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正确的竞品?具体方法是什么?

阿成
4 评论 19719 浏览 73 收藏 17 分钟
🔗 产品经理软技能是指如逻辑分析、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创新力、好奇心、情绪态度和团队合作等。

选择竞品,你真的选对了吗?市场上的竞品多如牛毛,产品经理如何在一大堆竞品中选择最合适,最有价值的竞品?具体方法有哪些?文章从这些问题出发,并进行了分析探讨,一起来看看~

作为产品经理,选择竞品并进行竞品分析,是一个必做的日常工作。

产品经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来源之一,就是通过竞品来获得或者参考。当然这不一定是正确的举动。但毫无疑问,竞品分析就好像做菜的一道必备工序一样。

产品经理为什么要选竞品呢?竞品的选择的目的有很多,比如:

  • “它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跟我们产品很像,通过竞品的方式去了解它学习它”
  • “它的产品受到用户喜爱,说明里面的产品路线值得研究和参考”
  • “毫无疑问,选择竞品,可以进行功能的参考啊..”
  • “它的用户量比我们的产品多,又是同行,我们的目标是要超过或达到他们的市场占有率的目标”

(以上为情景分析,如有雷同,请对号入座)

选择竞品并进行分析,从中提炼正确的需求和动机,获取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的策略,对我们的产品和业务帮助很大。这是我们为什么要选竞品的初衷。

我们真的懂得如何选择竞品吗?

01

复盘和回顾笔者曾经在工作中进行的选品经验,跟大家分享下当时是如何进行的选品:

当时选择的竞品的策略,一般采取以下几个:

  1. 所选竞品,来自同行业,top榜企业,热门或市场占有率等不会太低的产品
  2. 选取品宣比较厉害的作品。(一般品宣厉害的,其企业处于上升态势,值得研究)
  3. 选择功能或业务比较相近、有重叠的竞品(很好理解,功能业务接近,参考也方便,对其产品迭代路线也更容易研究)

笔者所在的行业是某top知识付费领域,参考的这些竞品理论上没有多大大问题,对标的产品本身也是属于前列的产品。大家在彼此竞争、策略、产品迭代等方面,都有很多共通点。当然也会有差异化的地方,这也便于我们对不同的产品定位、路线和规划作出一定的判断。

但这真的对吗?

复盘后,我发现这样做其实是不正确的。所谓的“天下文章一大抄”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参考本身貌似让我们减少了很多精力,并且能快速达到同类水平。

好的方面是紧跟市场趋势的另一面,是步伐统一;不好的方面是,竞品选同类化,会让我们在后续产品对比、分析和需求提炼中受到局限,创新的思维也因此受到局限。

02

白岩松说:“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针对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价值越大,在于其不可替代性越强。面对同质化竞争压力情况下,创新和不可替代性往往是开启企业新利润点的一个重要武器。

什么是不可替代性?这里加个插曲。商业咨询专家刘润在其公众号上分享了关于“利润”的一些看法,跟大家分享下:

比如:某个企业推出了一款新产品,成本3元,卖了30元,一推出便大受欢迎。这样畅销了几年后,有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价格一路下跌,最后跌到了3.3元。请问,这个利润是不是从27元降低到了3毛钱?

这样计算是没有错的。竞争红海下,自然如此。

刘润把27元称为了你为社会打工,社会发给你的“红包”。而0.3元,才是真正市场上的利润。市场奖赏你开发了一款新产品的红利。就是27元。

有一天,你的企业经过无数次试验,把产品的开发成本从3元降低到了1元,此时,你的利润是2.3元,比竞争对手多了近7倍。

而你把成本降低到1元,就是不可替代性,就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价值,是市场会持续供给给你的真正“红利”。

故事讲完了。

它告诉我们,持续的利润来自于不可替代性。

企业所创造的产品是市场是没有的,那么,市场就会给你提供丰厚的回馈。

要知道,产品的推出来自于需求,而需求的来源,其中一部分便是来自竞品的分析。对竞品分析,首要的自然要选竞品。回顾下笔者之前所做的竞品分析,如果重新做一遍,我会从其他的维度、更高的维度去选择和分析,而不是局限在某个地方。

03

我们再回顾下,选择竞品的意义是什么?

  1. 选择竞品可以帮助我们对标,有利于产品迭代
  2. 作为产品的方向的参考之一,不至于跑偏
  3. 要知道,竞品的功能和业务、市场和用户和我们的产品有高度相似性,必然存在着竞争。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根据对手的动作进行的一系列针对性迭代、打击、占领市场(比如差异化)等举动。

这里我再延伸出一层:选对竞品,帮助我们的产品业务提供创新的思路,获得突破,从而获得有利的市场和产品价值。

我们常见的竞品选品的思路,笔者把他们做了一些分类。这些分类未必非常标准,但它是我们所进行过竞品分析的常用思路。

  1. 常规分析法:把所在的行业top榜竞品拿过来,进行对标。例如:阅读电子书软件:微信读书,爱奇艺阅读,搜狗阅读,多看,qq阅读等平台。
  2. 平等法:把行业里有相似雷同的功能、策略的产品拿过来进行对比。比如:全名听书,懒人听书;十点读书、樊登读书会。
  3. 全面法:把相关的,不相关的竞品,都拿过来进行研究。例如某在线企业产品经理所选竞品为:好未来,作业盒子,学而思,猿题库,CCTAIK等。其中部分是纯互联网企业,另外一部分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机构。
  4. 对标法:找到模仿的目标,以目标进行对标。向行业巨头看起,方向总不会错。例如:如果你是数理思维的在线教育企业,获投明星豌豆思维,火花思维就是你参考的企业。如果你是做宝宝教育的,树学员,凯叔讲故事,科学队长可能成为了你的选品对象。

实际上,以上的这些分类法,我称之为“静态选品法”。我们仔细观看发现,这些选品的策略基本基于线性维度去选择竞品,而不是动态角度。例如:在appstore上的某个细分领域里的app排名,随着时间会产生变动,不同阶段的top榜企业根本不一样。

举个血淋淋的例子: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创业项目,就是以淘集集看齐。而如今,淘集集陷入破产清算危机,供应商上门催债。几个月前还是风光不已,羡煞旁人,一脚踏入独角兽的地盘。

这就是变化。静态角度的竞品选择,往往跟不上了市场趋势的发展。看起来所选竞品是同一个维度的竞争,实际上并不是;而那些看起来不是同一个维度竞争的产品,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竞品。线性化的思维让我们的选品受到了局限。

否则,我们不能理解支付宝的蚂蚁森林,为什么支付宝竟然可以采取游戏化的方式,并结合了产品化(消费、活跃、互动)手段去驱动一个人人皆可为公益的全民活动。我们不能理解两个貌似业务不相重合的企业facebook和snapchat,其中一方facebook会愿意以30亿美元去收购snapchat,另一方却“冥顽不灵”不接受收购?

否则,我们不能理解,外卖和方便面两个貌似跟填饱肚子相关但口味场景完全不同的产品,其中的方便面份额从2013年的462.2亿下降到2016年的385.2亿包,而2011年还是上涨态势的424.7亿?

否则,我们不能理解三体里的“我消灭你,跟你无关”“降维打击”这句话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产品经理如果从线性思维角度去选择竞品,没有看到未来新的业务带来的冲击,没有调整好新的方向,是在竞品的延长线上进行的优化、迭代,在初始需求的方向上错误了,产品其实是难以突破和创新的。

04

造成我们线性思维选择竞品的原因,从心理角度出发,可能包含了心理舒适区、权威效应、规避损失等方面。

  • 所谓心理舒适区:就是我选择的竞品,必定是相关的企业、同行或旗下的产品。他们这么干,我也这么干。要错一起错。或者,要赢一起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就是“竞争对手”。
  •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巨头(竞品)做什么,我也跟着做,或者变着花样与众不同看不出复制痕迹。实际上,内心前置条件是:信巨头,得好处;巨头一定没有错;跟随模仿比单独创新好;
  • 所谓规避损失:对决策的恐惧;对探索新业务和功能可能造成后果的规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先驱者更多的是先烈。如果是这样的话,建议看看福特t型车为什么能成功取代马车的商业故事,这样的胜利从何解释。

笔者认为,在市场多变、技术革新浪潮、用户习惯变化等情况下,选对的竞品,就要杜绝静态线性思维的选竞品方式。

竞品的外延并不一定是同行或功能业务相近的产品。如果把外延扩大,把有潜在或直接竞争关系的不同维度的对手作为“竞品”来分析,而不是产品的同行/非同行这种单一维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

05

如何选对的竞品?笔者这里提出一个选竞品的方法:关键要素矩阵组合。

关键要素包含了:功能、业务、目标、用户、时间这5个点。

不同目标之间的组合,得到5个不同的分类方法。它们是:

  1. 切片法:功能+目标
  2. 聚焦法:业务+目标
  3. 目标法:目标
  4. 生命周期法:时间、功能、目标
  5. 交叉法:功能、用户、目标

以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1. 切片法:类似生物学上的细胞切片。我们把某些产品的功能,基于对方产品的目标、我们产品的目标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这一类功能突出的产品,我们可以作为竞品进行分析。
  2. 聚焦法:专注于业务层面相关的产品的聚焦,而不以单纯的功能目标进行路径分析。业务包含了产品功能、策略、服务、产品运营、商业闭环等方面。例如:某款少儿在线教育的产品主打晚睡听故事的功能,我们是否可以从相关产品的晚睡业务模块中进行提取和分析呢?而不是偏向于该晚睡功能的单维分析。
  3. 目标法:即针对产品定位、整体市场目标所进行的竞品选取。
  4. 生命周期法:在不同阶段产品的功能和策略都会不同,我们模拟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上不同阶段,并对标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竞品,得到竞品组合。
  5. 交叉法。即:现在或未来产生了用户交叉、市场份额交叉、产品功能交叉等业务的场景,选这一部分的竞品进行分析。

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提倡的选竞品的策略。

举个简单的例子:回到10年前,如果你作为诺基亚的产品经理,是否会把苹果公司当作竞争对手?苹果手机当做竞品去对待呢?

如果回到近20年前呢?当苹果推出ipod时,诺基亚的风光背后,也不会想到了未来某一天,竟然是被能装1000首歌曲的移动播放器背后的公司,所引领的智能手机浪潮打败吧。

前文提到的facebook为什么要收购一个业务不重叠的互联网新兴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户交叉,当时很多用户都是青少年群体,风靡一时的阅后即焚功能把这批用户招至麾下,换言之就是抢夺用户,威胁到facebook的统治地位。

用户是facebook的生命线,后来facebook花费了12天研发了一款同类功能facebookpoke,但并未取得成功,这是后话了。

这里故事里的snapchat和facebook虽然并未直接在社交领域里真刀真枪干,但由于用户画像深度重合,实际上就是用户的交叉。未来某一刻可能产生深度用户交叉、抢夺的情况,那么,这类产品就可以列为竞品。

交叉法的竞品选择方法,除了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对手和威胁,也可以引领我们去思考创新的产品。

蚂蚁森林结合了游戏化而不是参考同行的玩法,采用签到打卡或其他的方式,让我们更深度参与到公益里。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游戏+产品+业务的组合,这自然是一种创新。还有更多的可能产生交叉的领域,从中选择竞品、分析竞品,不仅能获得新思路,更能启发产品经理们去打造产品的独特、不可替代价值。

关于如何选对竞品,笔者相信,这里面虽然看起来无关紧要,但事关需求、商业判断、价值等方面,还是要拿出来说一说。

选择对的竞品,你懂了吗?

 

本文由 @阿艺师傅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受教了

    来自广东 回复
  2. 感谢分享!没有找到自己产品的核心价值是我们盲目选择竞品的重要原因。从需求上很多人都是在跟随

    来自北京 回复
  3. 对于新手来说 开辟了新的竞品选择思路

    来自韩国 回复
  4. 说得很详细,受教了

    来自广东 回复
专题
21222人已学习15篇文章
AARRR模型是一个经典的增长漏斗模型。本专题的文章针对AARRR模型进行拆解解读。
专题
17463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图标是用户页面不可缺少的元素,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图标设计指南。
专题
15977人已学习16篇文章
UML(统一建模语言)是由一系列标准化图形符号组成的建模语言,用于描述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中的各种模型。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各类UML图的相关语法和整体解读。
专题
16480人已学习7篇文章
AI在现实中的应用有很多,AI应用实例有哪些?AI的实现原理是什么你知道吗?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AI应用实例分析
专题
13899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以To G领域为例,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分享TO G产品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