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文产品课的学习心得 | 聊聊职业PM和创业PM

3 评论 7027 浏览 16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读:产品经理可以根据行业分为B端、C端和G端,也可以根据产品功能细分,但是职业产品经理和创业产品经理又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呢?本文作者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学习王慧文的清华产品课时,看到老王提到了两个概念:职业产品经理和创业产品经理。当然关于两种产品经理的具体区别,老王没有明说,但我却觉得深入思考这两种概念的区别很重要。

因为思考这个问题,能帮助我们想清楚很多问题。

比如到底应该是去大厂还是创业公司,比如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你的老板。

甚至在更高的层面上,你需要去思考,如何看待机制和数据的作用,如何看待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可以从思考这个命题开始。

01

先说一个我们可能遇到过的疑惑吧。

在我的第一份产品工作里,我所在的组就叫做Growth Hacking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增长黑客。我记得第一次看到组里的周报里,就看到老板做了一份详细的分析,去看某个版块的DAU和用户关键行为之间的关系。

我至今记得那份PPT非常有逻辑,详细分析了当什么样的用户,做了什么行为之后,他们的留存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

半年之后,各项实验都推进下去了,短期留存等核心指标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这时候我们再去看大盘关键指标,发现——

纹丝不动。

原来局部的持续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整体的增长,因为还有很多不可控或者无法被线上化的因素。

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个组的工作是失败的,因为对于这个局部来说,至少方法是正确的,执行是有效的,在单个产品经理的角度,他们的工作成果应该被认可。

但站在公司的角度,个体的努力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

02

老王说,美团有约2000个产品经理,外卖业务就有300多个产品经理,不同的产品经理差别很大,负责整个业务线的头头是“创业产品经理”,下面具体做细分功能的是“职业产品经理”,而大部分产品的职业生涯都是从职业产品经理开始。

既然我们大多数人很难成为那个头头,很难摆脱具体的执行,去思考战略层面的东西,那为什么还是要去思考职业产品经理和创业产品经理的区别呢?

首先要说,无论哪种类型的产品经理,有一些优秀的品质是共通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想要成为哪一种类型的产品经理,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你所要去培养的。

比如,基于数据做出推论的能力。

比如,根据实际的资源、收益、成本等约束条件,做出优先级判断的能力。

比如,扎实的基本功,文档、原型、沟通、思考等。

再比如,对所从事工作的热情。

但是在这些优秀的品质之外,为什么我们要关注两种不同类型产品经理的差异点呢?

既然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都以职业产品经理开始,既然很多产品经理都以进入大厂为自己的目标,在一个体系里做一个称职的产品经理,那为什么他们要了解创业产品经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呢。

我觉得答案在于,让我们跳出岗位视角的局限,以更完整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商业世界。

03

在我看来,职业产品经理更关注: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短期内已经出现的问题,并拿到自己所负责范围内的结果。

比如对于C端产品来说,平台产品,需要去考虑功能本身的使用体验;业务产品,需要跟业务一起拿到营收结果;增长产品,需要去拆解增长路径,并逐个击破。

对于这些职业产品经理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可能是两点:拿来主义和数据说话。

职业产品经理很少有机会去解决一个行业里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他们一定可以从这个领域本身去拿到一些成熟的解决方案,然后用在自己的问题上。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年校招的时候,大厂总是想笼络更多的优质生源,因为学历和学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答案就在行业里了,足够聪明,足够有方法,就可以找到它。

用数据说话,代表了大多数职业产品经理都追求的一个东西,叫做确定性。比如很多公司在用的AB测试,就是用一种工具来消除人的判断中的片面性,用数据来说明事实。

只要不断设计实验,不断让我关注的指标呈现显著正向,那么我的工作就是逻辑自洽的。

系统需要这样的人,且分工越细,就越需要这样的人,去保证系统的确定性。

04

而创业产品经理,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几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但通过学习老王的产品课,我大概能理解这部分人的几个特质:能够掌握的信息更广泛、纬度更高;对简单问题有超乎常人的思考;会思考并探索与方向相关的问题。

创业产品经理,不会把自己局限在角色里。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是产品经理,就放弃跟销售的沟通机会,也不会因为自己有一手的数据,就放弃思考人在模式中所起到的作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

无论是参与论坛,还是找不同领域的人去交流,还是主动找比自己牛逼的人去请教,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没有足够的信息,也许就看不透数据背后的本质。

其次,他们对于简单的问题,可能都有超乎常人的思考。

老王在他的产品课中,提到的第一个结论是:生活中90%的需求是无法被满足的,这个想法一度让他很郁闷。

初看不理解,细想很惊艳。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需求,喝不醉是很多人的需求,走路能飞是很多人的需求,能满足么,不能啊。

所以当一个需求无法被满足的时候,并不总是人的问题,基础设施达不到,认知条件达不到,那需求就是没有办法被满足的。

再者,创业产品经理一定会考虑方向性问题。正确的方向,加上执行带来的结果,才是商业世界里真正有价值的增长,恰如一个坐标系中,纯粹的执行是绝对值,方向对了,才是一个完整的向量。

做出正确方向的判断,是一种很高级的能力,我也没有办法给到一个体系化的方法论。但我能从《零售的哲学》这本书中大致总结出一些值得关注的东西。

铃木上世纪70年代,铃木敏文去美国考察零售市场的时候,发现与日本遍地的大超市不同,美国有很多小的便利店。他判断这种零售模式将会非常适合日本,因为那时候的日本已经逐渐显现老龄化趋势,那些独居的老人并不需要每次都做大量采购,他们需要的是更近的门店,更便利的服务。基于此,铃木敏文做出了将便利店引入日本的判断,后来逐步壮大为著名的品牌:seven eleven

这种对方向的判断,就是基于宏观信息的获取,以及对“零售到底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样简单问题的思考,所做出来的。

05

毫无疑问,创业产品经理是稀少的。

即使一个普通人想要成为一名创业产品经理,也会有无数的外部因素将他们的这一想法扼杀在摇篮中。

比如,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出色的职业产品经理,那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不自觉让自己首先成为一个职业产品经理,然后争取到有利的成长条件。

比如,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并不能够让关键的信息像新闻联播一样被广播出来,那你同样很难基于信息去做一些思考。

比如,公司的整体目标就是业绩增长,那短期内可以带来爆发式业绩增长的需求,总是占据着更高的优先级。结构性调整,方向性问题,对你来说,可能短期内都是在做无用功。

既然这样,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状态呢,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创业产品经理,那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老王给出的答案是:具备职业产品经理的技能+创业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

再次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如果局部的指标增长并没有带来大盘的增长,那创业产品经理应该做什么呢?

去思考方向性的问题,去思考简单的问题,去在你目前的圈子之外,获得新信息。

当你思考得更多,了解得更多时 ,你也会更加客观的看待工作中的成功和失败,做更准确的归因。而不是用职场里培养出的逻辑和诡辩技能,去邀功,去甩锅。

06

最后,从这个问题出发,聊聊那个被很多人回答过的经典问题:年轻人,应该去大厂还是去创业公司。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大厂和创业公司是什么样的,而在于你对于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你可能想要做一个职业产品经理那样的角色,也可能希望培养创业产品经理那样的思维方式,以后可以自己创业,无论如何首先明确你对于自己的期待。

其次,你必须要知道,无论大厂还是创业公司,绝大部分人都是职业产品经理式的人物,分工,拿来主义,数据说话。

一个高效率的组织必须有职业产品经理去把事情做好。

但如果,你想要培养一点创业产品经理的思维,你可以怎么去选呢?

看你的老板,看那个对你直接影响最大的人。

判断那个人的身上,有没有一点创业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对简单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方向性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与君共勉。

#专栏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众号:大力哥求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正年轻的产品经理,关注新零售、用户体系,擅长问题抽象及拆解。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作者你好啊,看了你的笔记之后想再认真学习下老王的产品课,可以发我吗

    来自浙江 回复
    1. 可以加我的微信拿哦13262273630

      来自上海 回复
  2. 对这个还挺感兴趣,想换职业换成这个,但不知道自己具体适合哪一个,可以推荐一下吗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