争夺。现在创作和发表自己作品已几乎没有门槛,稍微有点经验的创作者都能在十多个信息流平台搭建起自己的自媒体矩阵。在由算法推荐和流量决定作品影响力的当下,创作者必须要保持自己创作的连续性和一定的产出频率。

在确定了自己创作文章的类型和范围后,要养成稳定的写作习惯,投入足够的业余时间到创作中来进行冲刺。稳定的产出我们才能保证和大众的接触频次,并在优质媒体平台有所突破的内容方向上维持自己的热度。在自媒体矩阵里,算法也对作者的内容方向的精准度和产出频率有要求。这种外围的流量红利我们也没有必要放过。

第三,要在持续创作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搞内容创作风格很重要,它就像武林的门派,江湖中人知其所以然,围绕群众知其然。从理性批判型,到感性迎合型,从情绪激发型,到指桑骂槐型,从深入浅出型,到正经科普型,从循循善诱型,到爆米花型等等……无论你的笔锋是那种类型的,请保持好你的姿势,就像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40多集的片子他们从头到尾都穿同一套衣服。有些不合逻辑,但是合理。我们迎合不了,取悦不了所有人,但是必须牢牢的抓住一类人来打开局面。那件从头到尾不怎么换的衣服,就是你的风格。

当我们多少算个四五线的小角色了,你是着急麻花的去进行商业化,流量化写作来变现呢,还是继续保持本色?

我觉得以更深层次的维度来看待写作的价值比急于变现重要许多,我更愿意将写作本身当做一种公益。在一个打开APP,看看新闻,转发到朋友圈拉人头就能领钱的泡沫时代,很多平台都在许诺大力扶持,重奖创作者,一轮轮的创作者造星运动也看得人眼花缭乱。

对于绝大多数的创作者而言,忙活了一个月,后台到账的数字可能还不够一个月的早餐,偶尔奖励个一千块都能开心的活蹦乱跳。在自身还没有携带足够流量之前,寄希望于写作来维持生计是一件蛮痛苦和没有安全感的事情。

当我们绞尽脑汁的进行创作,为公众输出价值的时候,我们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张个人能力最响亮的名片。一个持续创作者,总会有有价值的文章引起一定的社会波澜,或者行业的关注,这个时候写作本身会帮助我们走向不同的平台,对接不同的圈层,接触更多利益方,实现更有价值交换。也许是一份薪资条件更好的工作,也许是招募你加入创始团队,也有可能是一笔创业项目的投资等等。

把写作本身当做公益,持续的价值输出,提升自己的段位,这个过程中是否撞到了风口获得盈利的机会看缘分。我们文章的公众影响力所产生的广泛圈层链接与价值交换,才是更为丰厚与持久的利益。当你自己写成了头部作者,或者持续的研究中看准了某一个风口all-in进去创业,你因为创作所积累的平台影响力,以及粉丝也会成为你的流量来源。

如果你的初衷就是想成为一个纯商业化的创作者,那就要趁早,并且纯粹些,不要在左右摇摆中,迷失了方向,痛苦了自己。

未来我们将为什么而写作?

只要你是一个连续创作者,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起点,总会有小有所成的那一天,部分笔锋犀利的人还有可能成为不少平台的头部作者,拥有不小的知名度。物质与生活质量的提升终有一天也不会再成为我们努力奋斗的主要目标。那个时候我们是否还有动力去写作,继续为什么去写作呢?

当大家到了一定的段位,一个重要的改变是从取悦别人到取悦自己。从为影响力、为数据、为流量,为利益交换的写作,到纯粹为自己的兴趣,为不吐不快的经验,为针砭时弊,为彰显性格而创作。直面内心,做一个真实的人,既需要实力,也会有更强的内驱力。

“一入江湖深似海,蜿蜒难有回头路”,作为能影响社会的群体,每一个作者都有段位上不断进阶的追求。以更公益的心态去拥抱写作,用有质量、有深度、有营养的文章和好作品去更广泛的链接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来放大自己的杠杆能力,助推自己的事业走上更高峰。

当然,如果上述场景你都做的很好了,那么你离“大家”的段位也就不远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我们拥有了一定的舆论话语权,规模不小的粉丝群体,诸多舞台曝光的机会,稳定的营收,反而需要以更平静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一切。在擅长的领域里做更深入的研究,推出自己的专著,出版自己的书籍。以更系统,更专业的姿态,“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推动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帮助更多的人追梦寻道的过程中不要过于算计自己的付出和成本,这一切当你做出效果时,自会有资本来买单。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

这个社会可以徘徊,但是不能缺乏思想。

 

作者:田野麦穗,微信公众号:麦穗观察(ID:tianyemaisui)

本文为【11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线下作者交流会】现场分享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说的好好喔😲

    回复
  2. 说到默默写文章的人心尖尖上了

    来自河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