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爆款逻辑-情感驱动极致的汽车用户体验

0 评论 1702 浏览 4 收藏 23 分钟
大厂导师团亲自授课,超过200小时的精品课程,从0到1为你构建“产品+业务”的复合型知识体系,让你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如何打造一款让用户“被热爱”的爆款产品?本文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情感共鸣、场景定义、情绪设计和体验差异化等策略,打造令人难忘的汽车产品。

自进入汽车行业以来,虽然专业是整车用户体验(非HMI),但依旧离不开曾经互联网上的UED思维方式方法,更像是将曾经的思维方式3D化,从空间层面进行思考,不光是从界面到空间,交互形式、用车场景、感知路径都将用更立体的角度去考量和设计。大目标依旧是如何打造爆款产品打破同质化竞争,而成功路径在我们的思考下,可以浓缩成极致、高效和节奏。今天就先和大家聊聊,从用户需求层面,如何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

说在前面:

  • 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传统功能导向设计已陷入同质化“红海”,局限于被动满足用户已有需求。而新时代应主动定义和激发用户新需求,以情感共鸣创造用户关注红利 。用户消费正从“被选择”转向“被热爱”,只有打动用户内心才能赢得忠诚。
  • “爆款”源自体验创新:爆款产品往往在体验上突破常规,在红海中开辟出差异化“绿洲”。简单的“长一点、大一点、好一点”的提升,不如打造用户印象深刻的峰值体验来瞬间点燃热情 。情感+价值+体验的融合产生用户“燃点”驱动品牌实现从“被选择”到“被热爱”的跨越
  • 情绪感知引领设计:以用户情绪曲线为导向进行产品定义,在用户旅程的关键触点上注入惊喜和关怀,实现从功能导向向情感驱动的范式转变。以情感为锚点的设计能够赋予品牌鲜明个性和温度,形成用户记忆点和口碑传播力。

用户体验锚点:打造爆款的关键

锚点定义及意义:用户体验锚点是指产品中能够强烈吸引用户、引发情感共鸣的关键体验点或瞬间。它往往承载着产品独特卖点和用户记忆点,在竞争中成为破局利器 。在细分市场中,往往独特的设计与体验成为“突破锚点”,引发用户自发关注与讨论 。

锚点铸就爆款基因:成功的体验锚点可以形成产品的口碑传播点,赋予产品“爆款基因”。差异化的极致体验让用户眼前一亮,进而缩短决策周期,激发抢购冲动和分享欲望 。事实证明,爆款产品比拼的不再是堆砌参数,而是能否提供他人没有的独特体验价值 。锚点体验一旦深入人心,用户就会主动替产品“做宣传”,推动指数级的口碑扩散。

情感连接与品牌资产:体验锚点还是品牌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纽带。一款车如果能在情感层面打动用户(如安全感、愉悦感、荣誉感等),这些锚点体验会转化为长期的品牌忠诚度和溢价能力,成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场景定义:在用车情境中创造惊喜

围绕生活场景定制体验:

深入分析用户日常用车场景,针对不同情境打造专属功能模式,让车辆贴心融入用户生活。例如理想汽车为家庭用户设计了小憩模式、露营模式、大床模式和小主人模式等场景化功能:开启“小主人模式”后,副驾和后排屏幕切换为儿童专属界面与影音内容,为长途出行的孩子营造专属乐园 。这类场景模式极大提升了家庭用车的便利和乐趣,增强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

场景创新开拓蓝海:

通过满足未被关注的用车场景需求,打造差异化体验从而抢占市场先机。

例如零跑汽车C16定位15–19万,成为20万以下唯一六座“大奶爸车”,瞄准二三胎家庭出行痛点 。该车以亲民价格提供了竞品没有的6座大空间,抢占了“大六座”细分蓝海,上市后销量远超更高价的竞品某π008 。

又如某新车型通过滑板底盘和“灵变座舱”设计推出“智能床车”概念:车内拥有滑轨大平层布局,可秒变观影房、露营床,满足年轻人随时露营、约会、午休的浪漫场景向往,引发“一百个尖叫的年轻人”自发传播,迅速裂变出几十万忠实用户 。

由此可见,场景驱动的创意设计能触达用户隐性需求,在红海市场中杀出一条蓝海道路。

场景思维赋能产品规划:

以用户场景为单元来定义产品功能,让产品卖点从“功能叠加”转变为“故事叙事”

通过场景讲故事,用户更容易理解产品价值并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蔚来汽车的数字座舱通过多个使用场景的智能体(NOMI Agents),把停车、守卫、娱乐、服务等功能串联成主动服务场景,使座舱体验从被动操作升级为主动关怀 。

这种场景化体验让用户感受到车辆如同生活助手一般贴心,极大提升了产品粘性和差异化。

情绪设计:触发共鸣的情感体验

以用户情绪曲线为指南:

关注用户在用车全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在关键接触点注入情感元素,营造惊喜和温度。

例如设计迎宾光效、启动声浪等仪式感细节,在用户上车、一键启动等瞬间带来愉悦和兴奋,实现情绪正向引导。

通过同理心设计,预判用户可能的焦虑或烦恼(如堵车、找车位),提供贴心关怀(如智能语音安抚或停车助手),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体贴,从而建立情感纽带。

拟人化与陪伴式交互:

运用人格化的设计语言,让产品“活”起来与用户产生情感连接。

比如蔚来的NOMI智能助手以卡通机器人形象陪伴乘客,不仅能语音对话还会卖萌表达情绪。NOMI提供了一系列贴心功能:NOMI DJ可根据用户音乐喜好自动生成歌单,并配合节奏切换氛围灯颜色;NOMI旅行回忆会自动保存沿途风景并生成回忆视频,俨然一个会摄影的小伙伴 。

这些情感化功能让冰冷的驾驶变成有温度的陪伴,满足了用户被关注和娱乐的情感需求,在行业内树立了情绪设计的标杆。

情感共鸣创造忠诚:

巧妙设计能够引发用户强烈共鸣的峰值体验和故事

例如品牌营造某种价值主张或情怀(环保、科技、文化归属等)融入产品,让用户在使用时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

当用户因某次极致体验或价值共鸣而被“点燃”时,就达到了营销学上的“燃点”——这是一种从理性认知跃迁到情感挚爱的质变 。

一旦触发燃点,用户往往会自发地高度参与产品社群、主动传播好口碑,甚至长期忠诚于品牌 。因此,情绪设计旨在让用户记住产品带给他的独特感受,以此沉淀为品牌的情感资产。

体验差异化:打造难以复制的卖点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实现体验差异化有两种路径——要么提供竞品没有的独有价值,要么在竞品都有的功能上做得更优

前者可通过配置、参数、价格等理性优势实现“人无我有”,例如价格/配置组合打造同级独一无二的卖点;后者则以创意和前瞻性的体验设计实现“人有我优”,通过别出心裁的使用体验胜出 。

两种路径都要求对用户需求有深入洞察,或发现竞品未满足的空白,或在常规功能上创造出让用户眼前一亮的新玩法。

聚焦第一、唯一、最佳:

钝化的“小提升”不如极致的领先来得震撼。 提出,“长一点、大一点、好一点”的改进远不如“最长、最大、最好”带来的高峰爽感。产品应努力在某些关键维度上做到行业第一、唯一、最优,以这种独占性优势来弱化竞品比较,直接占领用户心智 。

例如零跑C16以“20万内唯一6座SUV”的定位抓住了用户眼球,极大缩短了目标用户的决策犹豫 。再比如一些车型宣称同级最长续航、最快加速等,这种极致指标不仅满足功能,更给予用户心理上的优越感,强化其选择的正当性和自豪感。

资源倾斜打造杀手锏:

在产品规划中运用LACU策略,将有限资源聚焦于用户最在意的体验。对标核心竞品,理性规划哪些属性必须领先(L) 、哪些可以跟随(A/C)、哪些可舍弃(U),集中优势资源放大L项的价值感,实现对关键体验的彻底击穿 。同时对于非决定性的次要体验果断取舍(定义为U项),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避免干扰主线卖点 。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取舍之道,正是小米等爆品策略成功的关键——只做少而精的爆款,把每款产品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用户最敏感的体验点上,做到该优的绝不妥协,该舍的坚决舍,从而换取用户对核心卖点的强烈感知。

感知价值传递:让用户感到值得

回归用户价值本质:

提供再多新技术配置,如果用户感知不到价值,仍无法赢得口碑。

近年来不少新能源车堆砌了大量炫目的科技功能,但用户抱怨集中于基础体验未做好,这提醒车企必须回归用户体验价值的本质,而非流于堆砌配置 。只有把每项新功能背后的用户价值讲透、做实,才能赢得用户长期信任与认可 。

设计体验锚点时,应时刻关注用户主观感受:这个功能/场景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痛点或带来愉悦?用户是否清楚地感知到这一价值?如果不能,宁可不做。

确保品质支撑体验:

极致体验必须以可靠的产品品质为前提,否则再亮眼的卖点也难长久支撑口碑。

J.D. Power研究指出,在细分“蓝海”市场中,设计和体验往往成为产品突围的锚点,但如果品质保障不同步跟进,这些初期小众爆款日后可能遭遇口碑瓶颈 。因此企业在追求体验差异化的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和测试验证机制,确保锚点功能在各种场景下稳定可靠。

唯有体验与品质并驾齐驱,才能让用户由衷感到“物有所值”。

强化价值感传递:

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场景演示,将产品的隐藏价值显性化,帮助用户“看见”价值

例如在营销展示中,以用户故事或使用场景短片直观呈现新功能带来的便利和快乐,让用户产生代入感。

“感知价值”的传递也来自他人的反馈:积极运营种子用户和KOL的试用体验分享,让潜在消费者从第三方评价中了解到产品的实际好处,加深对产品价值的认知。最后,通过一致的品牌体验(售前介绍、试乘试驾、交付培训、售后服务的一贯贴心),持续强化用户的正面感受,形成口碑正循环。

口碑驱动认可:

用户真心认可的价值,最终会通过口碑效应放大

一款产品如果让首批用户觉得“超值”、“惊喜”,他们自然而然会向身边人推荐。

小米创业初期几乎零广告投入,就是凭借发烧友群体的狂热口碑实现市场破局 。

例如谷歌Gmail仅靠少量邀请码在用户间口口相传,竟引发全球抢购,甚至有人愿出高价求得一枚邀请码,其强大的口碑传播令人震撼 。

企业应有意识地打造这类触发用户自传播的亮点,并确保用户每一次体验都与宣传承诺一致,久而久之,用户自然会把品牌当作可信赖的品质背书,形成强大的感知价值认同。

数据洞察与用户共创:精准把握需求

从被动反馈到主动洞察:

过去产品定义多依赖于被动的用户反馈收集,往往滞后且零散。如今应善用大数据与多源信息“深挖数据矿山”,将用户研究前置于产品定义。

车企正从过去“小米加步枪”式的原始手段转向以大数据为先导的“鸟枪换炮”——通过融合用户行为数据、垂直媒体口碑、问卷访谈、第三方调研等渠道,挖掘各用车环节和场景中的用户痛点与新期待,并结合用户调研和共创进行验证,让消费者切实参与到产品设计改进中 。

这种由数据驱动的洞察能帮助我们发现主流市场中被忽视的“遗珠”,准确甄别潜在蓝海需求,而不是仅跟随竞品亦步亦趋。

深入一线倾听真实声音:

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企业管理和研发团队应定期下沉到市场一线——包括区域销售店、售后服务中心、甚至用户聚集的网络社区——用“五感六触”亲身体验用户的实际痛点 。倾听一线销售顾问和终端用户的最真实声音,获取纸面数据背后鲜活的反馈。

例如建立“神秘顾客”机制暗访展厅服务,组织高管在交付中心直接与用户交流等,以发现平时汇报体系中可能遗漏的问题 。同时,也要持续关注竞品动态和行业趋势,将市场一线的变化快速融入产品规划。

只有既掌握宏观的数据洞察,又体察微观的用户情感,才能全面把握产品方向。

用户共创加速迭代:

建立用户参与产品共创的机制,在产品定义和开发过程中引入目标用户一起“提前试错”。

提到,应让消费者切实参与到产品设计和改进过程中。这可以通过邀请种子用户参与头脑风暴、原型评测、概念共创营等方式实现。在设计关键体验功能时,组织小范围的用户共创工作坊,共同探讨痛点解决方案;在工程样车阶段,开放试乘试驾征集真实反馈;在UI/软件开发时,通过用户社区内测收集意见。

通过这些共创节点的开放,确保产品尚在“设计图纸”上时就已经过用户视角的审视和优化 。用户共创不仅带来宝贵创意,更让参与者成为产品的首批粉丝,日后自发传播口碑。

需求管理闭环:

构建从用户洞察→产品定义→开发验证→市场反馈的闭环流程,确保用户声音不丢失地传递到产品全生命周期 。

例如建立明确的VOC(Voice of Customer)机制,将每一版需求变更都溯源到原始的用户声音,并在交付后验证其成效 。

运用数字化工具跟踪用户反馈的闭环处理状态,保证“获取的需求”最终“得到满足” 。同时引入快速迭代理念,针对用户反馈的问题通过OTA升级等方式迅速改进,在用户还未流失前修复体验短板。

通过以上手段,让用户真正成为产品团队的一员,实现从需求洞察到产品升级的敏捷响应。

体验定义体系落地:情感锚点开发机制

建立体验指标体系:

引入系统化的方法论,将用户体验拆解为清晰的指标层次,指导情感锚点的定义与实现。例如蔚来采用PETS(Product Experience Target System)模型,从用户视角将整车体验要素分解为12个一级、58个二级…累计700+细项,形成完整的体验指标树 。

通过这样的体系将“情感体验”翻译成可落地的技术和设计要求,并为每一项指标设定LACU目标(领先/追平/补齐/放弃),明确哪些锚点体验必须做到行业顶尖,哪些维持基础即可 。

指标体系确保团队对用户体验的理解有统一标准,使情感锚点有据可依、可衡量、可检视。

跨部门协同赋能体验:

情感体验的打造涉及造型设计、交互、工程、服务等多个部门,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 即组建跨职能的联合团队(研发、生产、营销等骨干同驻一个办公室)来协同攻关。此举有效突破部门墙和专业墙,实现资源的快速整合 。在我们的组织中,也应推行强项目制,成立用户体验锚点专项小组,从概念设计到落地验证全流程负责某一类情感体验(如座舱情感交互专项小组等)。定期召开跨部门体验评审会,确保锚点体验在各环节都得到充分重视和资源倾斜。

当研发和市场人员协同工作,对用户需求形成共识,才能保障“造出来的”和“卖出去的”是同一个令人心动的产品。

定义–开发–营销一体化:

构建产品定义、工程开发、市场导入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避免各环节各自为战而偏离用户初衷。 强调,通过完善IPMS体系,实现“产品定义-市场(GTM)-工程”紧密联动,保障用户声音高效无衰减地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 。

具体做法例如:在产品定义阶段就同步制定营销策略雏形,确保锚点体验在传播端有亮点可讲;在开发过程中邀请市场和服务团队参与评审,预见未来用户使用场景;在上市前由市场团队验证产品卖点,反馈给工程做最后优化。 提前验证设计方向是否符合预期情感价值,并在必要时调整 。这些机制确保情感锚点从创意到落地始终不跑偏,在上市时能够完美呈现。

持续优化迭代:

情感驱动的体验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立用户体验指标监测机制,通过NPS、用户满意度调研、社交媒体口碑等持续跟踪锚点体验的市场反馈。产品上市运营后,依托OTA升级和服务改进对不足之处快速响应,保持体验的行业领先性。同时,将用户新的情感需求纳入下代产品规划,不断循环演进。

通过这种持续迭代,企业的用户体验定义体系将越来越成熟,真正形成以用户情绪感知为驱动的创新闭环,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幅有限,只能先很笼统的概括一下大致的思维。仅代表个人观点,那么后续我们将逐渐展开每个点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探讨,跟大家一同学习进步。

本文由 @炒蛋之神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674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经理需要知晓的API接口知识。
专题
17688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设计B端SaaS产品及B端SaaS产品方法论。
专题
16828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对账体系的设计思路。
专题
13191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跟进和把控产品的整体流程以外,也要对产品后续的销售策略进行规划;销售策略的规划可以让产品经理对于用户的场景以及体验等更加熟悉。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的销售策略。
专题
1647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做用户调研是一项很重要的过程。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用户调研。
专题
1784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小程序介绍、小程序搭建、优化设计规范和功能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