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产品一年,工作方法总结

0 评论 7849 浏览 50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语:我们在职场中经常会遇到跨行业的经历,跨行做产品经理也是比较难的一个方向,需要有很多基础的方法论需要学习;但如果先前都处在互联网行业,以前积累到的经验还是可以复用;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跨行产品一年的工作方法总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背景

本人从事的是K12 STEAM教育,就是少儿编程,创客教育领域;之前做的是课程设计师,由于当时公司的产品以课程的角度存在很多问题,想要试图去解决这些,但又不懂如何去做;在找解决办法的时候,知道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立刻就有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就去学习与之有关的东西,大概一年之后换了工作,成为产品助理,还是在这个行业中。

由于新公司所在的部门,原来没有专职的产品经理,所以使得有机会能够接触到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款软件和一款硬件从0到1的过程,写这个文章就是为了沉淀自己的工作技能,帮助技能迭代。

下面就是个人工作的回顾和整理:

二、工作流程与内容

工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产品策划阶段、产品设计阶段、产品开发阶段、产品上线运营阶段。

1. 产品策划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弄清楚要做什么,就是要搞清楚需求是什么。什么人做什么以达到什么目的。

这里面会有很多专业技能,如果是在大公司,每个技能可能都会有专人来负责,但是小公司,就是一人身兼数职了;包括确定目标用户、需求分析、完成产品定位等。

这些完成后,大公司可能会写详细的BRD、MRD;小公司不会要求这个细致,但是也需要有文档,能够呈现分析的过程,可以向领导和同事说明需求的必要性;文档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能说清楚就行。

确定目标用户:

看似差不多的用户,其实需求差异是比较大的,比如相同年龄用户,培训机构和公立学校对于产品的要求会有很多差距;培训机构的用户会对于产品外观、产品体验,内容质量要求都会更高,对于价格更敏感;所以产品是给谁做的,一开始就要想清楚。

这里有专门的方法,比如创建用户角色,通过对一个人物的主客观描述,使团队能够直观的弄清楚,是谁用我们的产品。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产品工作中的核心,需求管理分为需求收集、需求分析、需求筛选。

收集需求的来源有很多,主要的有来自用户的反馈、竞品分析、市场分析、自身对于产品的洞察等;当确定好目标用户后,就可以找到符合要求的用户,进行需求的收集工作。这里有很多的方法。

通过定性面对面沟通,现场观察等方式,提出自己的需求假设;再通过定量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建设,通过竞品分析,找到目标用户现阶段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是什么方式。

花时间去体验竞品,找出它的优缺点,可以反观我们对于需求的理解;经过长时间对于用户和竞品的理解,可以对产品产生自己的看法,进一步通过测试进行验证,形成新的需求。

需求有不同的维度,通过各维度的思考,可以考验一个需求是否有价值去实现。从商业价值上看,一个需求要考虑它的相关性、逻辑性、紧急度、广度、频度;它与我们要达成的目标是有关系的,有利于达成目标的;并且是可实现的,逻辑合理的、涉及人群广、使用频度高;要透视需求,他是表面需求还是本质需求。

听用户说,但不一定要照着做,要分析他所提出的需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需求的层次来看,有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兴奋需求、无差异需求、反向需求;基本需求先做,然后是期望需求和兴奋需求,后两者要警惕。

通过这几个维度来判断,需求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后期的需求排期做好了准备。

产品定位:

最后通过上述的分析,完成产品的定位。包括目标市场定位、产品需求定位、产品差异性定位、产品营销组合定位。

  • 目标市场定位就是将目标人群及使用场景精准化,明确是谁在什么场景中使用。
  • 产品需求定位,用户是需求的组合,为了实现用户目标,我们应该实现什么样的需求组合,才能够打动用户;需求满足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核心需求解决的越彻底越好。
  • 产品差异性定位,产品的差异可能体现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是外观,可能是配型,可能是使用体验,可能是营销方式,可能是先进的技术;总之是需要能被记住的点,并且是能够满足目标用户需求的点,比如更看重外观,或者配置,或者价格,或者品质等。
  • 产品营销组合,对内来说就是我们的产品如何售卖,比如单纯卖硬件,还是硬件很便宜靠内容收费,产品和其它服务有无某种连接等;对外需要看我们的销售资源,有什么样的渠道,和什么公司合作,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清楚这几个定位,说明产品已经思考清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抽象的想法具体化。

2. 产品设计阶段

根据产品策划阶段的结果,形成产品设计方案。输出产品需求文档(PRD);该阶段主要是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再转化为功能需求。让需求通过功能的形式呈现,完成目标。

软件产品,本人习惯于使用axure原型工具编写PRD,完成对需求的澄清。

编写的内容包括:产品简介(修订历史、产品介绍、用户角色描述、产品路线图、名词说明)、产品结构(产品结构图、信息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全局说明(网络异常、加载状态、空状态)、原型与需求、非功能性需求(性能需求、兼容性需求)。

硬件产品,使用使用x-mind思维导图+excel,完成对需求的澄清。设计到用户界面的话,会用到原型工具。

以上方式,是我们小团队磨合出来的,同样秉承了以用户为中心,文档以简洁易懂为原则;在完成产品的方案设计时,也要和相关人员沟通,要考虑到开发量及风险;最终还要进行需求评审,确认设计方案,做到信息同步、理解到位。

3. 产品开发阶段

产品开发阶段更多要做的是项目管理,协调各方,保质保量的做出产品。

在开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开发偏离实际需求的状况,需要在需求澄清和功能测试,两个环节严格把关,根据PDCA的原则,即时纠偏。

根据快速交付有效价值的思想,可以将迭代周期缩短。可以使用像teambition这样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将工作任务可视化,在看板中任务的开发情况,一目了然;对于形成自己的开发节奏有很好的帮助,能够有效的提高研发效率。

项目例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习惯于通过任务看板来沟通,而不是每个人说自己的工作,避免流水账;通过从右到左的检视,能够看出开发的问题,如果“待测试”累计任务太多就说明测试效率需要加快,“就绪”太少,则说明需求供应不足等等。

每个任务从就绪到测试完成,能够看到需求交付的时间周期,可以对研发过程进行分析,优化开发流程。

4. 产品上线运营阶段

软件产品,产品上线后有两部分工作要做:

  • 根据之前规划的产品路线,规划之后的版本。
  • 打通反馈的渠道,从多种途径去收集用户反馈,形成新的需求。

一般软件产品不会只有一版就结束了,会有新的功能,不断完善产品,并且之前完成的功能,可能会存在缺陷或者可以优化的地方,都需要重新规划到版本迭代中来;上线后产品会产生数据,这部分也是可以进行分析会看到一些现象。

硬件产品,是比较重前期规划的,因为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都比较高。电路板打板一次就需要几周时间,随便开个模具就是几万块钱;而且产品发布出去就很难修改,召回成本很高,所以不可能有太多试错的机会。

所以产品一旦上线,就需要特别重视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收集到的反馈可以为之后的二代产品,或者其它产品,积累经验,避免再次踩坑。

三、总结

上面几个流程和其中涉及的事情,都是经过踩坑和学习逐渐积累下来的,因为没有专业的产品经理带,所以都是边摸索边实践出来的。

随着经验的积累,上述的流程、工具、方法肯定也会随之迭代,之所以想要不断的去优化和迭代,都是基于对做产品的喜爱。

以上是近一年工作中的大致流程和内容,颗粒较粗,之后我会继续写文章,细化这些点,继续沉淀。

 

本文由 @一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