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提升同理心和洞察力?

5 评论 7602 浏览 64 收藏 16 分钟
找到工作只是第一步。我们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战训练,不仅让你成功入职,更能让你具备快速胜任工作的能力,在团队中站稳脚跟。

优秀产品经理和产品小白之间的区别:对于需求的思考方式,看到的问题的范围和影响面,解决方案的合理性,最终产出是产品方案。这就需要依赖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如独立思考、洞察力、同理心、逻辑力、认知水平和驱动力等等。以下,将与大家聊下同理心和洞察力。

产品经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到同理心和洞察力?

  • 当运营或业务反馈产品需求时候,描述场景和需求,产品经理是否能够体会到业务们的需求?
  • 当用户反馈意见和吐槽时候,看到用户评价,产品经理是否能够理解用户想法?
  • 当看到功能上线后的数据,那些指标变化背后的原因,产品经理是否能够通过数据来了解实情?
  • 当老板只有一句话需求时候,产品经理是否能够明白产品现状问题和老板预期目标?
  • 当看到行业里上线了一款现象级的产品,产品经理是否能体会到火热背后的目标用户画像群体?

诸如此类,通过看到人们表象行动而察觉到内心感受以及行为动机,甚至能发现用户更为细致的需求,都需要到同理心和洞察力,这两个能力是产品经理能够分析需求的前提。

关于同理心和洞察力百度百科这么定义:同理心(Empathy),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洞察力(insight)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是人通过表面现象精确判断出背后本质能力。

之所以将这两个一块讲,是我觉得洞察力跟同理心是相通的。同理心是基础,洞察是高阶。只有当你真正能够感同身受了,理解当时的处境和想法了,遇到同类情形时候才能够洞察,现象看到本质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理解同理心?

同理心的能力是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工作中主要体现在理解分析需求。

像前面提到需求的产生来自自身的洞察感知和他人的反馈。由于用户一定是某装状态下在否个场景中使用产品时候会产生需求,用户进而提出相应的需求描述。因为沟通存在信息漏斗,有时候描述出来的跟实际想的会有些出入,而听者有时候理解的又是一回事,所以产品经理需要将设身处地去了解用户心态和语境。

大爷给我们开个安静的房间。

一对学生男女:“大爷,给我们来间安静的房间。期末了,要好好复习。”

大爷:最近好多同学来宾馆学习,而且越来越多。我得满足用户需求把房间改成自习室。于是,双人床换成了小课桌,电视墙换成了图书架。

然后,大爷的宾馆就倒闭了。

——来自苏杰在知乎上关于“什么是伪需求?”的案例。

虽然这个是个段子,但也能反应出,要是大爷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心态和想法,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这些学生的心理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

每个产品经理都觉得自己了解了用户需求,但往往大多数时候我们理解了我们所认为的喜好和习惯,而产品经理能力的分歧在这里就会体现出来——有些产品经理能够跳脱自己的想法,而有些产品经理就只是“我觉得”。

这个世界的用户群体这个世界的多元和复杂超出了你的认知。就像那句话“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时候,是十个亿的人都不知道。”

当产品经理做用户产品而且覆盖用户范围很广,那就需要能够理解不同层次的用户认知。

像qq和微信这种现象级工具产品,基本覆盖了全国互联网用户,当面对不同层级用户做产品时候,就需要设计最低的操作成本去让用户使用,也就是所谓的小白用户,就得去理解一个小白用户使用产品时候心态。就像张小龙提到的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的速度。”他半开玩笑地说过,乔布斯能在1秒之内让自己变成“白痴”,马化腾的速度大概是3秒,他大概是5秒吧。

所以,当产品经理所做的产品面对的是大量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时候,这就需要多角度的亲历,需要代入心态,把自己当成某一类用户去体验和思考,准确地理解这些“用户”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需求分析。

如何理解洞察力?

洞察力的能力是能够从现象看到本质,更多的是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有效提升决策。一叶知秋、见微知著说的就是洞察力,就像小米和微信的例子。

看到3G信号普及和iphone发布,做了三年投资人的雷军洞察到了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觉得还会诞生百亿美金级的公司,雷军决定投身手机行业,也成功抓住了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的红利,将小米公司带到香港上市。

2010年10月19日才登陆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的kik,是一款功能简单到极致的跨平台即时通讯(IM)软件kik,能够在15天内吸引100万的使用者。

张小龙在看Kik类的软件时认为:“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IM,而这种新的IM很可能会对QQ造成很大威胁。”他连夜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一块业务。最终腾讯也抓住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诞生出国民应用——微信。

且不说能够洞察行业的趋势和看到行业机会,作为产品经理还是需要能够关注一些用户行为或者数据而洞察到用户潜在需求。

就像亦仁的文章曾经写到的两个案例,通过搜索引擎和社区用户反馈找到用户的需求,然后找到赚钱的小套路。

通过搜索引擎,Google、百度、淘宝、微博、微信等提供的搜索引擎功能,从一个关键词出发,通过不断调整关键词,总能找到一些套路,如通过Google挖掘细分市场的一个案例

通过贴吧、论坛、QQ群等社区的用户反馈与抱怨,发现用户需求与痛点,找到各种套路,如何找到1000个小思路

不仅仅洞察用户行为,更需要能洞察到数据。面对一堆数据,产品经理需要知道数据背后的意义,以及当数据变化异常时,产品经理能够分析出原因。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经理能够接触到的用户数量是有限的,只能依靠带有特征的目标用户,但这往往会带着主观偏见。产品经理更多的时候要依赖于数据反馈,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更加客观地反馈用户行为。

个人觉得:产品经理能否进阶的是同理心和洞察力。逻辑力决定了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而同理心和洞察力决定了能否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因为如何去设计好产品方案(即怎么做)依赖于逻辑力,而将开放性问题转化成封闭性问题(即做什么)靠的是同理心和洞察力去察觉需求。

号称app工场的宇宙条不仅做出今日头条和抖音两大过亿日活产品,还有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悟空问答等等等等产品。除了算法推荐产品特性,主要是宇宙条对于流量的那一套增长黑客玩法。

本质上做的就是流量生意——“找到一个切入点,迅速撒网做很多的产品ABtest推向市场进行验证,找到爆款就投入资源,投渠道引流,有用户变现”。从开始的内涵段子就是从十几款的app脱引而出,靠着这一套打法带出了今天的宇宙条。

随着腾讯强推微视仍丝毫不伤抖音的发展,以及音遇这款黑马出自前头条员工用的是头条那一套产品方法论。让我一度觉得腾讯产品方法论只是在增量时代厉害,而存量时代产品方法论还是头条厉害。

随着微信的7.0改版、微信产品大会和今年三款社交软件同时发布,开始思考了社交领域和微信的设计,不禁感觉做国民社交应用的产品经理简直上帝之手。一个生态有自己的规则,微信在不断增加自己的规则同时还能保持活力。与其说微信的克制,还不如说微信团队对于人性的洞见、反复推演,不会贸然迭代产品。

通过产品经理自身的洞见和思考而进行主导产品,而不是依靠市场效果反馈。用户量极大的产品经不起反复试错,微信7.0改版只是视觉样式修改都能引来一堆“骂声”,而这种最终产品方案的权衡和决策,没有一定的洞察力是不敢贸然行动。

如何培养同理心和洞察力?

后来慢慢发现:不单单在产品领域,乃至人生发展里边同理心和洞察力都是人与人之间分野的一个主要因素。就像《教父》这部电影里面有一句话: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工作后,你会发现即使工作多年洞察力也水得一米的老员工,也有洞察力挺好的产品新人;浏览文章,你也会发现有些人真的是摘抄概念,但有些人能够通俗易懂给你讲明白。

既然会有能力的差别,那如何培养或者提高同理心和洞察力呢?

个人觉得会有一定的天赋在里边,也跟后天人的经历和习惯在里边,比如:有些人自小领悟能力就很强,习惯去思考和感悟。当然这类情况就不谈了,聊下我所理解的吧。

同理心,本质上就是能够了解别人内心的想法。而演员、牌手这类人就能够通过后台培养同理心。我觉得主要的是通过自身经历和他们交流能够培养和提升。

为什么有些好的演员要去表演某类角色的时候,需要生活中实际去充当该角色去生活?比如:吴京拍特种兵之前参加军旅生活长达18个月;彭于晏拍海豚爱上猫,为了适应角色每天训练最后还拿到海豚训练资格证。目的是为了培养角色的同理心,尽可能地理解感受后能够将角色演绎好。

只有自己真实经历过后,才能感受到那种感觉,理解到别人感受,表演时候才能更有代入感。为什么摇一摇功能是张小龙的微信设计出来,而不是雷军的米聊设计呢?

——因为张小龙在做边缘的邮箱产品时期,能感受到那种孤独;而雷军是一位成功人士。

除了自身经历,与他人交流也能够更接近理解他人想法。就像奇葩说黄执中说的:“脑洞题我们为什么要去讨论呢?因为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这个世界。通过别人的讲诉场景,将自身代入去理解。当跟人对于深度交流多了,你可能会惊讶竟然有人这样理解事情的。”

洞察力,本质上就是逻辑推导过程的简化。

从A推导出B,推导出C,推导出D,推导出E,而洞察力就是从A推导出E。其实就是将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进行简化,是能够直接面对表相到结果,而省略了推理和证明的过程。就像一叶知秋,就是一片叶子掉落,推导出天气转冷,推导出秋天来了。

所以,提升洞察力还是要多思考,只能说会可能提高。平日里对于所看到的现象去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哪些是影响因素?影响因素里哪个是主要原因?这么发展会形成什么结果等等,养成深究本质的思考习惯。

之所以说会可能提高,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数学物理那样从A只能推导到B,而是从A可以推导出很多种结果,其中一种才是B,而B到C又有很多种可能。洞察力不是你瞎想乱推导,而是依赖自己认知和思考能够洞察到准确的结果。你需要不断地积累正确的推断,你才能够洞察到对应的正确结果。

 

作者:拾贰团长,文艺心没文艺范产品新人。上文如有不正,请不吝请教。欢迎评论互动~

本文由 @拾贰团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深奥

    来自北京 回复
  2. 同理心是基础,洞察力是进阶。讲得很好

    来自四川 回复
  3. 很好的文章

    来自江苏 回复
  4. 好顶赞!

    来自四川 回复
专题
36688人已学习19篇文章
新媒体运营,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专题
1434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供应链系统设计指南。
专题
6140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业务流程图是最常见的图表之一,能看懂读懂是必修课,能绘制便是非常重要的选修课。
专题
13492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产品设计与用户的体验感息息相关,但是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会忽略掉可能影响到用户体验感的一些因素,比如一些异常状态的出现会让用户产品卸载的想法。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异常场景设计指南。
专题
1399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CRM的入门知识,分享了CRM是什么。
专题
16083人已学习15篇文章
汽车座舱的智能化,本质上是通过硬件+软件的手段,让汽车座舱具备人类“智能”的能力,使人与车直接协作更加安全高效。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智能座舱的产品模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