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知乎产品经理,会怎样设计(改版)APP

43 评论 28865 浏览 206 收藏 15 分钟

经常用知乎,久了,总发现有一些问题。于是笔者最近在周围人之间做了一个小范围的用户调研,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分析,形成了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有分析部分和解决部分两部分,而分析部分则包含需求定位分析、问题分析两部分进行阐述。

一、分析

1、需求定位分析

常规的UGC角色分析会把用户分为内容消费者和内容生产者两部分,但是由于知乎结构的特殊性,笔者在这里把内容生产者细化分为内容生产者-问题、内容生产者-回答两类。

(1)【内容消费者】需求定位

A时事热评+有趣的事

时事热评,不管是前段事件很火的柳岩伴娘事件还是和颐酒店女生事件,有没有注意到当下热门事件总能在知乎找到问题和答案?热门意味着关注度,关注度意味着影响力,影响力带来相关利益,在当下新闻夸大、微博骂街各处混沌一片的状态下,知乎上的时事热评相比之下可信度更高一些,这一需求不奇怪。有趣的事,就更不用说了吧。

但是这些热门的事件在你的定制首页上出现了吗?反正笔者是每次搜索出来的耶。

需求是否被满足:待定。

B百度百科+百度问问

这个功能应该不用多讲,知乎添加浏览记录功能以后,应该暂时不需要改动什么。

需求是否被满足:是。

C资料深度研读

有关专业部分的、职业相关的,你是不是仔仔细细研读过?如果让你计算一下,泛泛浏览跟已关注问题花费的时间,哪个更久呢?PC端倒还好,但是APP抽屉式设计是否隐藏的太深呢?

需求是否被满足:待定。

D追大V动态

混的久了,总会关注一些大V,资深专家的动态总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只是提问、回答、点赞、关注、专栏等动态展示在首页是否合适?毕竟还有我们关注的话题和热门回答,时间久了有没有一点点过度打扰和马太效应的味道?

需求是否被满足:过度。

(2)【内容生产者-提问】需求定位

A解决疑惑

这一点似乎是知乎成立的初衷了,但是这一需求因为真正提问者的不被关注是否慢慢水化了?利益倾向、大V提问是否淹没了大部分人的需求?

需求是否被满足:待定。

B求关注和利益导向

在“赞”引来的背后利益下,是否连提问的目的也不再纯粹?博眼球、追热点等应该不少见。

需求是否应该被满足?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使这部分需求不被满足?

(3)【内容生成者-回答】需求定位

A求关注和利益导向

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宣传,越来越多的文案段子。回答者的回答初衷本身就带着利益倾向,这部分是不能避免的。无偿贡献内容,也是为了关注带来的隐性利益。从根源上,我们是不能避免这种倾向的,但是“赞”的重要性,赞与优质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是线性正比,赞的作用是否应该弱化?

需求是否被满足:是。

B帮他人解决疑惑

这一点还是有的,只是弱化了。

2、问题分析

(1)功能模块结构不清晰、信息查找困难

与普通的UGC平台相比,知乎的结构层级应该是多一级的。普通的平台是:动态-评论;知乎是:问题-回答-评论。因而引来的推荐、关注等也相对复杂很多。

前文已经提过首页热门回答、话题推荐回答、关注人动态之间的结构混乱,而关注的问题、专栏、收藏等同样层次梳理也是难题。

目前知乎的处理是:热门回答、话题推荐、关注人动态放在首页;收藏在个人主页下的标签里;关注的问题、关注的专栏、关注的收藏、关注的圆桌等统统只能在个人动态中查找。找的时候心好累呢。

除此之外,在APP部分,抽屉式的设计是不是导致个人关注信息的查找更难了呢?把糖递到嘴边、把糖放在桌子上、把糖放在高高的柜子上、把糖藏在不知道的地方,每增加一点难度,任务的完成度就减少一点。

(2)内容水化、利益相关太浮躁

微博化、段子化、抖机灵,前文也说了,是不是把“赞”的位置放的太高了?

(3)马太效应

这部分前文也已经讲很多了,去中心化、降低大V影响扩散也是时候了。

(4)过度打扰

不仅是大V动态引起的打扰,还有关注问题后不断有人回答的提醒、关注专栏后新增专栏文章的提醒、关注收藏夹后新增收藏的提醒对不对?

前段时间知乎将首页提醒里全部提醒都不标红点了,可是笔者老是手贱一直点啊,心慌不慌?

二、解决

1、结构调整

笔者自己重新做了设计,首先就是加了底部标签:首页、关注、发现、来往、我的。不说了上结构图。

注意:提醒内容星标,红色的红点提醒;蓝色的不需要红点提醒,只需显示新增内容。

结构

2、设计图对比

(1)首页

  • 提问功能调整到标题栏(确保每个页面均可进行添加操作)。
  • 提醒内容删减(关注的问题、收藏、专栏的新增提醒不再显示)。
  • 调整问题、回答、来源和赞的位置(将用户注意力放在问题和答案上,并减少视线流跳转混乱)
  • 减少回答显示行数,使首页浏览信息更多。
  • 将原本添加的位置改为话题筛选,可查看单个已关注话题下的信息。

改前:

改前首页1

改后:

首页

(2)关注

标签“全部”

  • 添加标签“全部”,默认显示全部(问题+专栏+收藏)(可让用户统一查看所有内容更新)。
  • 内容部分,删除当前关注人数(用户关注问题作出选择后,内容为第一位,关注度要素不再重要)。
  • 从新增回答位置进入问题,回答默认按时间从旧到新显示,并跳转到未读答案位置;从其他位置进入问题,回答默认按综合排序。
  • 不论用户从哪个位置进入,进入后更新数目清零,显示为空。
  • 收藏夹内容条目,用“XXX条收藏”代替“XXX条回答”(与问题回答混淆)。
  • 不在底部标签处红点提示,只在用户点开标签时可以看到列表新增显示(避免过度打扰用户)。

标签“问题”

  • 默认按话题聚合显示,每个话题显示三个问题,点击更多查看所有。

标签“专栏”、“收藏”

  • 专栏、收藏列表下有添加更多的链接,可链接到热门专栏、收藏位置。

改前:

改前关注1

改后:

关注整体

(3)发现

标签“问题”

  • 发现部分从以回答推荐为主改为以问题为主。

标签“文章”、“收藏”

  • 显示专栏文章数和收藏数,显示关注人数,已关注的标示。

改前:

改前发现1

改后:

发现整体

(4)来往(改前私信)

标签“私信”

  • 有消息时默认显示:私信;无消息时默认显示:关注的人。
  • 新私信:红点提示(重要内容)。

标签“关注的人”

  • 关注的人有新增动态时点开:打开停留到动态位置;无新增动态时点开:正常主页位置。
  • 关注的人动态:不在底部标签处红点提示,只在用户点开标签时可以看到列表新增显示(降低大V影响,避免多度打扰用户)。

改前:

改前私信1

改后:

来往整体

(5)我的

  • 点击图钉位置,可将标签解锁成为底部标签;将底栏标签向上拖动,可将标签放回’我的”下。
  • 首页、我的标签不可放回我的下。
  • 底部标签来回拖动可调整前后位置。

改前:

改前我的1

改后:

我的

3、针对问题的其他设计

前面的结构调整和设计调整已经基本解决了问题分析中的(1)(功能模块不清晰、信息查找困难)、(4)(过度打扰)问题,问题(3)马太效应也解决了一部分。剩下的设计思考不再单一针对某个问题,而是整体的做一些设计。

(1)清源(使真正有疑惑的提问者发声)

从提问的层级进行清源,降低大V马太效应,使真正的疑惑有更多被看到的机会。

对此笔者有一个脑洞打开的想法:设置提问者初始身份设置(是否匿名)的锁定

什么意思呢?比如我是提问者,设置了非匿名状态,但是我刚刚提问后这个设置是锁定的,不起作用的,是匿名的,关注我的人也看不到我提了一个问题,当达到解锁条件后(笔者的设想是:回答数量达到50或100个,这个限制条件由中心统一设定),才会还原提问者的初始设置,非匿名的显示提问者是谁,匿名的继续匿名。

(2)使优质回答更易发现(弱化赞的影响,弱化先来后到的影响)

笔者的想法主要是:调整显示顺序。

比如,当进入一个问题下的回答列表的时候,如果是在没有新增回答时,默认高票在前显示;在有新增回答时,则默认最新更新在前显示。这样就可以弱化回答时间早晚引起的差异。

或者,我们可以把赞的影响更进一步弱化,如果是在没有新增回答时,默认收藏最多的在前显示;在有新增回答时,默认最新更新在前显示。这样可以使对用户更有意义的内容被看到。收藏是否比赞更有意义?当然,赞一下可以是觉得好玩,收藏是不是有回去细细琢磨的意味?普通用户哪里整天收藏无用的段子对不对?

(3)底部标签更自由化

有没有经常有人对标签位置先后进行技术讨论,那么为什么不能更自由?

这个是另一个脑洞大开的设计,至少笔者目前国内还没见过这种设计:底部标签长按可调整前后位置,比如,这段时间研习标签关注部分的内容,就把关注和首页的位置调换,根据不同阶段需求自己更改。若没有自己个性需求,则按中心默认进行显示。

脑洞继续深挖:底部标签和标签“我的”里的栏目条之间的可进行位置转化(但底部标签“我的”不可动)。什么意思呢,底部标签上拉可以将标签丢到标签“我的”里作为一个栏目条,标签“我的”里的栏目条解锁以后可以按默认位置放在底部标签上

实现抽屉设计和底部标签栏设计的无缝转换。

 

作者:无良,工作联系:suisuibing@sina.cn

本文由 @无良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改版4.0.0,已取消了抽屉,借用了作者的部分建议。大众参与高冷范儿都在了

    来自浙江 回复
  2. 我觉得现在的APP已经是MD化里面算不错的了,你这么一改又向IOS靠近了。

    来自浙江 回复
    1. 正确,google致力于区分IOS 作者致力于两者统一 ➡

      来自陕西 回复
  3. 感觉页面设计不够清爽。。。

    来自上海 回复
  4. 恕我直言,你的改动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的,逻辑不清晰,并没有从整个系统去考虑,期待你更好的作品。

    来自北京 回复
  5. 对作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是赞同的,但是改的方式有点简单粗暴。然后觉得是作者弱化了一组人也可能是大部分人使用知乎的的习惯:我们不提问、也不回答、只是搜着看着。知乎现有的模式,对这类人的体验是很棒的,随时能追踪问题,也能发现 更多东西。其实鼓不鼓励大众发声这个也是个需要考量的问题,说话的人多了,质量必然下降,会水化娱乐化,就成了贴吧、豆瓣,长远来说是可能不利的

    来自浙江 回复
  6. 圆桌肯定要放在发现下面,而且为什么用问题替代了热门和推荐,添加一个标签栏是专栏意义也不大。作者你从内容格式自下而上思考没问题,但从用户需求出发,自上而下考虑来说,你给出的答案并不好。还有不建议使用安卓APP,可以尝试下iOS beta版,看下知乎改版最新方向(私信改为一级入口等等)。况且汉堡菜单随着大屏趋势已经越来越少的产品使用了,安卓APP真的落后了。

    来自重庆 回复
    1. 1圆桌的设计遵循原版没有做调整。
      2用问题代替热门和推荐是因为跟首页的部分有重叠,而且在寻找发现的时候,关注点更多在于问题而非回答,同时考虑专栏和收藏的层级结构。
      3目前专栏的扩散并不大,圆桌也只是问题合集而已,同时有考虑跟“关注”的协调性问题,so
      4iOS的知乎写完这篇有看未深究,有时间再研究。
      5汉堡菜单趋势和安卓APP落后的问题就先不讨论了吧。
      恩,谢谢亲提的意见。

      来自北京 回复
  7. 今天拜读了您的文章,有几点要夸你的体会,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产品经理,第二你算是比较懂内容平台。再就是我觉得问题导向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知乎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光是产品设计上的改进,而是运营上的问题。他们原来的定位要不要坚持,内容的门槛应该怎样设置?怎么能够把隐藏在民间的高手挖掘出来又不会让内容太水?怎么照顾这些大V,怎么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用户快速增长期是这样的,但是运营的应对能力确实不尽如人意。产品重新设计更应该慎重,先把运营思路调整到位以后再来逐步调整,不能一步到位,变化太大用户会不适应。我也是做内容媒体的,希望多交流。

    来自重庆 回复
    1. 知乎开放注册以来是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运营方面也确实应该加力,不过非知乎内部人员,所以只是自己针对设计方面的一些思考进行了相关改动,如果实际是自己手下的产品,肯定是每一个改动都牵扯到各层关系需要进行多方考虑的,各个步骤一个都少不了。
      其实我心里一直觉得知乎的发展还有一个重磅炸弹,答主们的权益保障问题。前几天知乎的法务有关于微博抄袭之类发声明,后续进展还不知道,但是事后的保障总觉得不是那么可靠,各种公众号呢?这一环不做好,积极性很受打击的。
      谢谢这么高的评价,虽然我目前还不是产品经理,也不是做内容的捂脸,只是敏感思考爱做设计。
      可以邮箱联系我哦,suisuibing@sina.cn,

      来自北京 回复
  8. 分析和出发点都很不错,值得学习,但是改的版本就不太好了,作为每天刷知乎的重度使用者表示,你改成这样,我不怎么会使用了,也许会找替代品

    来自四川 回复
    1. 改版的部分具体哪里给您不好的体验了呢?

      来自北京 回复
  9. 你想把知乎变成微博这种既想做社交和又想做内容,用户自己傻傻分不清楚的平台吗?
    如果有一天知乎真的削弱了大V的影响力,大V为什么要玩知乎?
    大V问问题,大V回答。
    小白一边看着就好,这就是最稳定的模式。
    你不觉得马太效应对于很多情况下都是最稳定的模式吗?金字塔!
    (逃

    来自广东 回复
    1. 1当然是做内容,只是把知乎精选和关注动态分开来。
      2大V和小白,只是某块东西擅长与否作出的界定,而人生之大,每个人都是一座图书馆,没有人在方方面面都是大V,也没有人在任何一方面不是大V吧。削弱影响是为了减少用户打扰。
      3对于问题的筛选和把握是最中心的一环,锁定的设置是为了从中拆掉利益环,而转为真正的关注问题。
      4马太效应并不适合知乎,因为它要的是每个人的精华分享,三人为师。

      来自北京 回复
    2. 其实用你的那个框架类似于苹果的navigation bottom bar 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抽屉的话,你不能把内容分的太散,我到时候觉得现在知乎的设计是挺舒服的,除了有一些浏览过的信息和未浏览的信息没有很好的为我筛选出来,让我觉得不爽。
      还有我其实一直认同民间有大神,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大神,所以,知乎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运营,而不是设计,所以知乎运营的目的一直是,挖掘那些深藏不露的大V,把更优质的内容展现给小白用户,小白不是不重要,知乎不是人人分享的地方,那个是贴吧。
      不同的用户,痛点不一样啊。要分角色去谈

      来自广东 回复
    3. 我就是把抽屉拆了啊。。。还是之前说的,高频使用的功能在抽屉中内置了,使用是很不方便的。
      所以我就是在谈设计啊,谈怎样让用户用的舒服,怎样把环境里各种污染尽量减少,尽量更多的让优质内容被发现。知乎不是人人分享的地方么?UGC平台每个人都是有权限发声的呢,跟贴吧的区别在于定位上吧。
      至于痛点和需求,文章最开始聊过了。

      来自北京 回复
    4. – -恩,估计知乎像这样改了,会被人喷成shi的,就像以前微信改版那次。

      来自广东 回复
    5. 到这里好像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了

      来自北京 回复
    6. 礼貌性回复。(逃

      来自广东 回复
    7. 我很赞同你的观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要是能够互粉就好了

      来自四川 回复
    8. 可以邮箱联系我哦,suisuibing@sina.cn,

      来自北京 回复
  10. 谢谢分享

    来自江西 回复
  11. 我也看得挺费劲的。。。 ➡

    来自广东 回复
    1. 有问题欢迎邮件联系交流哦~

      来自北京 回复
  12. 好久没有玩知乎了

    回复
  13. 恕我直言,问题还是蛮多的,出发点和理由都相对合理,但给出的方案大都牵扯到了别的问题。

    不过整体的思路还是值得赞赏的,写得也比较认真。

    来自浙江 回复
    1. 嗯嗯,明白的,好多想法有待梳理。
      实际的情况是自己先根据思路画了线框图,写了批注信息,后来才梳理了思路写了前面的分析部分。
      赞赏的部分谢谢啦,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亲的回答哦~

      来自北京 回复
  14. 不过内容还是很有深度,学习了。

    来自上海 回复
    1. 虽然呢?
      谢谢赏识,喵~

      来自北京 回复
  15. 作为新人,这几天也看了很多跟产品经理相关的文章,不过觉得这篇是最能给我带来启发的,也是最直接的,如果我是知乎CEO也许会跟你谈谈,接纳你的建议。 😈

    来自山东 回复
    1. 谢谢大侠赞赏啊,我打算投个简历给知乎,挠他们一下,喵~

      来自北京 回复
  16. 虽然你画的是线框图,但原谅我有强迫症。。。你这tab栏标签能不能稍微统一点。

    来自上海 回复
    1. 跟原版统一么?还是改后的?截图的时候有把原型缩小,有些东西有变形啦亲。

      来自北京 回复
  17. 知乎的易用性太差了

    来自上海 回复
    1. 是呀,结构不清,过度打扰,常用(高频)功能点内置

      来自北京 回复
  18. 结构有些不清晰,提出的改动理由比较牵强

    来自北京 回复
  19. 感觉该的不像是知乎了

    来自山东 回复
  20. 楼上说的有理,对于常规app来说作者的改动很好, 知乎人群定位需要有点高冷的。

    来自浙江 回复
    1. 用户体验方面的独特感?区别于大众的结构、交互、视觉等体验方面的设计?底部标签太过常规化?

      来自北京 回复
  21. 改的什么玩意儿,你没搞懂知乎的核心是什么,是逼格,是高冷,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它

    来自北京 回复
    1. 私以为知乎设立的初衷是解决疑惑,逼格、高冷只是初期人群限制或运营手段形成的标签,开放注册以后,大众化程度已经颇深,这种改动主要是给有需求的人更好的使用而已。

      来自北京 回复
  22. 可能只有经常用知乎app的人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想法吧。我不经常用,所以….前面看得真得挺费劲的。

    来自北京 回复
    1. 这篇主要是按着自己的思维流写的,可能确实会有些这样的问题,有费劲的地方可以直接问我哦 ,微笑。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