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跨越“烦人”的瓶颈期

朴老师
11 评论 13657 浏览 53 收藏 10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售前演示、方案定制、合同签订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活动策划、内容运营、用户激励等

大家好,好久没更新啦!!!只是闭关了3个月,想通了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那就是“瓶颈”。本来打算用1个月来跨越这个瓶颈,没想到3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才“顿悟”,这就先给大家分享下这段经历。

第一次遇到瓶颈是刚工作6个月左右的时间,自我膨胀过后,发现自己有好多不会、不懂的地方,所以做起事来到处碰壁,各种被怼,一度怀疑人生,而且事后还总会给自己埋下许多坑,最后就是做了很多,但是质量很差、效率很低、结果很烂。

最后通过做更多、想更多的方式,不断压榨自己,快速学习,不断记录和总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产品系统论,从而规避掉了很多坑,能让版本有序的迭代起来。

第二次遇到瓶颈是工作1年零3个左右的时间,这次发现项目推进、业务协同、沟通不畅等等问题综合集中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很无力”的感觉,最强烈的时候,感觉自己怎么能这样一无是处。在这个过程中,写了很多很丧的文章,并且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改变,结果都是打了个空气,没有任何的转变。

最后在接手一个新项目的过程中,忽然明白了,无力的感觉来源于那些事情中有些不是我现在能做的,是自己当初的要求太高,超过了环境(公司)和能力所能提供给我的支撑,再回头看的时候,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通明。这就是快速成长遗留下来的后遗症。这个过程是从快速到稳定的转变,只不过当初不理解,现在明白了而已。

一、老生常谈的“思考”

你得能明白你当前遇到的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能做些什么?

多思考,才会有答案啊,各位同学。

很多期望成为产品经理,或是成为产品经理不久的同学,一来问我就是我感觉学不到东西,没人带我,日常就是画原型然后给设计,需求怎么对接给我,我就怎么实现,一直做重复的工作。再不就是,我不知道自己能干嘛,没有目标和方向,该怎么办。

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工作做的太“浅”。做产品经理都知道产品的发布流程,需求设计、需求评审、交互设计、技术开发、测试功能、发布上线,可是这其中的每一项怎么做好确实很难的,就单单一个需求设计和需求评审,就足够产品经理玩几年。

你可能会问:想什么?

我的答案也很简单,就围绕你的日常工作开始。

你做的越多,遇到的问题就会越多。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你的思考;如果你遇到的问题很少,说明你做的不够用心,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完成而完成。

举个例子:当设计需求完成后,进入评审还有1天时间,我会做些什么。如果想让这个需求顺利得到开发,我需要怎样的支持来说服技术或是领导。我会让这个需求满足哪些用户,他们最终的反馈预计是怎样的,我该怎么去调研和收集,以此来验证我的设计是否准确。

我用的方法就是对内、对外的分类。有空没空想一想,写一点心得体会。

  • 对内:需求会遇到哪些困扰;需要哪些资源;有没有延期风险;领导的关注点是什么;跨部门……
  • 对外: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用户行为是什么;合作商、供应链……

形成系统的方法论

要想从野路子到正规军,就要有一套完善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我们说的方法论。

我和一些大神聊天的时候,发现虽然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但是思考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而一些产品新手,思维方式真的是好发散,就比如:用户、场景、路径,这种简单的模型,你的考虑顺序是什么。

一般给新人培训的时候,我一定会强调的思维逻辑顺序,因为经常会容易出现,这个用户他会怎样怎样做,然后这里有个场景怎么怎么样。然后所有的人都会不知所云,而当你罗列出用户画像,实际场景,用户的行为,串联起来的时候,一幅画面就产生了,所有人都能感受的到,因为很具象很直观。

方法论会有很多,比如:上述的就是我一般思考“场景”所用到的方法;其次还有做设计时的方法,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如何学会做专注的产品经理?》写到设计时考虑问题的方法;然后还有做规划的产品方法论,包含:业务背景思考方法、产品构建框架方法等等。

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很顺手,当然也会随时的调整。总的来讲就是通过这些系统的方法,我可以很快达到某种目的、或是得到某些答案。

做力所能及的事

当你的成长速度、实际能力和预计期望有巨大偏差的时候,就是瓶颈到来的时候,因为你无法很直接的了解现实,最后折磨的反而是自己。

上图简单的描述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发现有些事情做的不好的时候,不是说你永远都做不好,而是当前的你还没有能达到做好的实力。就比如:你的能力只有5的时候,却想取得50的成绩,无论怎么提升自己,逼迫自己到10,还是会差很多。

所以,当你不断对现实的期望逐渐了解的时候,你便会逐步的控制自己的提升,因为随着目标的清晰,我们对目标的预估也会越来越准确。甚至出现能力超过了当前的期望(蓝黄交界处),你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有些事情你也会做的越来越好。

当你很迷茫的时候,或是目标不清晰的时候,你要停下来仔细审视自己,并对当前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然后得出结论,哪些事情我是100%能完成,哪些我不确定或许只能完成60%,最后将目标量化出来,哪怕仅仅是写一篇PRD文档,也要确定自己是1天完成,逻辑是否考虑周全等等。

写在最后

不管是新人还是老人,接手一个自己不擅长的功能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有些人做的手忙脚乱,有些人却能从容不迫,我感觉更多的还是经验导致,所以别怕错,才能一直走,向上走。

做产品经理时间越长,越发现经验(也就是过程)的重要性,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蛰伏或是失败的状态,但时间长了会发现,其实你一直都没有停下来。接下来的就交给时间和运气了。

其次就是知识的转化能力也是超级重要的,比如:让你做短视频(你没做过这方面),你不是能把市面上所有短视频的功能抄一遍就好了,而是能将短视频的精髓应用到自家的产品上,而且你能阶段性、渐进性的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转化。

简单点来说就是,多数人会直接把功能给抄一遍,而聪明的人会先去理解这个功能,然后把这部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先提升了自己,然后产品也会逐渐形成节奏。

好啦,今天分享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来聊~

#专栏作家#

朴老师,项目型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主做ToB移动办公软件,爱思考、爱学习,爱交流,欢迎各位留言建议。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完心安了很多

    回复
  2. 标题挺吸引人的。

    来自辽宁 回复
  3. 多数人会直接把功能给抄一遍,而聪明的人会先去理解这个功能,然后把这部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先提升了自己,然后产品也会逐渐形成节奏。

    来自陕西 回复
  4. 上面的“一、老生常谈”,后面怎么没有二、三……,难道与后面是并列关系?

    来自上海 回复
  5. 听语音非常没有感情

    来自海南 回复
    1. 特意听了一下,这怕是机器翻译的

      来自福建 回复
    2. 听了另一篇,一样的生硬,确认了,机器人翻译的

      来自福建 回复
    3. 明显语言是没有灵魂的

      来自上海 回复
    4. 应该让作者录音,顺便锻炼产品经理的演讲能力

      来自海南 回复
  6. 深有体会

    来自湖北 回复
专题
69931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想要做款好产品,这些规范你得知道。
专题
1500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在产品的运营过程中,无论是产品、运营还是市场团队,都希望能清晰地了解用户的行为路径,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优化用户体验,实现更精准的运营和营销。
专题
1541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用户精细化运营---用户分群的建立指南。
专题
52538人已学习14篇文章
现在业内很多人都强调产品思维,但它到底是什么?又有何用武之地呢?
专题
12318人已学习15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制定业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