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即产品:当产品不占优势,如何依靠内容重构商业价值
当产品功能趋同、体验难以拉开差距,内容就不再只是“营销手段”,而是产品本身的一部分。本文将结合多个真实案例,拆解“内容即产品”的底层逻辑,探讨在产品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用内容重构用户认知与商业路径。
本文会从一个运营过程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即:当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相对固定,未必可以完全匹配当下用户真实需求的时候,运营应该如何靠内容实现销售的持续,这一问题入手分析。逐渐拓展到比较极端化的情况,即:假定产品的物理属性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但公司又需要靠销售这样的产品来维系生存,那内容应该发挥怎样的价值。进而讨论在当下的营销环境下,物理属性的产品和内容之间的主从关系。
文章单纯从运营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发,做系列的探讨和猜想,并无完备的理论支撑,仅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开拓视角之用,聊做参考。
一、当产品已经固化,如何依靠内容匹配用户痛点
产品是固定的,而用户的需求是多样且动态的。这在营销上是个很矛盾,但又经常出现的情况。虽然说强行推销一个不完美契合市场的产品会引起反感,但事情终归还是要做。
此情况下,建议的做法是,从“产品为中心”转向“用户价值为中心”,即使产品不能100%解决痛点,也要在内容中提供可感知的价值、建立信任、管理预期,并引导用户看到产品的独特优势。
具体执行层面可参考如下建议:
1. 深化“痛点解决”的维度-聚焦核心痛点&提供替代/辅助方案
精准定位核心痛点:识别你的产品最能解决、解决得最好的那个核心痛点(即使不能解决所有)。内容集中火力放大这个核心痛点的场景、严重性和你的解决方案带来的显著改善。比较典型的一力降十会打法,一招鲜吃遍天,百用百灵。
2. 强化“场景化应用”与“价值感知”
突出特定场景下的不可替代性:即使产品有局限,但在特定场景下,它的优势会被放大到足以让用户忽略其他不足。内容要深度刻画这个场景(痛点+情绪+需求),并清晰展示产品如何在这个场景下成为“最优解”或“关键角色”。
量化价值&效果可视化:用对比图、数据、用户见证等方式,清晰地展示使用产品后带来的具体改善(哪怕只是部分改善)。例如:“使用后,XX问题减少了50%”,“80%的用户反馈在A场景下体验显著提升”。让用户直观感受到“值”,这招是不是很眼熟?
强调过程价值与情感价值:产品可能不能一步到位解决终极痛点,但它能简化过程、提升效率、带来安全感、愉悦感等。内容要挖掘这些价值点。例如,一个复杂的项目管理软件,可以突出它如何“减少沟通混乱带来的焦虑感”,本质上和上一条类似。
3. 利用“行业科普”建立专业信任&管理预期
科普痛点的复杂性:通过科普内容,解释为什么某个痛点难以被单一产品完美解决(技术限制、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这有助于用户理解行业的现实,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
阐述产品设计的逻辑与取舍:坦诚地说明产品在设计时,基于哪些核心原则(如安全性、可靠性、核心性能、成本控制等)做出了当前的取舍。让用户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感觉品牌在回避问题。
4. 巧妙呈现“产品优势”-关联用户核心利益
优势=用户收益:不要罗列冷冰冰的参数。始终将产品优势转化为用户能感知到的具体好处。例如,除了说“采用XX材料”,而说“更耐摔,让粗心的你也能安心使用”。你用什么材料在感知上和用户关系不大,但耐摔是和用户之间关联的,可感知性更强。
优势如何弥补局限:在承认某些局限的同时,强调产品的核心优势如何能在其他方面带来巨大的补偿性价值。例如:“虽然它的体积不是最小,但超长的续航和强大的性能,让你出门一整天都不用担心电量焦虑。”
二、产品毫无优势,如何依靠内容博取一线生机
现在我们可以把上面的问题再极端化去看。假定你的公司要销售的产品在核心刚性需求上存在缺失、落后于行业发展、且价格不具竞争力时,传统的“优势宣传”逻辑几乎失效。但不销售这款产品公司就难以为继,你要如何应对?
此时运营的核心目标应调整为:尽量延长产品在市场上生存的窗口期,为转型或产品升级博取一线生机。
具体的内容构建思路和策略:
1. 挖掘并放大“非刚性”的独特价值或情感连接
寻找刚性需求之外的“软性优势”:
- 情感价值/情怀:是否承载了某种记忆、文化、小众情怀?(例如:复古设计、特定工艺、老用户习惯)。内容可围绕“怀旧”、“匠人精神”、“经典传承”等。
- 极致简单/易用性:在行业追求复杂功能时,是否反而做到了极致的简单、稳定、易上手?强调“回归本源”、“傻瓜式操作”、“零学习成本”。
- 特定场景下的不可替代性:是否存在一个极其狭窄但真实存在的场景,你的产品是唯一或最优解?(例如:兼容老旧系统、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满足极其特殊的审美)。
- 社区/归属感:围绕产品构建一个紧密的小社群,让用户找到“同好”和归属感。内容聚焦社群故事、用户交流、共同兴趣。
- 价值观认同:品牌是否坚持了某种独特的价值观(即使与主流不同)?如环保理念(即使产品不先进)、本地化支持、对特定人群的关怀等。讲好品牌故事,吸引认同者。
这时候其实消费者已经不完全是在为物理层面的产品买单,而是你通过内容运营创造或引导出的“情绪附加值”买单。要注意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情绪可以被往积极的方向带动,也可能会被带动到消极的方向上。怀旧必买和智商税割韭菜,也只有一线之隔。
2.极致聚焦“铁粉”市场,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 放弃大众市场幻想:内容不再追求广泛触达,而是深度渗透到那个极其狭窄的、可能还认可产品价值的细分群体中去。
- 深度理解“铁粉”用户:研究他们的独特语言、聚集地、未被满足的细微需求(即使与你的产品核心功能无关)。
- 提供超高相关性的内容:内容要极度贴合这个小群体的兴趣、痛点和语言。例如:为特定型号的老旧设备提供保养技巧、分享极其小众的使用心得、组织线下同好聚会(即使不直接卖产品)。
3. 转移焦点: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知识/解决方案”
- 强调围绕产品的增值服务:即使产品本身有缺陷,是否在咨询、定制、安装、培训、售后支持、社区运营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或积累?将内容重点转移到这些服务上。例如:“虽然设备老,但我们的工程师能把它调教到最佳状态”、“手把手教你榨干这台机器的最后一点潜力”。
- 成为特定领域的知识专家:利用在产品领域积累的经验(哪怕是处理老旧产品的经验),提供有价值的行业知识、避坑指南、维修技巧、历史回顾等。建立专业形象,吸引有相关需求的用户,服务本身可能成为收入来源或导流入口。例如:“XX行业十年老法师,在线解答古董设备疑难杂症”、“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XX行业避雷指南”。
- 提供“组合解决方案”:承认自身产品的不足,但作为整体解决方案中的一个环节(可能是成本最低或兼容性最好的环节)来推广。内容展示如何将你的产品与其他工具/方法结合,达到可接受的效果。
想实现上述目的绝非易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执行力。虽然说可以为企业博取一线生机,但也是在钢丝上跳舞,既要让消费者买单,又要防止头上割韭菜骂名的刀砍下来。关键就在于尺度的把握,你要做的是活下去,不是打败行业竞对抢市场。
三、产品物理属性相同,内容是否可以独立创造价值
通过对上面两个现象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抽象化来看待这个问题。即:产品的物理属性和内容的价值从属问题,或者说,内容是否也可以独立创造价值,从而更广义的定义产品。
也就是,产品不再只等于物理属性的产品,而是物理属性+内容的综合体。
这已经脱离了运营的范围,而是对商业本质的革新性思考。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假定产品的物理属性无限趋同,此时内容的独立价值该如何体现。
1. 内容即产品
当所有人卖同样的杯子时,物理的“杯子”只是基础载体。客户真正购买的可能是:
- 选品背后的信任感(“这家店总能帮我避开劣质货”)
- 场景化的解决方案(“教你用这个杯子打造仪式感早餐”)
- 情感联结(“店主懂我的极简生活理念”)
- 决策安全感(“他们的售后政策让人放心”)
在当下的市场消费环境下,更多的销售额似乎都由这些内容创造的软性价值决定,而不是物理属性上的杯子决定的。但要注意的是,杯子仍然是这些软性价值存在的基础,软性价值如果脱离基础存在,会滑向一个巨大的深渊。
2. 内容成为差异化的核心载体
同样的产品,A公司用干巴巴的参数描述,B公司用真实用户故事+场景痛点拆解+解决方案演示,后者本质上是在重构产品价值。
案例:
卖普通保温杯→“职场妈妈的晨间自救:5分钟做营养早餐的秘密工具”
卖同款数据线→“果粉避坑指南:为什么90%的人不知道选错线会伤电池?”
3. 信任资产的积累效率决定生死
当产品无法提供技术壁垒时,客户是在为“谁值得信任”买单。内容的持续输出(科普、测评、售后案例)是积累信任的最高效方式。
4. 存在不可突破的边界
- 物理属性的底线:若产品本身有安全隐患或基础功能缺陷,再好的内容也难持续(如卖过期食品)。
- 成本结构的制约:当内容投入远超产品利润时,模型不可持续(如为9.9元商品定制影视级广告)。
- 客户认知的锚点:内容只能放大已有价值,无法彻底逆转产品本质(把普通纸巾包装成奢侈品极难)。
按照此模型重新定义产品,物理产品是基础的载体,内容层是场景、情感或知识的呈现,最终用户会为可感知的价值买单。
本文由 @郑春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