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追AI新品后,我用这3个方法把学习效率翻了倍

云舒
2 评论 2768 浏览 8 收藏 13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要负责对竞品进行分析和评估,了解竞品的走向、功能、卖点、优劣势等,制定产品的策略和方向

面对AI快速迭代带来的学习压力,作者分享了三个高效学习方法:聚焦个人目标以集中注意力,提升与AI协作的核心能力,以及通过快速实践在行动中学习。这些方法帮助作者在AI浪潮中保持学习效率并减少焦虑。

最近跟AI圈的小伙伴们聊,大家很直观的感觉是今年AI进化的速度超级快,要比24年快了好多好多,每天都有各种新的AI产品出来。

AI出新品的速度比自己学AI的速度还快,这还得了,压根就学不完!

每次聊这些,都能感觉到大家的焦虑要溢出来了。这个阶段我这两年也经历过,每次AI出点什么新东西都想跟一下,但发现其实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什么都要做最后一定是什么都做不好。

于是我开始压缩自己的注意力,尽可能的少做一点、把事情做深一点,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现在稍微能够在AI的浪潮下没有那么焦虑~

今天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稍微的不焦虑一些,能够更轻松的在AI浪潮下冲浪。

这套学习方法核心是三件事情:

1. 聚焦自己的目标,减少注意力的损耗

2. 做模型变强自己也会变强的事情

3. 快速实践,边干边学效率最高

这套学习方法需要你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基于这个目标来看自己的核心优势是什么,然后再去落地高频践行,通过正反馈来增加自己的动力、降低焦虑。

01.聚焦自己的目标,减少注意力的损耗

我先拿自己举例子,我去年在刚开始学AI的时候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反正啥产品我都要去研究研究,chatgpt写文案好用去用用chatgpt、AI绘图好用去用用AI绘图、有新产品出来了赶紧去用用。

但最后会发现自己还是啥都不会用,每一块都知道边边角角,但每一块都做的不够深,然后跟公司业务也结合不上,发现学习了很多就是没有任何的成果。

当时琢磨了一下觉得这样学习是没有效率的,还是公司业务需要点啥我就学点啥吧,于是就开始沿着AI落地场景这条线往下去顺。

业务需要做知识库,那就去学习如何让AI知识库完成高质量的产出;业务需要文案自动化,那就去研究如何让AI能够达到99%的内容生产稳定率;业务需要AI赋能客服团队,那就去研究AI+SaaS场景如何去应用。

把AI在业务上跑的稍微顺利了一点后,我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让AI来给自己赋能更多。

于是我开始研究自己日常有哪些场景可以和AI结合,比如用AI写prd、用AI编程写脚本、用AI去读论文。

吃透更多AI的落地场景,从而扩大影响力。

这是我自己的核心目标。

所以大家会发现我写公众号内容和我日常研究的事情,都是紧紧围绕AI落地场景来的。

围绕着这个目标,那我其实不会去跟AI的各种新品资讯,我只需要等大家都测评完了,然后速览看一下测评信息,了解一下这个产品怎么样,能不能让我现有的落地场景效果再提升提升。

所以我成为了不咋熬夜、也抢不到首发的AI小博主,核心原因是那些内容和我的目标是无关的。

我会去写提示词、拆产品、研究Agent,看起来这些事情关联度不大,但它们最终的指向都是AI的落地场景。

聚焦在自己的目标上,减少注意力的损耗,这样才能够把一个事情做深做扎实。

之前有很多小伙伴看完我写的各种提示词跑过来问我,你是用什么思路想出来的这个提示词?

其实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我当下遇到的问题,需要这个提示词来帮我解决。

我写论文大师提示词的时候,是我需要理解Claude那两篇论文到底在讲什么,顺便还需要准备和我们算法一起搞模型训练,一堆论文和新逻辑等着我在那学习,我需要一个高效的学习搭子。

写思考拍档的时候也一样,我当时需要把自己的目标从新梳理一轮,我需要让AI当一面镜子,来找我要到足够多的的信息,然后它给我呈现多种参考结果,让我来做最后的核心判断。

那如何给自己定目标呢?

目标必须能落地,能解决你真正的问题。

比如一个产品经理定AI学习的目标,可以是这些:

  • 转行成为AI产品经理,升职加薪
  • 做好公司的AI业务,升职加薪
  • 让AI帮自己多干一点活,自己可以有更多空闲时间
  • 写一款自己内心喜欢的产品,探索为了更多可能性

看完是不是觉得这些目标很俗气,哈哈哈哈哈哈。

但这些目标都是清晰落地,能够解决问题的,不是焦虑驱动下的“伪目标”。

什么是伪目标?

  • 精通AI所有类型的产品
  • 成为AI时代不被淘汰的人
  • 不被大家拉下,保持一个水平线

这些目标其实帮不到你,反而会让你更焦虑。

你当下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

02.做模型变强自己也会变强的事情

我自己在去年用cursor的时候走了一些弯路,当时cursor没有现在这么全能,它还是需要让人来做核心,AI辅助人来完成各种编程,最终来上线产品。

以我的编程知识储备,我遇到了很多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时其实有两条思路摆在我面前:

1. 自己去学一些编程知识,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2. 想办法搓一套AI解决问题的流程,来让AI更高效的赋能编程

按我现在的思路我一定会选2,但当时的我觉得composer做的这么烂,终究还是要人来驱动的AI编程,那我还是去想办法学习一点编程知识吧。

于是我去开始学习Vue到底怎么画出好看的页面、Docker到底怎么用诸如此类的开发小白问题。

学的过程非常不顺利,我发现还得学一堆基础,然后慢慢磨才能去了解原理是什么,我当时实在学不下去我就放弃了,这些问题也都没能解决掉。

但今年cursor的Agent模式叠加大模型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之前面临的那些问题其实都能够让模型来解决了,压根就没有自己学的必要。

那我用cursor的核心竞争力在哪?这是我当时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我脑子中没有答案。

直到听到小排老师的分享,他讲到做AI产品的思路,尽可能做模型变强自己也会变强的事情,这样才不会因为模型一次迭代从而让产品毫无价值。

我当时恍然大悟,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一段时间,我的cursor编程能力没有提升了,是因为我走入误区了,我去研究那些模型变强了就没有意义的事情了。

我快速的把重心切了回来,去思考如何用AI来解决问题,可以看到现在分享给大家的AI编程思路,整体遵循了模型能力越强,开发的产品效果越好这一原则。

什么是“模型变强自己也变强”的事情,我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 和AI的协作能力:判断哪些交给AI能解决,哪些必须是人来解决的
  • 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不管AI进化成什么样子,结果的质量永远取决于提问者
  • 对业务的理解深度:这是做好产品的基石,做好产品一定要深度的理解业务
  • 审美能力:AI能画出来很多精美的图片,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适合这个场景的,还得人来判断

这些能力它不会被模型替代,它们都是人类的责任区,对着模型越强,这些能力的价值反而越大。

03.快速实践,边干边学效率最高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学习新东西的思路是这样的:

但这样的效率其实蛮低的,我找的教程越来越多,干的事情越来越少。

现在的思路更多是干中学,先把事情做一遍,看看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正反馈也来的非常快,能够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从而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比如我在做“提示词管理助手”这个飞书多维表格插件的时候,我一开始压根就没看多维表格的API文档,也不知道插件和飞书多维表格如何做数据对接,脑子中就是我想要做这个事情。

于是我就开始拉着AI开始做,边做边解决问题,中间遇到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压根就想不到:

  • 插件和飞书多维表格数据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 找多维表格API文档解决授权问题
  • 飞书授权2小时token后过期了,如何重新授权
  • 安全链接重定向的授权问题
  • 暗夜模式和正常模式的样式兼容问题
  • 不同浏览器插件安装

把“提示词管理助手”这几个插件做出来,我对飞书多维表格的理解又更深了一步,也跑过去听了更过飞书多维表格的应用场景案例。

如果我刚开始没有立马去干,而是先规划规划,找找教程,那这个事情又要遥遥无期了。

先干起来,不要怕错怕失败,多迭代几次就好了。

三件事情跟大家分享完啦,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你缓解一下在AI浪潮里的焦虑,能够更快的成长~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云舒】,微信公众号:【云舒的AI实践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讲得非常实用、有帮助!

    来自北京 回复
  2. 非常正确,AI并不万能,我也是一个应用的开发者,深有感触

    来自山西 回复
专题
8866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世间万物皆有套路,面试更是如此,多拿几个靠谱offer。
专题
44004人已学习16篇文章
设计库存、财务、退换货流程时不用一个头两个大了。
专题
36695人已学习19篇文章
新媒体运营,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专题
14507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产品架构能力”是B2B产品经理中泛指设计产品系统架构的能力,这是产品经理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架构的设计指南。
专题
15747人已学习14篇文章
交互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产品的使用方式的过程,“如何才能做出合理的B端交互决策”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B端交互设计指南。
专题
1377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数据可视化需要利用大屏这一工具实现,若想让数据展示变得更加生动,可视化大屏的艺术性设计便不可缺少,而这需要结合许多设计技巧。本专题的文章可视化大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