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森林的游戏化(中篇)

0 评论 8950 浏览 47 收藏 17 分钟

在上篇的时候,将蚂蚁森林用游戏化的三个小点简单分析了一下,在中篇的时候,笔者将继续用其他观点来分析蚂蚁森林的游戏化设定。

先简单回顾一下前面提起的游戏化的三点

  • 第一点,史诗意义与使命感。
  • 第二点,进步与成就感。
  • 第三点,创意授权与反馈。

游戏化的第五点:所有权与拥有感

所有权这个概念很好理解,比如很多人常常会开这样的玩笑——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这里的所有权指的就是物品的归属权问题,即自己拥有对物品的所有处置权利——卖掉、赠送、丢掉都是可以的。

但有时候,所有权和拥有感并不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有可能只具有其中之一项。

有没有哪些看着是属于自己的,但是却没有拥有感的例子呢?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恋爱关系中,一天到晚疑神疑鬼,反反复复追问对方是否爱着自己。

这个例子虽然有物化人类的嫌疑,但是事实上很多人的感受就是——感情世界里两个人拥有彼此,身心皆应属于对方。

而不断追问对方是否爱自己的行为,就是在感情生活中缺乏安全感,缺乏拥有感。放在游戏化的设定当中,其实就是没有对物品的拥有感。

好在产品设计没有人类的感情那么复杂——他们通过一套完整的账号体系,通过绑定手机号,邮箱号、账户密码甚至第三方社交类的账号,将产品中属于自己的东西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是我的,始终是我的,其他人是拿不走的。

这种掌控如同法律中的契约一般,是牢不可破的。通常情况下,产品中的物品归属权都是属于用户自己控制的账号体系之内,其他人是无法随意剥夺的。当然,如果有一些产品的设计为了增加趣味性,会允许其他人抢走属于用户自己的东西,那会迫使你每天小心翼翼地去看护自己的物品。

几乎所有的游戏都会包含所有权和拥有感。

比如游戏升级后,自己通过打怪获得了装备,那装备就永远属于自己了,你会拥有装备的所有权——可以使用、转增、合成其他装备,甚至是变卖。

再比如,网游《大话西游》曾经风靡许久,许多玩家在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后,出于种种原因将游戏账号中的装备变卖、或者是将账号整体变卖,产生实际的现金利益。这一现象正是游戏账号所有权的体现。

不过,如果你还想卖掉其他人的账号,抱歉,那个叫盗窃。

还有一些产品,从长远角度来看它的所有权是自己的,但是短期来说,还不是属于自己的。

比如某些理财产品,你可以买卖,但是有赎回期,甚至还有一年到N年不等的封闭期,在封闭期间,自己的钱也是不能被赎回的。这会让一些人感到不开心,钱就在那里,你就是不能花。

还有一些游戏,即使是自己产生的收益,在没有落袋为安之前,最多只能算浮财,自己是没有所有权的。

几年前自己玩过的《部落冲突》里,每天总是会担心自己的基地产生的金币会不会被其他人来偷走,于是时不时的会上来看看。

这种是产品中的一个小规则设计,在金币没有收入自己口袋中时,算是无主之财,当真正的进入你口袋中,任谁都无法偷走你账户中的一枚金币。

继续说拥有感,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男女朋友虽然是自己的,但是自己感觉不曾拥有ta。

拥有感与所有权不同,拥有感是一种感觉,一种主观意义上存在的心理感受。前提是所有权是属于自己的,才会有这种拥有感,当然,有的时候所有权不是自己的时候,也会有拥有感的产生。

当你在游乐场排队买票玩各种项目的时候,虽然里面的大型游乐设施并不是属于你自己的,但是当你进入到游乐场设施座位的那一刻起,你就产生了除了幸福、好奇之外的另一个感觉——拥有感,终于可以玩它了。虽然这种拥有感是属于群体的,但是谁在乎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快乐是可以分享的。

拥有感的存在不光是向其他人证明自己有能力有这么一种东西,更多的是满足自己内心的不同主观上的感觉,比如幸福感,愉悦感和满足感甚至是炫耀感。

游戏中,一起打怪爆装备的时候,一个人抢到了一把难得一遇的屠龙刀或是倚天剑,而其他人只是很普通的兵器或者是弹药,那么拥有屠龙刀和倚天剑的人就会产生拥有这两种物品的幸福、骄傲、幸运或是自豪感。

比如现在很火的生存类游戏《绝地求生》玩了这么久,之前从来没有捡到过一把信号枪,没有抢过一件伪装衣。后来终于捡到一把信号枪甚至是在空投中捡到伪装衣的时候,那种我有你没有的感觉,真是一种十分强大且嘚瑟的拥有感。

放在蚂蚁森林当中,所谓的所有权,那自然是自己偷能量、积攒能量换来的一棵棵的小树苗,那这些树苗就会完全属于自己,这个地方的所有权和拥有感是捆绑在一起的。

因为在你内心深处认定,蚂蚁森林会照顾好我的小树苗,会保护我的小树苗,没有人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树苗抢走或者偷走,也不会转增,你的永远都是你的。

除非有一天蚂蚁森林也引入竞价排名,无论什么树,无论目前谁拥有什么树,那都不重要,愿意出能量多者得之。

手里有能量却没树的用户,大可以疯狂并购其他用户手里的树,疯狂举牌,最后有些人可能拥有了一片阿拉善的私人林场。那蚂蚁森林也就没得玩了。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在自己蚂蚁森林里对产品有所有权,为何自己每天辛苦产生的能量还总是被其他人偷走。

因为这里的能量在这个蚂蚁森林的规则中并不属于所有权里的一种,而可以被偷取能量的这个规则,也是游戏化中的一种,我会在下篇的时候进行讲解。

游戏化的第五点:社交影响与关联性

以前有人和我说过,产品用户体量小的时候或者做产品的时候千万别做社交,做社交死得快。

不说有腾讯这样的巨头来虎视眈眈的盯着你,让你没有机会发展,更别说是超越,哪怕有一点发展的小萌芽,也被会这个巨无霸无情的碾压,更不用说做社交所产生的隐性成本是巨大的。

当时想想觉得说的很在理,现在想想觉得还有些道理。不过从自己这方面来考虑,但凡是有人在活跃的地方,都可以引入社交的概念和元素。

无应用不社交。也就是说没有应用是不和社交建立关系和挂钩的。

有人会说,我是做的工具性的产品,我没有社交功能。但是我想说的是,那你产品的拉新邀请,分享到微信、朋友圈、QQ、微博之类的任何分享到第三方平台的功能,这已经是在试图与社交建立关联性了。

虽然自己的产品没有带社交功能,但是凡是有分享功能的,均可以称得上有社交关系的产品。社交并不一定非得是即时通讯工具。聊天工具算社交,没聊天功能的就不算社交了么?

社交从广义上来讲,有人群存在和聚集的地方都是一个社交场所。因为这里的人很容易建立关联性。比如直播可以理解成是社交,可以与主播打赏评论互动。

是不是具有社交属性,我觉得还是要看一点——彼此双方的信息是否可以做到即使畅通的传达。

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那应该也是算一个社交因素的,又或者是我想与某人建立一定的关系,搭讪、沟通交流或者成为朋友,这样的通道畅通无阻,这也可以算成是具有社交因素。

不知道有没有人考虑过一个问题,社交产品本身只是一种产品的类型,具有社交属性无可厚非,但那些工具性的产品为何也要做社交。老老实实的做工具不好么?用完即走,下次再来也挺好。起码证明你这个工具已经深入人心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这个问题定然是很多人都考虑过的,基本都是说社交可以增加用户黏性,让其他好友看到你也在使用这款产品,觉得会很安心或者是有熟悉人也在用,会勾起自己的好奇心。

任何行为的产生总是会有一定的心理诉求和其存在的意义。而这个社交的需求,从拥有人类开始就已经产生了,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一直到现在。

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进入到农耕文明时期,都是以狩猎为生;而在出现智人的时候,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导致了人们开始结社而行,形成了最初的社群——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狩猎,之后又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环境。

当然,社群的概念,并不是只有人类的社会才存在,而在其他动物世界当中也依然存在,比如和我们颇有些近亲关系的黑猩猩,他们的社群观念更加的鲜明。

人们常说,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除了会使用复杂的工具之外;人还会社交,即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点。这个链接点最初可能就是一些简单的手势,一些无法言明的声音,到最后形成可以彼此进行交流的语言。

而语言的存在会让社区形成雏形,统一的语言和含义,可以让人们的思想和理解力都达到统一的高度。在相同的族群中,交流会更加的畅通无阻有意义,最终导致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社群会逐步走向更加规模庞大的地步,最终形成村落、小镇、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

社交的产生,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感情的需要。否则马斯洛也不会把情感归属放在第三位了。

一个在充满人类的社会中和一个独立生活在野外或者丛林之中的人;前者会更快融于现代的生活当中,而作为野人甚至是被迫成为野人的人类是很难适应社会的生活,需要不断的去培养和教育,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性。

无论一个人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是A型人还是B型人,只要有两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社交。

没有网络的时候,人们互相问候串门拉家常。

有互联网的时候,即使足不出户,也会在网上和其他进行社交活动;而网络上的社交更偏向于心理感情的诉求与需要,但社交的真正意义在于线下,线上只是一个线上的扩展与延伸,一个促成线下社交的一个工具。

地球越来越小,人心的距离却越来越大。当今社会,人们所需要的社交,是一种可以摆脱内心孤独感、寂寞的心理诉求,也是一种线下社交场景的延伸,便捷的互联网模式,让社交变得更加容易,但是也让人心变得更加的浮躁。

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只有熟人存在的地方,内心的局促感和恐慌会很轻甚至不存在,很容易就融入或留在某地。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看蚂蚁森林的社交,它是应用了游戏化的多种方式,每次打开蚂蚁森林所能看到的最新动态,就是你好友的动态。而下面的排行榜同样也是好友的名字和信息位列其中。

如果想要获得更多能量,则需要加好友,加的好友越多,才能从好友那里偷到更多的能量。

这里便是在引入社交的一些元素,通过不断的去邀请好友来增强自己所获取的能量数,同时邀请的好友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光邀请到好友并不算结束,而仅仅是开始。社群最重要的就是互动与交流,没有这些,拉来的人与僵尸粉无异。频繁的能量收取或者是代为收取就是一种互动的形式,甚至还会与之建立与好友的对抗关系,例如每周能量的比拼。

好友来帮你收取能量,那么作为人情世故,来而不往非礼也,你可以回赠好友能量,两者皆大欢喜,促进了朋友间的胡同,促进了能量的累计,促进了小树的茁壮成长,何乐而不为。

甚至与可以直接与好友进行简单的互动和交流,发消息、发弹幕甚至是帮好友去浇水,这都是一种互动形式,一种社交的体现。

什么,只坐等好友帮你收取能量,我并不想任何表示怎么办?这好比有一个微信群,你光抢红包还不发,那结果会如何?没人会陪你玩了。

当然,有人帮你收取并不是真的和你关系有多好,和可能是下意识的动作,也可能是强迫症,不点开让能量标志消失,心里不舒服。

不管如何,种种小玩法,可看出蚂蚁森林始终不忘支付宝后来才产生的将社交进行到底的初心。

 

作者:李超

本文由@知鱼之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