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 ——好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

1 评论 7804 浏览 23 收藏 8 分钟

从事产品工作这些年,To B、To C的产品都做过一些,踩过不少坑,也积累了不少血泪教训和经验~除了用户需求这个最本源的驱动力外,如果你问我做一款好的产品,还需要什么核心要素,我会毫无犹豫地回答:是对应用场景的准确洞察和理解。

一、什么是应用场景

关于场景,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泛指生活中特定的情景。

而产品的应用场景,简单来说: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地点,带着什么样的情绪、动机,通过什么行为来满足什么样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关键因素,分别是用户、需求、行为和情景。

这四个要素中,用户需求是核心,所有产品都应该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用户所属的群体、所带有的角色标签,直接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需求,以及在什么样的情景下,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去满足这些需求。

To B和To C产品,对应用场景的理解有很大不同。

二、To B产品的应用场景

对于To B产品,更多强调的是业务场景,是用户在他的职能角色下,需要做什么样的操作完成他的工作;而用户个体对产品外观、交互细节的偏好反而没那么重要。

简言之:B端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产品要好用、顺手,能够帮助他更加便捷、高效地完成工作,至于这个产品好不好看、交互细节符不符合个人偏好,反倒没有那么重要。

所以,一个优秀的To B产品经理往往也是某一个行业的业务专家,对这个行业或者工作领域的业务流程、规则、操作过程和工作习惯有深刻的认识和长时间的积累;缺少对业务本身的理解,设计出来的To B产品,很可能连基本的可用性都无法保证

比如,为通信运营商设计一个对账平台,参与对账方包括31个省公司和多个商户。对账系统从逻辑上来说并不复杂,各方把自己的交易记录上传至平台,平台进行多方对账,各方根据对账结果处理差异。

但这么多的对账参与方,对账文件采用什么格式、如何上传?对账记录需要包含哪些字段,如何校验?对账结果文件如何下发?

此外,对账规则如何设定?T+1日或T+N日对账?假设是T+1日对账,当日几点前需要上传前日交易记录?对于海量交易数据,系统跑多久才能完成对账?对账差异包括几类,如何处理?差异记录需要几点前下发?如何确保各方严格按照对账结果处理差异,避免引起用户投诉?

所以,即使是一个逻辑并不复杂的系统,也需要产品经理对系统所承载的业务有深刻理解,从产品规划设计阶段,就把整个业务逻辑、流程和规则考虑进去。

三、To C产品的应用场景

对于C端产品,应用场景更多强调的是用户属于什么群体,以及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具体场景,包括时间、空间、状态、情绪、动机等等。

我的一个小伙伴,是一位很优秀的产品经理,做了一款大家都觉得很厉害的机场出行应用,最近刚好上线。这里不妨拿这款产品作为例子去讨论C端产品的应用场景~

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它?出行是刚需,每个人都要用到,这么庞大的用户群体中,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用户是否有自己的出行习惯和选择偏好?

没有一款产品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谁是产品的目标用户?他们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在特定场景下,是什么让他们决定使用或者放弃使用一款产品?弄清楚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强调应用场景的意义所在。

这款机场出行产品,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都很明确,是旅客下飞机后需要快速选择并搭乘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但只有真正在机场到达厅近距离观察用户,还原使用场景,才会发现很多仅凭经验和想象根本预估不到的问题。

比如每个航班抵达,机场都会迎来一波人流高峰,但并不是每一趟航班的人流都能给应用带来用户。在实际场景中你会发现,对于机场出行应用,晚上23点之前都是低峰或平峰期。

23点之前用户出行可替代方案多,价格敏感的用户选择搭乘地铁、公交,时间和体验敏感用户选择出租车、网约车;23点到深夜,用户出行选项减少,更愿意在地推人员引导下使用新的出行产品,这些用户的目的地往往集中在距离机场较为偏远的区域。

基于这样的场景,在产品设计和制定价格策略时需要做相应调整。比如23点前的低峰和平峰期,降低多人成行门槛、调低出行费率,尽可能吸引潜在用户。23点至深夜的高峰期,面向刚性需求用户,则适度提高计费标准和成行门槛,在确保用户体验的同时,提升产品营收能力。

四、小结

最后,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无论是To B还是To C产品,从起心动念产生产品的idea, 到市场分析、用户分析、产品规划设计等诸多阶段,每个环节对应用场景的理解和还原都至关重要。

一切产品都源于用户需求,而用户一定是在某个特定、真实的场景中使用产品。脱离了场景,就不可能真正洞察用户行为、习惯和偏好,也就不可能设计出能真正满足用户痛点、痒点和爽点的产品。

同样,一款产品上线运营,也只有通过对用户在真实场景中使用产品的全过程进行持续地观察、分析,才有可能发现和解决那些仅凭产品经理主观判断与个人意志很难想清楚、考虑到的问题。

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

当一个产品经过实际应用场景的考验和雕琢,你会发现,好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和生产力!

 

作者:阿默,微信公众号:一粒沙中看世界”,滴滴优点产品经理, 6年B端和C端产品规划、设计和运营经验。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所以23点到深夜,用户出行选项减少,更愿意在地推人员引导下使用新的出行产品,所以这款产品是如何解决用户的痛点呢???啥也没说就这么草草结束了???什么鬼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