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十年3·15,看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变与不变

10 评论 3439 浏览 0 收藏 12 分钟

 编辑导语:治理仍在路上,未有完成时。每年一到315都会有几例事件被爆出,今年也确实是“不负众望”,被爆出行业里面惨不忍睹的局面,本文就来为大家来聊一聊近10年来的315事件。

央视3·15晚会诞生于1991年,至今已举办32次。

从历年的3·15晚会关注重点来看,2013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这一年之前,央视3·15晚会更多着眼于是传统消费领域;从这一年开始,与互联网相关的现象及企业成为“晚会常客”。

从近十年央视3·15晚会可看出,尽管新技术应用和业态不断问世,但互联网领域主要的消费者侵权类型未改变。其中“个人信息滥用”和“虚假广告”两大问题出现频次最高。

一、网络消费侵权案例增加

2022年,3·15晚会以“公平守正,安心消费”为主题,揭露多起消费领域的违法侵权现象。今年的3·15晚会中,曝光了直播打赏骗局,翡翠直播的江湖骗术,被操纵的口碑,免费WiFi藏着什么样的陷阱,软件下载被强制“搭车”等多个与互联网行业相关的问题。

财经E法梳理了过去十年的3·15晚会曝光的消费侵权乱象后发现,今年的3·15晚会涉及互联网行业的案例最多,有7个。

▲ 2012至2022年间,央视3·15晚会关于互联网领域的相关议题。来源:财经E法整理

2021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强监管之年,互联网消费侵权事件也受到更多关注。据中消协披露,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超过104.48万件,同比增长6.37%,其中,在服务大类投诉中,互联网服务投诉量高达近10.27万件,投诉比重为9.83%,排名第二;在具体服务投诉中,经营性互联网服务投诉量超过6.37万件,同比增长6.77%,增幅排名第一。

▲ 2021年,服务大类投诉量。来源:来源:《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

▲ 2021年,服务细分领域投诉前十位。来源:《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

而回顾过去十年的3·15晚会,诸多涉及互联网行业的乱象,主要问题总体可归结为两类,“用户个人信息滥用”以及“虚假广告”。

二、“个人信息滥用”成顽疾

十年间,消费者个人信息滥用事件始终是3·15晚会的“常客”。互联网产业发展离不开数据,而大量的数据正是来自于用户。这些被曝光的案例既有来自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守自盗”,也有来自恶意程序的“掠夺”。

▲ 2012至2022年间,央视3·15晚会关于“用户个人信息滥用”的相关议题。来源:财经E法整理

除了2014年和2018年,十年来的央视3·15晚会几乎都出现了“用户个人信息滥用”的案例。2012年时,主要为内部员工或者相关行业之间的用户信息买卖,从2013年起,通过技术手段非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明显增多。

以技术手段非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主要集中于几类:利用设备权限非法手机,例如,2013年被曝光的安卓系统手机软件可以通过“一揽子授权”直接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免费WiFi盗取个人信息,该问题分别在2015年、2016年乃至2022年分别被提及;此外,“骚扰电话”的问题也屡屡被曝光。

从历年央视3·15晚会所曝光的“用户个人信息滥用”事件来看,互联网行业在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上“屡教不改”,例如,2013年就已曝光的安卓收集通过植入SDK包来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但直到2020年,仍然出现了App植入SDK盗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案例。也从这一年开始,第三方SDK渐渐被纳入监管范围内。当年7月22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启动 2020 年 App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对SDK的治理被列为重点。

另外,可以看到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2017年的3·15晚会曝出,人脸识别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通过技术合成手段,可以用处理过的照片来绕过人脸识别。除安全问题,人脸识别技术也同样面临合规挑战,2021年的3·15晚会中,出现了多家商户收集客户人脸信息用于广告营销的案例。

工信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252万款。针对手机App违规调用手机权限、超范围搜集个人信息、开屏弹窗关不掉、乱跳转等现象,工信部在2021年共开展了12批次App技术抽检,通报了1549款违规App,下架了514款拒不整改的App;在中央网信办开展的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下架了300余款App。

三、“虚假广告”花样翻新

从历年央视3·15晚会所曝光的案例来看,虚假广告问题也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产生变化。例如,早年间上榜的虚假广告、垃圾广告事件的主角为“宽带运营商”,此后内容平台、App、网络直播乃至网络黑灰产等相继参与。

▲ 2012至2022年间,央视3·15晚会关于“虚假广告”的相关议题。来源:财经E法整理

提及互联网虚假广告,绕不开的是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其中暴露出的虚假医疗广告为各界所关注。

但直到2021年,3·15晚会仍然曝出,多家浏览器广告代理商为一些没有资质的公司提供虚假医药广告竞价排名。根据中消协公布的《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在商品大类投诉数据中,医药及医疗用品类位居前十。

近年来兴起的直播电商行业,也成为虚假广告的重灾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年12月,中国直播电商用户规模为4.64亿,占网民整体的44.9%。

直播电商中的虚假广告问题包括知假售假、流量造假、虚假宣传,有的夸大产品功效或以“最低价”诱导交易,有的假装“回馈”粉丝执意卖“低价商品”等问题。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最新数据,2021年全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96315热线共受理有关直播带货消费者投诉2026件,比2020年增加了98.43%。

除了虚假广告问题,直播电商行业的产品质量堪忧。央视在2022年1月报道,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 9 家电商直播平台销售的婴幼儿服装、成人服装、服装配饰、鞋、箱包和床上用品等 6 类商品进行抽检,共涉及 96 个品牌的 6 类产品。结果发现,113 批次样品中,有 22 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 19.5%。

其中,得物、快手、小红书的抽样不合格率最高,分别为50%、40%和 28.6%。

四、治理仍在路上

透过央视3·15晚会,可以观察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走势,早年间上榜侵权现象主要集中于PC端,但近几年来逐渐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散布开来,新技术及应用落地,消费侵权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衍生出不同的侵权现象。需要看到,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而来的,是各类乱象屡禁不绝。也需要看到,中国互联网治理也在不断进步,法规日趋完善,执法力度也逐渐加强。

早期互联网行业在个人信息处理的诸多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疏漏,以至于频发因“用户个人信息滥用”的消费侵权事件。

而近年来颁布的多部法律,如《网络安全法》《民法典》《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已逐步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此外,监管部门也通过加强执法,以App检测通报批评、下架等手段来打击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

另外,虚假广告随着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兴起也也呈现出新的方式。

2021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多部门召开行政指导会,与会34家互联网平台企业签署了《依法合规经营承诺》。承诺提及“自觉维护互联网广告市场秩序”,如依法规范广告经营活动、完善广告监测机制、加强平台内广告审核、严格规范广告发布行为、注意广告导向、杜绝虚假宣传和低俗内容。

2021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将以互联网直播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跨境电商广告纳入监管范围。

 

作者:殷继 陈子轩;公众号:财经E法

本文由 @财经E法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品牌这样欺骗消费者,一旦被曝光了就会面临用户流失,失去消费者信任的危机,即便没有被曝光,我相信这样子不真诚的品牌也是做不下去的

    来自广东 回复
  2. 光靠一个315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问题的根源不在这。

    来自山东 回复
  3. 为什么那些企业不能用心做产品吗,到了他们那个程度了牺牲一点利润得到用户的好评这么做不划算吗

    来自河北 回复
  4. 315不应该是节点,应该是常态,企业只有真正把用户放在首位才能做到良性发展

    来自河北 回复
  5. 主要还是食品安全一定要重视起来,这次的315打假也揭示很多的不安全食品。

    来自山东 回复
  6. 每年打假一阵风过去以后,该怎样还是怎样,真的希望要好好整改

    回复
  7. 得物的抽样不合格高达50%真惊到我了,之前一直觉得上面正品很多。

    来自四川 回复
  8. 发现即便会打假,老毛病还是会犯,归根到底法律层面嫩不能制裁他们!

    来自湖北 回复
  9. 每年的315都会忘记去年的是什么,就是因为不会被记住,所以才会越来越嚣张

    来自福建 回复
  10. 每年都有食品安全问题,还只是被曝光了的。消费者何时才能实现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来自陕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