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淋淋的18个用户增长的案例

11 评论 72887 浏览 420 收藏 46 分钟

花三天读完了《增长黑客》,去掉煽情部分,砍掉铺垫和转折,捎上18个血里呼啦的有关增长的案例,给大家捞捞干货。

第一部分:增长黑客及相关概念

1、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这一说法源于硅谷,指没有强资源和大笔资金加持,而是通过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聚焦于用户需求,深挖用户心理,寻找能让用户自发传播的点,发挥创意,绕过限制,四两拨千斤,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快速推动产品实现增长。

例如全球最大的云存储平台Dropbox,便把这一概念玩出了花。

案例1:Dropbox营销:如何缺点众多仍广受欢迎

如果你不想看链接,那我简单讲下,如果你注册Dropbox时,使用的是邀请链接,你和邀请人都能获得额外的250MB空间。或者你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发条动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Dropbox,你又会获得额外的128MB空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非常典型的增长黑客的案例。

2、AARRR转换漏斗模型

AARRR是一个产品的生命增长周期,描述了不同阶段的用户参与行为的深度,即:Acquisition(获取用户)、Activation(激发活跃)、 Retention(提高留存)、Revenue(增加收入)、Referral(传播推荐)。叫它漏斗模型,是因为它能通过层与层之间用户的转化数,即转换率,来定位问题出在哪?

增长黑客的价值正是基于漏斗模型,通过不断地优化产品策略,来减少这五个环节中不必要的损耗,提高层与层之间的转化效率,从而不断扩大用户群体的数量和质量。——范冰

第二部分:获取用户

1、筛选你的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决定了产品的早期氛围,甚至能左右走向。耐心加小心,在对的渠道找到对的用户。同时警惕垃圾用户,稍有不慎,一是会干扰社区氛围,二是会影响初创团队对目标用户真实需求的判断。

案例2:tinder 早期如何做起来的? 

如果还是不想看链接,那我简单讲下,tinder是一个年轻人交友APP,初期,联合创始人马丁,将tinder的demo,发给了洛杉矶派对圈里最受欢迎的600位熟人,拉拢来了一批年轻貌美的长期在线用户。很快,Tinder每天的配对交互就达到了数万次。再后来,马丁飞往各个大学,先邀请女生联谊会成员使用Tinder,再到兄弟会里拉拢男同胞。不久,tinder的用户数成指数上升。

2、插上社交的翅膀

成熟的社交平台例如微信、微博、Facebook,蕴含丰富的用户信息、关系链及行为信息,特别是像手机里只有一个微信的中老年用户,有着成堆流量尚未被开垦,如果有机会接入第三方社交网络平台,或者在被平台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病毒传播,深挖关系链,那将无疑给增长插上翅膀。

案例3:从微信红包看微信社交关系链

这个案例基于传播到达率打开率以及传播效率,分析了微信中转发、私聊、群聊、分享等几个传播关系。

3、寄生于成熟的爸爸

初创时期,抓取成熟平台上的数据,化为己用,或寄生于成熟产品,截胡流量,都是增长黑客经常用的“小伎俩”。

比如当微软正式宣布终结空间主页服务时,网易博客抢在新浪行动之前,宣布开启“一键搬家”的迁移通道,后来网易博客的搬家服务,还支持搬QQ空间的家、搬新浪博客的家等。

案例4:网易博客的“一键搬家”服务

包括QQ邮箱推出的“第三方邮箱代收服务”;以及抓取唱吧中的女孩头像,作为交友APP冷启动时的机器人头像,从而忽悠男用户,都是典型的“借鸡下蛋”的案例。

4、请说出你的故事

故事是内容营销的核心,将好的故事分发给对的人,吸引流量,培养潜在用户,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自然的入口,将潜在用户转为产品的消费者。

这是神州专车在1月刷屏的一份H5,人物、冲突、意外、通俗,该有的都有了,同时在兼顾构成好故事的所有元素之外,还精准地把握到了使用神州专车的这部分用户群体的生活痛点,白领的压力,上班族的辛酸……

案例5:Micheal王今早赶飞机迟到了

所以除了故事的基本要素:人物、冲突、意外、通俗之外,还需要兼顾线上传播的特点:

a.知道你的目标受众是谁

比点击率更有意义的是转化率,不要做无谓的传播。

b.打造一台内容持续输出的引擎

形成固定的品牌人设,在进行一两次的病毒传播之后,有助于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留悬念。

c.撰写耸动的标题

进行小范围地A/B测试往往能确定更能吸引人的标题。

d.鼓励受众参与互动

点赞领红包、收藏得奖励、分享看完整故事,甚至留出明显的故事漏洞,让读者吐槽、讨论,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二次传播。

案例6:如何评价招行的广告「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e.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

选择对的渠道,意味着选择了更投缘的用户群体,也意味你的故事被传播、被喜爱的概率更大。

5、优化你的分发渠道

a.搜索引擎优化

常用的搜索引擎优化方式包括提高关键词的密度和权 重、增加长尾关键词数量、建立外链、优化页面结构等。

一般来说,搭建清晰直观的页面结 构、填充符合主题的高质量内容、维持有规律的更新、尽可能获取高权重网站的链接推荐, 能获得更佳的搜索引擎排名。与搜索引擎优化类似的概念还有搜索引擎营销(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通常会涉及付费收录和购买排名等方式。——范冰

b.应用商店优化

  • 苹果对新上线的 App,或者刚更新的 App 的排名,是会有加权的。有人推测旧 App 需 要 2 万次下载量才能到达榜单第 N 位,新上线的只需要 5000 次就可以。也就是说,要尽量 在上线的头一两天全力推下载量,并且尽量多更新,这有助于排名优化。于是我们设置了新 上线当天星探费加倍的活动。
  • 应用商店中的用户评分虽然很关键,但切忌暴力引导用户,往往会适得其反

新闻资讯客户端Circa引导用户评分的方法很有趣,他们会观察记录用户使用产品的频率,对于那些使用天数达到3 天以上、启动次数超过 10 次的“活跃用户”,才会成为他们引导的对象。他们并没有使用阻断用户正常操作的弹窗,而是在新闻资讯的信息流中温柔地询问这些用户“您是否喜欢本产品?”,以此将打扰降到最低。如果用户选择了“喜欢”,则 Circa 的下一步是询问“是否愿意去 App Store 为我们打分?”;当用户再次点击确认,这才会被引导去 App Store 的下载页面,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就有很大几率留下正面评价。反之,如果在任一环节用户点选了否定,那么 Circa 会邀请用户提交反馈,将使用中的遭遇困惑告诉团队。

  • 提交 App 的时候,App 标题、公司名、关键词,其实都对搜索结果排名有影响。所以这些词要仔细研究,把最热、最相关的词填进去。

  • App Store 中文分词能力不太完善,因此很多 App 都堆砌不相关的热点关键词(如 QQ、 淘宝、大众点评),提高搜索排名。

案例7: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App评论和评分?

6、 扫清产品的下载障碍

在用户有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提供你的产品。预想一切有可能给用户下载带来的障碍,并提前清除它!

  • 浏览器跳转:拿知乎举例子,当在浏览器中看到知乎文章的时候,要检测用户的手机是否装有知乎的客户端,如果有装,则给出跳转入口,如果没有,可以在不影响用户阅读的情况下,给出下载入口。
  • 浏览器搜索:小白用户不会在应用市场下载APP,当有需求的时候,他们会到浏览器中直接搜索,虽然浏览器中也会出现应用商店提供的下载入口,但这些应用商店往往会和你的APP捆绑下载,甚至在没有安装他们的客户端之前,不允许用户下载。所以除了在几个主流应用商店上线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上线自己的主页,并放上APK供用户直接下载安装。

7、饿一饿你的目标用户

国内互联网产品,特别是软件,鲜少有玩饥饿营销的,这与国内的抄袭风气有关,一个APP出来,七七八八同类型的产品会出来一大堆,替代性很强,壁垒不高,所以一旦饥饿营销,用户就跑光了。

而国外例如Mailbox、Robinhood这些软件初期实行的是排队拿号制,填邮箱,注册,拿号,排队。这样做一是给服务器减压,二是增加用户期待值,提高关注度,三是借此向那些不愿等待、乐意付费的用户收费。

但有利就有弊,这样做会大大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抬高了用户对产品的心里预期,所以产品体验稍有缩水,就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负反馈和负面声音,弄巧成拙,引火烧身。

案例8:谷歌看好的这家券商,开始在中国饥饿营销了

8、让你的产品入口无处不在

在大流量平台,在合适的页面,恰当的位置,通常是允许用户自发生产内容的博客或是个人主页,放上自己APP或网站的跳转入口,表现形式可以进行A/B测试,也许是一个小挂件,或者一张banner,甚至是一句“还没开始使用 XXX?”的标语,在宣传自己品牌的同时,也不失为一个拉新的好办法。

举一个有意思的小例子,05年之前,全美最大的社交网站是MySpace, 聚集了一大帮十几岁的年轻人,在上面谈天说地,但当时主流的视频网站唯恐其一家独大,不愿为其导流,便把分享到MySpace的接口给禁掉了。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视频网站,冒天下之大不韪,非但不禁止,还鼓励用户将视频分享到MySpace,提供了方便的嵌入代码和一键分享按钮,这一举动在初期为这家视频网站带来了海量的用户和回流,这家视频网站就是YouTube。现在微博上的秒拍、梨视频、看看新闻,大多走的也是这个路子,有流量,才能快速曝光,能曝光,才会产生品牌效应,方能反哺流量,从而带来后续以大流量推动下的种种盈利模式。

9、 到了写宣传报道的时候了

优秀的文案,应当让阅读者有种乘坐滑梯的感觉,即顺着你预先铺设的轨道一路顺畅地滑下 去,走完全程,到达终点。而标题、副标题、题图的所有作用只在于让读者阅读正文的第一 句话;至于正文第一句话的核心价值,则是让读者继续去阅读第二句话,以此类推。在整个阅读中,既要给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而不嫌冗长,又要让你的读者说“是”,让他们在阅读文案时,因你真诚实在的陈述而产生共鸣。——广告人约瑟夫·休格曼

宣传报道与软文略有不同,软文重在故事,尽可能剥离掉所有的商业和广告味儿,宣传报道重在产品,言简意赅地讲产品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动之以情地讲产品背后的开发故事,晓之以理地介绍优惠活动,最后提供下载的跳转入口。

软文和宣传报道的分发渠道也略有不同,软文多见于各个目标用户的大流量栖息地,用户在哪,故事就在哪讲,例如找文艺青年就去豆瓣上讲故事,找小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就去知乎上;而互联网产品的宣传报道多见于各个科技媒体,例如36kr、爱范儿、知晓程序等。

宣传报道的写作通常有这么两个小tip:

  • 头脑风暴:找出全篇讲述的优先级,去粗取精,把多余的内容砍掉,把有噱头的点提炼。
  • 谋篇布局:简要概述→话题事件→痛点和卖点→功能→团队访谈→未来计划→有奖活动→转化引导

案例9:当付费问答遇上微信社交:会比知乎、悟空问答更强劲吗?

这个案例是一个类似分答一样的小程序,他们在知晓程序网站上发了一篇软文,文章颇具可读性,是一篇很典型、很规矩的宣传报道。

10、试试从线下获取用户

除了线上的宣传渠道,某些产品因其目标人群的特点和本地化特征,更适合采用地面推广的方式。初创公司在考虑地推手段时,应综合衡量区域特性、群体渗透、易获得性,用性价比最高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果。

  • 区域特性,例如“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相比四五线城市,对一二线城市更加重要。
  • 群体渗透:例如tinder和探探,相比务工人员和白领,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应该更高。
  • 易获得性,例如发传单推广APP,不如在公共区域的WiFi连接页面做广告,放一个下载入口,来得更简单。

第三部分:激发活跃

1、传播中的双重病毒循环

我们拿LinkedIn的来举例

a、新注册时,向用户好友发送邀请注册的邮件。通过 A/B 测试,发现当邀请数量为4个时,能实现最大程度的邀请转化率。

b、通过插件,导入用户的邮箱联系人。

c、通过用户的现任公司与职位,默认推荐用户公司的其他同事,新注册者只需要简单勾选,就能马上与这些潜在的同事建立连接。通过用户输入的以往公司与职位,默认推荐老同事,并对用户的职业生涯进行简单的时间线梳理。

以上的整个病毒传播的设计,被称为“双重病毒循环”(Double Viral Loop) ——新注册用户源源不断地带来更多用户,同时老用户也会时不时回来看看,处理请求,或者主动发起好友邀请。两个循环同时发生。

2、迭代中的A/B 测试

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团队经常面临选择,红色好还是绿色好,文案A好还是文案B好,传统解决方案是拍脑袋决定,但通常不能代表目标用户在真实场景下的使用习惯。要解决这个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A/B测试。

所谓 A/B 测试,简单说来就是针对想调研的问题提供两种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比如两个下 单页面),然后让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 A,另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 B,最终通过数据观察对 比确定最优方案。——范冰

  • 预设评判指标,控制单一变量,找到有代表性的用户群,避开季节性影响:首先确定好团队的核心指标,日活?转化率?获取成本?避开重大节日、热点事件给APP带来除变量之外的影响,确定好有普遍性的两拨用户群,再进行A/B测试,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 APP和网站的不同:网站是即改即用,无需更新、发版这些琐碎的上线流程,所以相比网站来说,APP的A/B测试的局限性更大,2015 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 Google Experiment,向开发者提供了A/B测试的入口。虽然国内Google被墙,但是依然有很多优秀的第三方数据平台提供了A/B测试的服务。当然,通过引入H5,让服务器点对点地对用户下发内容,只把客户端当成容器,来快速便捷地进行A/B测试也是一种方法。
  • 不可迷信A/B测试:一是对初创团队来说,A/B测试所带来的时间成本过于奢侈,对于一个按钮、一个颜色这些微不足道的前端体验来说,更重要的是内容端的夯实、产品运行的稳定,切不可本末倒置。二是有时过于执着于A/B测试,会忽略用户的真实需求,尽信数据,往往会产生产品低俗化、文章标题党的倾向,作为产品设计人员,还是要保留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

案例10:在Airbnb做A/B测试

3、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用户是懒惰的,是笨的,作为产品人员,要千方百计来保持产品的易得性,降低使用门槛,保证用户的二次使用。

  • 微信:在智能机时代,用户对流量非常敏感,所以微信推出了低流量的语音和视频,只用三分之一的流量便可以发出和talkbox一样品质的语音,只用四分之一流量就可以发出和WhatsApp同样品质的视频。
  • WiFi万能钥匙:由于iOS系统的封闭性,为了获取系统WiFi的热点列表,只能让用户手动输入WiFi热点的名字,这几乎是反人性的用户体验,而WiFi万能钥匙的方式是让用户到这个界面里截张图,然后通过 OCR(光学字符识别) 技术自动读取,从而识别截图中的 WiFi 热点,最终完成连接。这是一个很geek的方法,但降低了用户记忆和手动输入热点名称的门槛。

案例11:7年时间、64次迭代、10亿月活,微信凭什么?

4、给用户一点甜头

补贴的直接作用是拉新,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在培养用户习惯,建立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当补贴不再的时候,希望建立了品牌认知的用户依然会带着需求来使用这个产品。

补贴有很多种玩法和形式:

  • 消费后返现金、返消费券、返限期使用的优惠券
  • 基于社交关系中的分享红包(小tip:越是没用过产品的,在群里抢到的补贴红包越大,致使这些用户去下载产品、使用产品)

案例12:聊聊O2O和电商的补贴策略

在这个案例中,作者从宏观上把补贴分为三种类型,加速型、爆款带动长尾型、生态型。

加速型指那些有着高频需求的产品,通过快速补贴用户来占领市场,培养回头客,改变客户已有的习惯,体会到新产品的便利。加速型不适合低频产品,因为低频就代表着,用户用一次就跑了,下次用不知何年何月了,很有可能会忘掉刚培养的使用习惯。

爆款带动长尾型,这是指通过零利润来兜售一些低成本产品,从而形成爆款,提高用户的信任度,带动用户对店铺中其他冷门、长尾的高价产品的消费。

生态型:通常指在一个供需都还不足或者不均衡的市场,“补贴”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帮助调控市场上的供需平衡,稳定生态。例如,滴滴打车在初期,由于司机量少,就对司机进行补贴,来驱动更多用户加入司机队伍。

5、游戏改变世界——用户的成长体系

产品通过“游戏化”来促活,最直接的表现的就是用户的成长体系。

成长体系是通过数值化用户行为,累加求和后作为用户对平台忠诚度、贡献度的衡量依据,同时可以刺激用户留在平台的一套结构。成长体系是一种运营手段,但很多时候由产品经理负责规划实施。成长体系的形式有很多,无论是最常见的积分、成长值、虚拟币、会员等级,还是成就、勋章,甚至隐藏的条件和限制。

而具体如何设置一个双赢的用户成长体系,能在诱导用户反复使用产品的同时,还能将用户行为分层,确保运营团队的精细化运营。这里推荐两个案例,一个讲游戏,一个讲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成长体系。

案例13:游戏上瘾机制:游戏是怎样让沉迷的?

游戏能让人上瘾,现在最多的说法是游戏让用户产生了心流,当人们达到心流时,人们会感到高度的兴奋感与充实感。而产生心流有三个必要的条件:

  • 清晰可达的目标。
  • 适当的障碍:障碍太高,用户会焦虑,太低,用户会无聊,不高不低的障碍是一个游戏的关键。
  • 即时的反馈:出招的声音,死人的哀嚎都是让用户持续不断继续沉迷的关键。

案例14:史上最全用户成长体系分析,附6大案例

6、我,机器人——脚本自动化运营

产品早期尚未形成稳定的用户来源和社区氛围,想要让人与人之间通过信任建立起对等友善的信号,往往并不那么简单。而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产生羊群效应,则在此基础上再让人们 产生某种行为转化则容易得多。如果用现实社会作对比,我们时常会听到某楼盘开盘时会雇 佣一些群众演员排队,制造销售火爆的假象,从而吸引到真实消费者并且抬高售价,就是这个道理。 产品早期的社区氛围可以通过团队自身的运营来带动。——范冰

在社区、交友类产品中,人来这里就是为了找人和内容,所以初期的冷清无疑让冷启动雪上加霜。交友类产品常规做法是通过一些机器人,或雇佣一些兼职来冒充用户,度过冷清期。所以编写脚本开发“机器人” 自动替运营团队模拟成用户来执行动作,成了惯用伎俩。

而在内容社区中,往往通过资金或关系邀请一些业界大咖,贡献头部内容,继而吸引第二梯队的大咖来消费内容,从而继续贡献内容,最终形成用户簇拥消费、大咖生产内容的供需平衡的局面。

但是用机器人自动运营或虚报用户数要适可而止,不然被识破,往往会极大地缩水用户体验,甚至带来市场上的负面评论,例如:各直播平台人数作假多严重?

第四部分:提高留存

根据美国贝恩公司的调查,在商业社会中 5%的客户留存率增长意味着公司利润 30%的增长, 而把产品卖给老客户的概率是卖给新客户的 3 倍。

真正的用户增长指的是增长与流失的差,用户留存正是相对流失用户或沉睡用户而提出的概念,我们通常将用户流失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 存在程序漏洞、性能瓶颈,使用体验差
  • 用户被频繁骚扰,社区氛围差
  • 话题产品的热度减退
  • 有更好的替代品
  • 游戏通关、设备遗失等不可抗因素

而留存率是衡量用户流失多少的常用指标:

  • 次日留存率:可于第一时间发现产品新版本的品质变动和渠道优劣;
  • 7 日留存率:可反映出用户完成一个完整体验周期后的去留状况;
  • 30 日留存率:可反映出一次版本迭代后的稳定性,辅助判断产品的演进方向是否合理。

除了时间维度上的留存率以外,渠道留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运营指标,比较各个渠道获取的用户的留存率,可以发现产品的最佳投放渠道,针对高留存的渠道,重点运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埃里克斯·舒尔茨的经验,如果你正在创办一家电商网站,那么只要留存率维持在 20%~ 30%,基本上就不会活得太糟;如果你是一个社交媒体,而第一批用户的月留存率低于 80%, 那就别指望做大了。至于衡量在 Facebook 平台上新上线的第三方游戏能否获得超过 100 万 DAU(这是决定绝大多数新游戏接下来是否有戏的最低标尺),流传出所谓的“40-20-10” 规则,即如果你想让游戏的 DAU 超过 100 万,那么新用户次日留存率应该大于 40%,7 日留存率和30日留存率得分别大于 20%和 10%。对于移动应用,留存率最高的三种类型分别是资讯阅读、社交沟通和系统工具,在 4 个月后的留存率能稳定在10%左右。

针对提高留存率的具体做法,《增长黑客》一书中提到以下几种:

1、优化产品性能

产品性能是一个产品的内功,是衡量用户需求是否被很好地满足的重要指标。虽然互联网产品讲究人人平等,总统和乞丐用到的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由于外界因素,比如基础网络设施的搭建、个人移动设备的差异化、个人所处位置的信号强弱等等,往往会造成产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

  • 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因地制宜、看人下菜、实地体验,从中找出产品在某些地区或某些用户群体中使用上的不完整性,然后继而改进,比如在印度,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功能机时代,流量少、上网慢,Facebook为了发展印度市场,不但定制化地推出了印度版的Facebook,从图片大小、模块启动的顺序、离线下载等方面优化使用体验,确保印度人民在网络差的条件下,也能很好地使用Facebook,且控制在很少的流量范围内,同时在当地为印度人民推出Express WiFi 服务。

案例15:免费网络被禁止后,Facebook 这回要在印度推出付点小钱的网络服务

  • 第二个解决方案是有损服务,顾名思义是指刻意输出在品质上存在某些损失的服务,目的是以此牺牲换取其他方面(速度、稳定性、成功执行的几率)的优化。比如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必all-in式地加载所有的内容,加载一个是一个,或者有限满足产品的核心功能,特别是在用户使用的高峰时段,服务器拥堵,很有可能面临“Everything or Nothing”的尴尬,所以在发生拥堵问题时,优先保证核心功能的运转,非核心功能不可以影响核心功能,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牺牲的特性越少越好。当然利用各种预加载形式来缩短用户的心理等待时间,不失为一种中立的做法。

案例16:交互基础:关于APP加载状态类型汇总

2、引导新用户快速适应产品

如果确认用户需求真实存在,产品性能稳定。对工具类产品来说,用户上手最大的障碍是不会用,对社区类产品来说,用户最大的障碍在于来了第一时间找不到人和内容,这也是用户最经常流失的时间节点。所以一个好的新人引导可以有效地防止用户流失。

比如刚注册Twitter,官方会根据你的注册资料推荐一批用户,供你关注,以防你的timeline里空无一人,滑不到内容。Twitter 的这一设计策略在许多社区型产品中得到了借鉴。当然,工具类产品在首次启动之后的引导使用同样是非常奏效的方法。

3、设计唤醒机制

唤醒机制通常指产品为了召回流失用户而设计的机制。

在做召回之前,要对用户做特征分析,确定用户特性,尽可能地了解到用户的流失原因,从而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以及流失用户的特征,制定出相应的内容,比如知乎的“挽留情书”,京东的优惠券,慧聪网的交易商机等。

而具体的唤醒形式有以下几种:

  • EDM唤醒:基于预留的邮箱,给用户发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通常涉及优惠券补贴、产品更新通知、和产品调性保持一致的精品内容、好友动态等
  • 消息推送通知:对于那些开启了推送权限的用户来说,推送具有强制性,在具有高收益、高唤醒率的同时,也具有高风险,据数据表明,对于那些很长时间没有主动开启客户端的用户来说,在推送到来的时候,卸载率最高。而个性化推送可能是一个稍微稳妥一点的方案: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给合适的用户推送一条合适的内容。
  • 移动网页唤醒应用:我们在浏览器中通常会阅读到一些知乎的在线网页、听到一些网易云音乐的在线音乐,继而在屏幕上方看到“去APP内听歌”或者“打开APP阅读完整内容”的字样,其实这都是通过移动网页来引导用户唤醒应用的举措。
  • 短信唤醒:相对来说,短信唤醒是一种比较过时的唤醒方法,强制到达对用户是一种打扰,甚至会让用户有隐私泄露的感觉,当然,如果能提出一些创新的玩法,短信到达的强制性往往会成为一件利刃。比如交友类APP探探推出了一项服务叫“匿名暗恋短信”,你可以通过探探,给你通讯录里的暗恋对象匿名发送一条表白信,如果对方也暗恋了你,你们俩就能配对成功、互诉衷肠。探探正是借短信的强制到达的特点,再加上人们的猎奇性以及对爱情的悸动,收割了一票用户。

案例17:探探APP的暗恋短信,是噱头还是真有人暗恋你?

第五部分:增加收入

1、免费模式

原《连线》(Wired)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 2009 年出版的《免费》一书中, 对免费模式做出了解释。他宣称,免费模式基于互联网诞生,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卓越能力,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服务永远不收费。

为什么免费模式在互联网行业这么受推崇,特别在国内用户,对互联网产品几乎没有付费习惯,这可以归结以下几点原因:

  • 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极低,随着存储和带宽的成本逐年降低,产品一旦开发上线,几乎不会再产生什么额外成本,简单讲就是,一个人用也是用,一亿个人用也是用,这是互联网产品得以免费的基础。所以才会看到那些为了证明自己或者陶冶情操而开发各种工具类APP的个人开发者。
  •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数一旦达到了一定量级,会进一步摊薄边际成本,也就是说即使付费率很低,最终也总能凭借基数极大的用户量与付费率的乘积,得到一个很大的付费用户数。

让100 万人付费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获得10亿用户规模——印象笔记CEO菲尔·利宾

  • 少数产品的全面免费助长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天然地认为免费=互联网。而从从心理学上解释,用户天然地对“免费”有着难以抗拒的好感,同时对“失去”有着极大的恐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产品的做法是先试用后收费,很巧妙地利用了“免费”对人的吸引力以及人对“失去”的排斥力。
  • “免费”在国内市场更加盛行的原因,大致是因为国内对于版权保护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致使抄袭复制泛滥,一个跑道上,驻扎了成堆的同类产品。一旦产品收费,劣币驱逐良币,用户会倾向于使用同类型的免费产品,即使体验有轻微缩水。

这里推荐一个知乎上关于免费模式的高票回答,这里阐述了一个很经典的理论:一旦当商家为你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时候,那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了,而是他们的产品。

案例18:对用户来说,「免费」的定价模式真的好吗?

2、免费模式下的盈利方式

  • 增值服务(Freemium):在保证满足了免费用户的基础需求之外,继而通过推出高级服务来收费,用百分之二十付费用户的钱,负担百分之八十对免费用户的服务成本,并实现盈利。典型例子如QQ会员、探探中的超级会员等等。
  • 交叉补贴:游戏免费,道具收费;刀片免费,剃须刀收费;以低成本的爆款产品的免费性来吸引流量,继而通过与之搭配的产品获取利润,交叉补贴的要义在于两个产品的互补性要足够强,才能通过一方的免费来促进另一方产品的大卖。
  • 流量变现:流量本身就是钱,除了最典型的广告之外,比如美丽说的生意就是把流量导给阿里巴巴,促成商品购买,从中间吃回扣,赚佣金。当然,更大的企业下更大的棋,例如腾讯利用微信和QQ中的社交关系,为自家其他产品导流输血,构建更大的生态链。

3、优质服务开始尝试全面收费

罗辑思维的得到APP打响了国内知识付费的第一炮,近两年,优质服务、头部内容越来越“敢”收费,而头部用户越来越不排斥收费,在一定程度上,“收费”逐渐成为了一种帮助用户快速鉴别优质和低劣的标签。

提供付费服务的唯一选项,既表明了你对自己产品品质的承诺,也从侧面反映了用户的普遍认可。它用一种静默无声的姿态传达出“我们是能赚钱养活自己”的自信,并且也是在拍着胸脯向愿意缔结付费契约的用户保证:我们能持续为你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给人以安全感。当然,敢于掐断免费、仅留付费的前提,在于你的产品足够好到有源源不断的顾客前来光顾并且留下。如果本身误入需求陷阱或者存在品质缺漏,那就等着哭吧。——范冰

4、当线上付费出现漏洞的时候

线上的付费会员或VIP经常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bug,给一些不良商家可乘之机,所以淘宝上经常出现一分钱购百度财富值,一块钱给QQ充钻的服务,漏洞好修复,bug好弥补,但是对购买“非法服务”的假会员用户的处置不当,常常会带来大面积的负面声音。如果简单粗暴的对非法用户全面封号,会招致大量的粉转黑,毕竟这部分人是掏了一些钱的,并对你的增值服务表示了真诚的喜爱。而如果全然对这部分用户的“非法会员”坐之不理,同样会惹怒大量掏真金白银购买会员的付费用户。

2011年的时候,腾讯的QQ会员就遇到了漏洞危机,大量会员在淘宝上被1元钱抛售,当bug被修复,腾讯是这样处理“非法用户的”。

  • 不责备“非法用户”:给“非法用户”定向推送了一张活动页,标题是“拿什么拯救你,我熄灭的会员图标”,活动页上一个红色的爆炸头企鹅,并告诉用户:“由于您没有开通会员,您的会员标记已于什么时间被熄灭了”,企鹅满眼泪花,激起用户的感性思考。
  • 给予合理补偿:对已经到手东西的失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况且是付了些钱的,而合理的补偿能极大程度上消除这种“失去”带来的负面情绪,“这部分人之所以愿意花 1元钱去淘宝给自己的QQ会员图标“点灯”,说明他们的确喜爱QQ会员服务,而既然价格是影响用户是否购买官方付费服务的主要因素,那么与其封杀不如转化”。腾讯专门为这批“非法用户”提供了八折优惠,以弥补消除他们图标的遗憾,据相关数据表明,活动结束后,有15%的非会员转化成了会员用户。
  • 及时提供转换入口:抓住“非法用户”图标被熄灭的时间节点,迅速推送定向活动页,将优惠信息和原因放在页面上,过期不候,重点是提供明显、易达的重新点亮会员图标的付费入口,尽可能保证付费门槛足够低。

腾讯的这一危机公关,很好地示范了当遇到会员付费漏洞时的解决方案,作为产品人员,要假定用户群体在任何时候都是无辜的,不责怪、善引导是应对bug的不二法门。

 

作者:李哲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本文由 @李哲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打卡学习

    来自浙江 回复
  2. 哇!作者有没有自己的公众号鸭!

    来自上海 回复
  3. 干,特别干

    回复
  4. 干货,看得我不得不注册来评论

    来自湖北 回复
  5. 走心的干货

    来自广东 回复
  6. 写的真好,感谢

    来自北京 回复
  7. 羡慕这文笔功底

    来自北京 回复
  8. Micheal王今早赶飞机迟到了有错字,是Michael,不是Micheal哦

    来自江苏 回复
  9. 对于那些很长时间没有主动开启客户端的用户来说,在推送到来的时候,卸载率最高。这句话不错,不过也超扎心的

    来自江苏 回复
  10. 学习了~

    来自广东 回复
  11. 满满都是干货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