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殡葬+寺庙经济:中国已经迎来爆发期
随着中国宠物经济的蓬勃发展,宠物殡葬行业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且备受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宠物殡葬与寺庙经济的结合,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探索。这种独特的组合不仅满足了部分宠物主人对宠物的深厚情感需求,还带来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和法律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宠物殡葬行业的现状、宠物主人的消费心理、宠物殡葬与寺庙结合的模式,以及其中涉及的法律和舆论挑战。
中国的宠物经济是什么时候开始大爆发的?
大概就是2015年!
现在,根据宠物(猫、狗)普遍10-15年的寿命来看,有一大批的宠物迈入了老龄和死亡的阶段。
宠物死亡了,自然要处理遗体,这是必选项。
小城市小县城郊区或者农村,随便找个地方埋了没人知道也没人管,但是在一线城市尤其是深圳,这么实操的难度就很大了;
同时,对于很多养宠物的年轻人、空巢老人、丁克家庭而言,因为缺少亲密关系的恒定联结,因此宠物成为了他们亲密关系的替代体,自然而然,宠物的死亡触发他们的“丧亲反应”。人类面对悲痛,会转向“具象化”处理,比如办个葬礼,比如给宠物火化等等。
因此,宠物殡葬行业这几年遍发展得风风火火。这也算是目前内卷国情下少有的增长行业了。
而宠物殡葬+寺庙的组合,又是其中一抹亮点。我最近深度调研和参与了这类项目,决定在这里也分享一下相关内容。
一、哪类人最容易为宠物殡葬买单?
养宠物的人就是宠物殡葬的客户吗?
答案是否定的。
宠物殡葬的客户从来都不是按“养宠与否”来分类的,而是按“是否有高强度情感依附 + 是否有表达和仪式需求”来判断的。
根据我的调研,总体来说有以下5种养宠人士最愿意为宠物殡葬产品付费
画像一:中年女性 × 空巢期 × 儿女不在身边
典型特征如下:
- 45~65岁
- 子女远居、亲密关系疏离
- 与猫狗朝夕相处多年
- 宠物=家庭陪伴替代
- 面对死亡情绪无处安放,极度需要一个“庄重的告别场景”来接住情绪;
画像二:女性独居者 × 宠物即伴侣 × 高敏感人格
典型特征如下:
- 25~40岁,大城市白领
- 独居,有良好经济基础
- 自称“我猫就是我男朋友”“我狗是我亲人”
- 情感投射极强,常以“亲密关系”结构对待宠物
- 分离焦虑剧烈,对“仪式感”高度敏感
画像三:中产家庭 × 孩子参与养宠 × 教育型消费动机
典型特征如下:
- 二胎家庭 or 高教育家庭
- 宠物从小陪伴孩子成长,甚至被视为“家庭成员”
- 父母强调“让孩子理解死亡与告别”
- 死亡被视作教育议题
- 家庭层级共同参与仪式,释放悲伤、强化连接
画像四:老年丧偶者 × 寄托式依恋 × 长期陪伴型宠物
典型特征如下:
- 65岁以上,长期丧偶或独居
- 宠物陪伴10年以上,经历了人生中多个转折期
- 日常对宠物有语言交流、纪念物收集习惯
- 宠物既是“家人”,也是“生命唯一记忆见证者”
- 宠物死亡,等于“最后一个活着的陪伴者消失了”
- 80岁的独居老人给猫办超度,其实是在为自己做“提前丧礼的排练”。
画像五:亚文化青年 × 儿童创伤背景
典型特征如下:
- 18~35岁,有强烈自我情绪表达需求
- 可能有童年冷漠/忽视经历,将宠物视为“安全情感回路”
- 容易夸大宠物意义来填补自我情绪认同
- 宠物=情绪容器
- 宠物死亡=早年创伤再现
- 仪式感 = 情绪延宕的补偿路径
二、宠物殡葬与寺庙的结合模式
宠物殡葬行业与寺庙的合作,目前在中国大陆仍属“灰色地带”或“初步尝试阶段”,但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些模式。
1. 充分利用寺庙现存场地
使用寺庙的空地、林区、附属园区、或废弃角落,作为宠物骨灰的存放地或纪念空间。这种模式的特点:
- 寺庙的场域自带“宗教背书”与“精神慰藉”属性,大大增加仪式感,这是普通殡葬场地所不能比肩的;
- 很多寺庙往往现存大量可利用空间,无须额外大规模出资兴建,非常节省成本。
- 从心理上,宠物主倾向认为“寺庙更能护佑灵魂”,尤其是高龄独居老人或中产女性宠物主,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寺庙转化“死亡焦虑”为“归宿感”。
2. 宠物超度法事、往生牌位等
寺庙或者道观的和尚/道士代为“超度宠物灵魂”,通常配套有法事套餐,如焚香、念经、供奉往生牌位等,单次法事几百至上千元。
3、修建宠物灵塔
由殡葬公司出资建设宠物灵骨塔,捐赠给寺庙,灵骨塔往往落户于寺庙土地或山林旁,由寺庙提供“宗教背书”与“环境场域”。后续通过灵骨塔安置宠物骨灰的形式,对外募得宠物主人的捐赠,寺庙回赠若干骨灰存放位。
4、某些福位、灵骨塔的去化新方式
很多本来用于人类骨灰安置的福位、灵骨塔,在信众接受度低、去化速度慢的背景下,也渐渐开始对外接受宠物骨灰安放,或者开发一些新空间直接对接宠物殡葬需求,同时搭配搭配“超度法会”“灵位祈福”等服务,试图以转换产品功能的方式快速去化福位项目。
三、宠物殡葬+寺庙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
在中国大陆,寺庙与宠物殡葬行业的合作可能涉及多项法律法规的限制。比如:
1. 《宗教事务条例》(2017年修订)
根据上述条款,寺庙若将场所出租给宠物殡葬企业用于非宗教活动,或从事与宠物殡葬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可能违反《宗教事务条例》。
2. 《殡葬管理条例》(2012年修正版)
虽然该条例主要针对人类殡葬,但若寺庙与宠物殡葬企业合作,建设宠物骨灰存放设施,可能被视为擅自兴建殡葬设施,需依法取得许可。
3. 《动物防疫法》(2021年修订)
宠物殡葬涉及动物尸体处理,若处理不当,可能违反《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
此外,还有舆论方面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寺庙为宠物提供相关服务,会有商业化过度的问题,这块目前处于一种敏感状态。
还有就是,宗教圈内部,其实对于“宠物是否有灵性”是存在分歧的,是否能按照人类的规格,或者比人类次一等的规格,为宠物进行祈福消灾超度存在争议,宗教圈内部对此都不易形成统一口径。
中国传统宗教体系下,“人”和“畜生”是不同轮回层次,将宠物与人类骨灰共置,容易激发信众的“仪式秩序焦虑”与“玷污感”。
四、如何绕过法律问题
如何在不违反法律、不激怒信众、不被舆论打击的前提下,让宠物殡葬业务获得寺庙的“仪式加持”呢?
介绍一下其中一种思路:
我们可以将操作空间分为两个层级,设计出既合法、又富有仪式感的结构。
【第一层】寺外场地设置
- 宠物相关的设施必须独立,设在寺庙外(物理空间分割),但与寺庙毗邻。
- 公司必须注册为“宠物纪念园”“宠物文化空间”这类属性,不要涉及“殡葬”“墓地”敏感词。
- 强调“纪念宠物情感价值”或者“生命教育”,回避死亡与转世等敏感宗教术语。
- 不触法、不触信仰、不触敏感词,属于“文化空间”而非“殡葬设施”。
【第二层】寺内仪式加持
- 由寺庙法师在寺庙内主持超度、诵经、等仪式,但不设宠物骨灰存放点。
- 突出“众生平等”“慈悲护念”,而非“供奉”或“设位”。
- 宠物主不与寺庙直接结算,由第三方(宠物XX公司)收取服务费,再将寺庙的法事法金以捐赠方式给到寺庙。
- 仪式合法合规,有宗教加持力,但又不构成“殡葬”或“商业化行为”。
这样一来,面对监管的时候,项目本身属于文化传播范畴,主打“动物关爱”与“生命教育”,未涉及骨灰储存,也未进行营利性宗教活动,自然合规性会很高。
当然,除了上述模式外,宠物殡葬+寺庙也还有其他的运作模式,也包括一些比较敏感的模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作者:嘉亮学长 公众号:嘉亮学长
本文由 @嘉亮学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wow,宠物殡葬与寺庙结合,背后是情感与商业的碰撞,既满足了宠物主人的仪式需求,又面临法律与舆论的考验,这种模式在创新中寻求平衡实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