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用户(三):积极的期望

5 评论 3376 浏览 17 收藏 10 分钟

你可能不要相信,期望真的可以产生奇迹。对别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可以激发他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他发挥得更好。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因此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该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来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提出者为啥不叫皮格马利翁?

一个神话故事

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并且爱上了她,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

绝望的国王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女神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答应了。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皮格马利翁的雕塑像他期望的那样成为了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期望能产生奇迹。

一个实验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验证了这个道理。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

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这时的校长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只不过是普通学生里随机抽调的罢了。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罗森塔尔的这个实验和皮格马利翁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于是就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其实在有很多产品中也应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不管是C端产品还是B端产品,让用户感觉到这种期望场景,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则期望终归变成现实。

两个案例

C端产品的应用——keep

keep

最近两个月一直使用keep在家里健身,在有些环节即将坚持不住的时候总是可以听到类似“加油哦,再坚持一下,还有xx秒”的激励声音,屏幕上也会显示有xx人正在跟你一起锻炼。keep给你营造了你一个人在运动,身边却有个妹子在给你打气加油的情景,而且身边好像还有很多人一起在比赛似得,自然而然的你对自己的期望就是想表现的更好。

除了设计精妙的健身项目本身以外,我发现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健身完的打卡环节。在打卡之后可以看到很多用户晒的自拍照,其中很多人晒的都是健身前后的对比照。这一张张从气质到形体对比强烈的照片会给其他用户带去满满的期望,会让看到这些照片的用户认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接着投入到积极的健身运动中去。

毕竟,自律才能给我自由。

B端产品的应用——CRM

在客服行业一直存在着一个痛点,即客服人员流动性大、培训成本高、工作效率难以把控等问题,虽然公司管理者也采取了各种跟绩效挂钩的考核措施,但员工工作积极性就是提不上来。

据了解:某电商公司产品和运营团队借一个报表可视化项目做了一件事情,他们按不同业务或组别员工的处理单量开发了一个“排行榜”,排名靠前的员工头像和姓名会高亮放大展示。该排行榜作为可视化大屏的一部分会挂在各个办公区域,所有员工和各级相关领导都可以看得见。

该项目上线后,很多员工为了在排行榜上露脸,将自己的原来的卡通或风景头像换成了本人真实头像。还出现了部分员工每天早早地就到工位处理工作,之后也很晚才下班,目的就是期望能够“上榜”,能博取到其他同事和领导的关注。数据上也体现了该客服中心整体工作效率和产能都有大幅提高。

在这个案例里,排行榜功能的上线给员工们传递了一个被关注场景里的积极期望,员工都期望自己能够上榜,而这种积极的期望可以调动一线客服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努力工作提高效率,最终让期望变成现实。

给产品经理的启示

上述的两个案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产品设计工作上的应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产品经理作为跨部门协作的润滑剂、项目的推动者,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项就是能够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产能。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别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激发他的主观能动性,使他发挥得更好。这点我个人是比较认可麦格雷戈的Y理论,互联网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层比较小,相对来说比较有“个性”,他们工作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吃喝住行这样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是要做有意义的、能够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工作。

在这种环境下,只要给予合适的激励,就能启发他们工作的内在动力,进而使他们其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合理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产品经理的工作是目标导向的,虽不是团队名义上的领导者,但聪明的产品经理也应注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传达对团队成员的信任和期望,从而激发团队成员的斗志,创造出惊人的成绩。

你见过测试同学追着研发上线,研发追着产品经理要需求,前端追着交互同学聊用户体验,产品经理追着需求方聊规划的工作场景吗?

我见过。

相关阅读

理解用户(一):用户为什么选择你?

理解用户(二):怎样让用户用的爽

 

本文由 @ 大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让我想到一句话:大力出奇迹

    来自河南 回复
    1. 这句话怎么怎么耳熟

      来自北京 回复
    2. 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给小和尚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力出奇迹

      来自河南 回复
    3.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