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用户邀请机制,关注冰山下的数据!

6 评论 11375 浏览 70 收藏 11 分钟

现在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运营都在自家产品上下功夫,那么一个用户邀请机制就必不可少了,下面就从邀请机制的实际运作上聊聊。

一、邀请形式

1. 邀请码

说下邀请码的利弊,邀请码现在用的较多的是在平台有明显的用户结构会常用,比如:买家和卖家,存在分销机制,平台主业务和邀请有极大关系。

2. 邀请链接

邀请链接比较常用,如:分享到微信、qq等,常见于针对平台用户做的长期或短期的邀请活动,方便用户传播,也适用于拼团等活动。

3. 邀请图片

邀请生成图片,扫码进入是由邀请链接衍生出来的,在社交平台更容易传播,能通过图片的文案把主业务表达出来,扫码进入也更方便,展示效果比较好。这种方式适合娱乐性平台,传统企业线上互联网也有很多平台尝试,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片。

二、触达说明

1. test测试

上线前进行AB测试,每家公司方式不一样,可以随机推送两批人,作出两种应对方案,测试效果进行采用。

2. 用户群体

如针对性进行某个群体可以单独调出来,进行精准触发,提升效果,如果全用户触达,则不需要区分。

3. 推送方式

(1)首页资源位:如长期活动,则需不断更换入口素材效果

(2)app push:强化说明分享的利益优惠

(3)短信:说明分享优惠并留链接入口,链接需缩短

(4)邮件:邮件可以通过html的方式把页面布局上面,通过链接跳转进入

三、邀请政策

1. 案例

先放几个案例,展示一下主要用户邀请形式以及行业分类。

下图为滴滴的用户推荐机制,邀请好礼连接了主业务打车送券:

下面为一家p2p理财app的邀请活动,邀请方的好处是体验金、红包、新标优惠:

冲顶大会在答题主线上通过给予复活卡的福利刺激大家分享,用户分享的动力很足,因为都想答题过关分得奖金。

知识星球通过分享得赏金来刺激用户分享,知识星球大部分圈子是付费圈子,因此分享得赏金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小结:用户邀请怎么做,分享出去给予什么优惠、福利,更多需要考虑的是贴合主线业务,往往我们通过第一感觉就能判断。比如上面的案例:哪个分享效果好?哪个效果一般?对于运营来说往往一目了然,所以用户对什么感兴趣,可以排出等级,通过活动的形式融合进去。

2. 邀请福利

(1)优惠券福利:多用于金融、教育、电商等金额付费类产品。

(2)会员试用福利:多用于服务性产品,通过产品服务、边缘性福利降低获客成本,体验主线功能。

(3)植入主线业务进程:类似答题产品、拍卖出价等产品常适用,用户希望降低主功能的门槛,会刺激分享

(4)现金酬劳:现金的方式通常电商,层级类产品形态比较适用,给现金一般会有门槛,比如满多少使用、满多少体现,或者被邀请方满足了什么行为操作,效果比较明显,限制门槛多是防止羊毛党。

邀请方的优惠往往取决于你的业务类型,这里需要提到的是邀请方的成本,一个有一定用户的平台对用户成本一定有数据依托,比如引流来的注册用户成本在多少,电商平台的话用户下单的成本是多少,很多时候运营在于不好把控这里的福利政策,建议引用以往的用户成本,初步做一个漏斗数据成本分析,在以往用户成本的上下做调整,另外尽量贴合主业务是必然趋势,用量化的方式思考问题

3、平衡双方

怎么平衡双方福利让增长更快速?这是很多运营做邀请活动考虑的问题,如滴滴就是邀请方10元,被邀方8元,显然对于分享的需求更大,同理,没有分享就没有被邀方的入口,但滴滴的产品形态决定了用邀的单一性,更多的平台是可以区分开的,比如理财平台,电商平台,可以做到给邀请方大额优惠券或现金券,被邀方除了优惠券等,也可以给予免邮券,会员体验。

阅读平台可以做到给与一定的读书时长,免费领取一本书等,结合主流业务是用邀的精髓

4、用邀的目标用户

用邀活动的目标用户大多是平台用户,但有某些平台是可以把用邀活动作为物料在渠道推广的,比如一些大额的福利政策,或者是层级形态的产品,这种显然需要有一定的自信,不过产品是否是用户所需的,仍会是一个最大关注点,所以是否适合讲邀请页面作为渠道投放是需要考量的。

5、做好活动报备

除了与产品、技术沟通,避免跳坑, 还需要与财务、业务、库房等部门建立联系,把所需金额、各种福利提前告知,以获得各方支持。

四、邀请机制效果评估(划重点)

1、邀请人分享次数,邀请成功次数

邀请活动推进后,邀请效果是必须看的数据,如邀请次数,注册人数,有效用户等,是不是在可持续增长内,也就是看是不是能做下去,其实观察几天的数据就能看出来,并且每天进行统计 ,通过表格记录。

2、邀请人的群体特征

邀请活动主要双方是邀请人和被邀请人,那么有效邀请人是被哪些人邀请的,邀请人的活跃是否因为邀请活动而产生高活跃,分享次数和用户质量有没有关系,下单几次或者在平台发布什么内容的是最多分享的,这里有很多数据可以看,建议把数据调出来,通过数据透视表不断的筛查,会有一些发现。

其次被邀请方的用户质量怎么样,活跃及行为操作怎么样,给予的优惠福利是不是能刺激其完成一定行为。

|邀请方

活跃数据:划分用户活跃数据,找到活跃对于分享的影响

下单数据:根据下单情况判断用户忠诚度,建议不超过三个等级

近期页面浏览数据:根据平台关注点来判断是否可以影响分享行为

|被邀方

点击—注册数据:页面埋点,根据用户流失查找流失节点

注册后页面浏览路径:提升下一步行为效率

二次邀请分享:二次邀请很重要,如果有较好的二次分享,那活动机制很理想

后续行为刺激:被邀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群体,进行分析对比,与其他渠道新增用户对比浏览行为、操作行为做对比,如果效果好,可以加大福利,扩大邀请投放。

上图列了一些基本数据,可以根本平台主业务发散,并通过数据的 透视和折线图来做分析

3、做转化漏斗,形成良性循环

查看活动页面——分享活动——打开链接——注册——下单或完成某行为,这个流程漏斗通过上述优化是不是能提升,哪里提升了,哪里下降了,是活动运营必须看的数据,按需调整。

4、不断迭代,做好长期或者短期邀请活动

初期通过邀请活动测试效果,判断是不是可作为长期活动,如果短期效果好,长期持久不足,是不是可以考虑做短期,不定期去换素材,换福利,对每一步转化节点的考量是活动能否做下去的关键

长期:作为长期活动能做到长期关注数据并及时调整的比较少,需要活动本身有一定的促进性

短期:用短期的比较多,以一个月、三个月为周期,按天、周来调整优化节点,防止用户有滞后性,增强用户的分享感,特别是UGC等平台,话题性的活动通常不是以用户邀请的页面存在,但其强有力的转发性短期会给平台带来巨大关注。

 

本文由 @没那么回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谢您的分享,想问下评估效果时,示例中的“分享人数”“分享次数”“链接被打开次数”分别指什么

    我的理解:1个人分享给3个微信群,那么“分享次数”就是3,其中有50个人打开过,那么“分享人数”为50,50个人有的人打开1次,有的是多次,所以“链接被打开次数”>=“分享人数”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希望获得解答
    时隔半年,不知道作者是否还在维护,如有答疑,不胜感激!

    来自北京 回复
    1. 没错,相比人数,次数更能绝对活动的传播力

      回复
  2. 如何大大提高用户填写邀请码的意愿?ps:资金推广除外。

    来自广东 回复
  3. 一般,没有可参考的

    回复
  4. 数据确实比较难观察,那有数据能得到哪些改善呢

    来自北京 回复
    1. 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比如调整页面展示入口,活动页面的布局,是否需要二次推送等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