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三款即时通讯产品,探讨海外社群的设计巧思

0 评论 2332 浏览 7 收藏 10 分钟

社群模式逐渐被应用到更多行业、更多产品中,比如即时通讯产品如Discord、WhatsApp等。那么,这些即时通讯产品的社群模块是如何设计的?其中有哪些巧思值得我们借鉴或思考?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解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群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无论是基础的通讯产品如WhatsApp微信、社媒论坛如微博虎扑、游戏社区如TapTap米游社,无不可见其身影。社群让一些单边或双边产品迅速扩展为多边产品,开始有载体走出用户用完即走的困境、让一些原本多边的产品有了更多的弹药提高用户的留存。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线上社群在逐渐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的同时,规模受限问题开始凸显。根据We Are Social发布的“2023年全球数字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网民51.6亿人,相当于全球总人口的64.4%。

而在中国,截止2022年,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0.67亿,普及率超75%,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社会。因此如果需要承载上亿的游戏玩家、不计其数的歌迷球迷粉丝团,百人、千人群是远远无法满足诉求的,市面上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把重点聚焦在社群的容量与形态上。

本篇我们从海外三款热门即时通讯产品的社群模块来聊聊产品设计中的巧思。

01

Discord是最早推出该类能力的产品,创始人Jason Citron从最早的游戏用户需求入手,提供了社群与话题(Discord内叫server-channel)拆分的二级分类,同时单个社群可支持的人数可达百万,他为同好人群有了一个专属的聚集地,每个人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尤其符合Z世代追求的自由随性。

通过Reddit上的讨论,越来越多的用户涌入,Discord成功地快速增长,积累了数亿用户和数以万计的不同类型的社群。

相比较而言,WhatsApp推出的“社群”模式则显的更为直白与明确。于2022年推出的社群同样支持群与组的二级结构,每个社群最多可创建51个组别,每个组别最多1024人,按照最大规模算单个社群人数也可达到5万人。

与Discord的不同,WhatsApp的社群实际是由各个正常的群组组成,其每个群组均可独立存在于会话列表中,从产品定位与目标而言,WhatsApp本身作为重要的熟人社交和品牌宣传地,这样的做法可以更方便的管理、统一相同类型或目标的人群与消息,用户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接收发送到整个社区的更新,并轻松地组织较小的讨论组,讨论与他们有关的事情。

另一款网红产品telegram在同样提供二级结构社群能力外,还设计了名为“channel”的新模式,甚至引来扎克伯格的像素级抄袭(产品功能与形态几乎一致甚至连名字都叫channels)。

telegram的用户可通过订阅的方式加入channel,支持无限的订阅者收消息、看动态,但仅允许优先的管理员进行消息的发送与成员的管理。其模式更像是伪社交媒体,是一款向广大受众传播公共信息的工具,允许更广泛的、单方面的广播传送咨询给客户/成员,让成员了解最新信息,多用于品牌、新闻、公众人物的讯息推送。

02

其实从海外这几款产品的社群设计上我们也能看到,在设计产品时,一定要以产品自身定位、用户底层需求出发,设计符合目标预期的产品,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开发技术突破技术瓶颈。

试想一个上万人的群,各方人士七嘴八舌的不知所云,真正想要围绕主题的成员又会有多少愿意持续的与他人进行探讨;一个成员来自四面八方甚至五湖四海的零星的社群,零星的管理员维护起来又该有多心力交瘁。

Discord最早期是一个游戏社区,初心是为了解决游戏开黑中的沟通问题,凭借强大的产品力,逐渐发展壮大成了一个覆盖游戏前拉人、游戏中互动、游戏后探讨的全流程社区平台。其产品用户游戏爱好者尤其是Z世代用户,因此同好归属与自由有序是Discord社群产品的重点。

因此Discord也是最早推出【人群-话题】组合式的产品,一个社群具备多个频道,不同频道话题不同,很好的将人与话题区分,使得Discord成为了一个没有强制性、半封闭式的聊天场所。用户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圈子加入,还能通过内容分层沉淀出有价值的观点。

即时性大大提高这类兴趣社区的互动效率,社群的活跃问题一下有了极大的改善;在管理用户上discord提供了原子化的权限与自由赋权的能力,摆脱了老套的群主-管理员固定权限模式,改由用户自身维护社群,为后续discord发展二次元、区块链奠定了基础。

而WhatsApp作为最早期的即时通讯鼻祖(微信的祖师爷),其产品本身聚焦在熟人社交后逐渐发展成品牌宣传之地(这点与微信的发展与现状也很符合)。因此虽然他也需要超大群与同好归属,但是WhatsApp的产品方案与Discord的server-channel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WhatsApp作为最古早的产品,用户使用群互动的心智早已打下,暴力替换产品形态并不合适,因此WhatsApp是基于现有的群组能力在上层做了社群的聚合能力,同时在创建社群时提供了一个公告频道的能力(功能类似telegram的channel,仅管理员可发送消息);同时也因为WhatsApp的社群多为固定关系类(如好友间、同事间等)或是品牌类(如社团组织、品牌宣传等)。采用WhatsApp社群这种模式会更轻量,逻辑更简单,有利于已有用户的快速上手与使用,降低用户理解成本,用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创新。

telegram的channel更是如此,凭借channel,telegram正在成为继 Facebook 网页、Instagram 网页和万维网之后获取特定主题知识和信息的最佳场所。channel可以帮助用户了解阅读特定区域的信息、知识共享、降低广告困扰、信息聚集,不浪费时间去各处寻找信息;channel的所有者还可以逐条查看信息的传播数据。如果频道所有者想要允许观众交谈,他们仍可以在频道内嵌套分组讨论。

那么telegram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因为channel的设计初衷就不是对话,而是广播。telegram认为大社群的目标里除了互动还有输出与接收(telegram群聊本身即支持200,000 名成员),如流行的meme、新闻、商品宣发等都是telegram channel的目标类型,每天有超过 4 亿人观看 Telegram 频道。

三款产品有各自不同的定位与目标客群,设计出三种不同形态的超大社群,而这本身就是产品魅力所在。

本文由 @碌碌无为的阿栓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