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故事#005 | 啫喱,又一个昙花一现的社交APP

4 评论 3380 浏览 5 收藏 9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关注客户的商业需求、痛点、预算、决策流程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关注用户的个人需求

编辑导语:前段时间,一款社交APP啫喱突然爆火,后续又因各方面因素宣布暂停新用户注册。为什么啫喱的会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从用户需求角度上来看,啫喱的存在是否为某种刚需?本文作者就啫喱这款产品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去年这个时间大火的clubhouse,想当初也是一副来势汹汹的样子,那几天国内的投资圈、互联网圈都异常沸腾和兴奋。

当时写过一篇简单的分析文章:体验后发现clubhouse这个场景太小且社交属性非常不稳定,猜想它的天花板显而易见。

如今一年过去了,再也没见什么人提及过clubhouse了。写这种分析文章的乐趣,在于市场验证想法的速度竟然比预想的还快。

回到今天的主角——啫喱,一款因为捏脸沾点元宇宙的边儿,只能加50人的超熟人社交APP。在快速登顶APPstore免费榜后没几天,因为恶意攻击和体验问题,匆忙暂停了新用户注册。

截这张图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去年的clubhouse​

啫喱,满足了怎样的社交需求?

除了捏脸和50人的加友上限,号称“元宇宙社交”的啫喱到底跟微信的区别是啥?

有一说一,啫喱因为有了3D的形象,让状态和戳一戳还是蛮惊艳的(微信状态和拍一拍的产品经理可以抄作业了,如果是这种形式的话,微信的状态和拍一拍数据应该会涨很多,if微信真的在意这个数据的话,但是我猜大概率没那么在意)。

共享位置和手机电量,本人脑回路有限实在想不到除了热恋期的小情侣,还有什么样的社交关系会一直共享这个信息。

在和啫喱好友进行交流时,点击“在干嘛”,对方点击触达消息(APN)时,会直接调出手机相机的拍照功能,通过拍照进行回复。这一点也很惊艳,通过拍照的方式确实是可以增加分享欲和互动(拿出小本本做笔记啦,这真是一个拉近人与人之间社交距离的小妙招)。

而这些小功能,都仅仅是惊艳而已,既不刚需也没有十倍于微信的体验。

所以,啫喱到底满足了人们怎样的需求呢?这个需求真的刚需么?有这类需求的人真的多么?有这类需求的人真的愿意付费么?我相信回答完这四个问题,你对啫喱这款产品的未来就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了。

维度一:「啫喱」的需求场景与是否刚需?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新的需求,人们都是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来满足人已有的需求而已。所以,回归事物的本质,让我们从人的日常社交诉求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可以看到啫喱切分的密友社交领域,是将已有的微信好友分类升级:关系更为亲密,互动更为高频的社交关系对。

你说有没有这样的社交诉求,答案是有。但你说用微信能不能满足,绝对能够满足。那么当你杀进一个存量市场时,如果你的体验没有做到十倍于过去的体验,用户为什么要切换原有的使用习惯呢?

维度二:有「啫喱」需求的用户多么?

通过万能的传播公式,并结合个人的使用体验来看,几个重要的指标都蛮让人担忧的。

首先是Npop,即目标客群可能真的不大。就现有产品功能来说,真的有粘性能够长期活跃起来的,可能只有暧昧期和热恋期的小情侣吧。

然后是Precover,即现在啫喱的流失率我猜测应该不低,一方面因为体验稳定性的问题:要知道实时通讯是一个多可怕的服务器杀手,微信如果不是在腾讯诞生,有QQ多年在通讯领域的沉淀,也绝对扛不住用户疯狂增长的同时又要保证实时通讯体验的。再加上啫喱一直被诟病的后台耗电、3D渲染等问题,流失率应该不会低的。

但是有一点还是很值得学习的,就是这里的Pspread,即在用户主动传播后的转化率肯定非常高,你的好/男/女朋友发你的APP,你敢忽略吗?

维度三:有「啫喱」需求的人愿意付费么?

另一个问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谈赚钱不可耻,不谈赚钱才奇怪呢,不赚钱的产品是活不下去的,服务器是不会靠爱发电的。

那么TOC的产品的商业模式无外乎就两种:

一种是赚B端商户/企业的钱。

常见的第一步都是先做大规模,像微信、Facebook这种有网络效应的,增速是指数型的,有了流量就可以通过广告直接变现;而像美团、淘宝、滴滴这种平台型的产品,增速就会慢很多,但是靠快速砸钱也能砸出一波增长来,同时这些平台交易类型的产品,一开始就离交易和B端商户很近,交易抽佣的商业模式也很清晰。

在此基础之上,往往第二步都是培育平台或生态,长出各种产品产生协同效应,一鱼多吃。

典型的代表就是微信的三级火箭的商业模式:第一级火箭:实时通讯切中手机异步沟通的绝对刚需,持续做大用户规模;第二级火箭:打造平台,比如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微信支付、小程序;第三级火箭:一方面平台可以直接流量变现,比如朋友圈广告,微信支付的支付手续费等等。

另一方面平台还可以孕育出生态,比如公众号视频号内的内容创作者生态、小程序内的商家和开发者生态、微信支付内的服务商生态等等,生态的存在一方面将平台打造的更为丰富,彼此之间还会产生协同效应,并最终铸就超级高的流失壁垒。

另一种是靠硬核能力直接赚C端用户的钱:比如一些APP里的付费课程,一些产品的高级功能等等。

而啫喱呢,根据上面的分析,因为适用场景导致目标客群的规模可能很难做大(全国热恋期的小情侣能有多少呢);同时又不是一个交易平台,离交易和B端商户都很远,赚B端商户的钱似乎短期也很难实现。

那第二种赚C端用户的钱呢,就目前的产品能力,似乎也很不明朗。卖皮肤么,买了皮肤的我去哪里炫耀呢?卖高阶功能么,比如实时共享地理位置,作为付费功能,肯定也会有人付费,但是这样的人有多少呢。

通过理性和逻辑去分析,我还是觉得啫喱,可能又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社交产品,搓搓小手,期待下市场的验证~

 

本文由@加一时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啫喱给我的感觉像是以前QQ游戏大厅里面的一块游戏的升级款,好像叫QQ家园?

    来自河北 回复
  2. 啫喱短时间内玩着可以,但是并没有为用户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和意义

    回复
  3. 本来不知道啫喱,但是它的昙花一现被传开了。

    来自中国 回复
    1. 哈哈哈哈哈 太好笑了

      来自浙江 回复
专题
17081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图标是用户页面不可缺少的元素,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图标设计指南。
专题
32227人已学习10篇文章
社交产品是大坑?没get到这些知识点,可能你才是个大坑。
专题
1951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画像标签是由数据标签经过分析、加工处理,形成的更加抽象、易于理解的复合标签。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设计用户标签体系。
专题
1273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运营分很多类,流量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别关注的数据和指标。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互联网运营,应该分析哪些数据和指标。
专题
6113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业务流程图是最常见的图表之一,能看懂读懂是必修课,能绘制便是非常重要的选修课。
专题
1315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挖掘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