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版本设计方案——案例分享(四)

0 评论 2461 浏览 9 收藏 15 分钟

怎样做好流程优化?这篇文章里,作者与我们分享了一个与“样品版本”相关的流程分析,并对这一案例做了详细拆解,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做的,或许会对同为产品运营的你有所帮助或启发。

结合自己之前总结的B端产品运营方法和最近学习的《决胜B端》的知识框架,分享下近期的流程优化案例。

自整理的B端产品运营流程

一、需求分析过程

本次主要分享与“样品版本”相关的一个流程分析。

1. 接收需求

近半年内接收到的与“样品版本”这个版块强相关的需求有3个,分别是“1成品样变更线上化“、“2品质卡审核线上化”、“3样品优化即时入库”,我先让业务提供了自己预期的流程图、以及背景目的。

对于1&2,业务的需求非常简单就是样品审核的动作线上化,减少线下沟通,方便分析。

而“样品优化即时入库”的业务无法直接提供流程和背景,于是我们和业务一起梳理。无法提供流程的原因,是因为业务直接收到仓库的要求,业务并不进一步知道背景(没错,有时候业务只管执行,没有人或者没有空进一步battle不合理性)。

经沟通后,了解仓库要求目前不可以同时留多个样品在库,否则仓库质检时不知道借哪个样品来检查,所以就导致了业务在样品审核后不可以将正确样品入仓,当订单到仓后又借不到最新样品导致可能退货的矛盾问题。本质原因是由于系统上缺乏确定性的订单和样品的对应关系记录。

企业内产品分析流程——流程优化案例

2. 需求理解和引导

1)干系人重识别

重新识别干系人是因为提需求给你的人,未必能覆盖核心角色和所有相关部门。通过重新梳理,我们发现实际干系人大大超过我们以为的范围。

企业内产品分析流程——流程优化案例

2)业务实践调研

通过重新识别的干系人,我们到业务现场重新调研实际操作流程,并对于重新调研的结果,重新组织新的干系人共识会。上面提及的干系人过泛的问题,经过和业务部门沟通,重新指定新的统筹人来对接,譬如业务部门2有3个子部门原本共6个人需要调研,缩减到由1个主要人员先进行统一对接,再对内进行传达。

3)业务目的确认

在干系人共识会上,我们重新与业务确认了需求要解决的目的。

企业内产品分析流程——流程优化案例

4)流程重新梳理

同时,在干系人共识会上,也重新跟业务共识所有识别到的需求范围,及其系统流程。我们识别到几个重要点与业务重新确认。

  1. 需求会分阶段实现,因为功能之间有因果关系。
  2. 存在业务未提供的需求内容,需要拓展需求范围,开发时间会增加。
  3. 最终功能实现未必按照业务最初设想(比如成品样业务是提供两套流程,但我们基于开发相似性可能会合并)。
  4. 有些内容更适合线下操作,线上不加入该流程(例如占比过少的实验室检测流程)。

3. 方案设计

3.1 核心方案

3.1.1 核心流程

实际操作中,是针对2.4进行删繁就简&状态机梳理。本次案例说明为方便陈述已经删繁就简,基本内容同2.4,不再赘述。

3.1.2 功能模块思考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三个模块合并方案问题,因为如果所有流程都按照最小颗粒度去做流程,会存在很多模块耦合,需要考虑按照什么维度去合并。可以梳理的方向有3个,分别为“成品样泛变更、首次审核、品质卡审核”。

企业内产品分析流程——流程优化案例

于是我们从“未来延展性”出发,再细分三个角度思考哪些模块最终应该合并。

1)当前流程是否相同:经过分析发现,Q1不同、Q2&Q3则当前流程相同。

2)功能定位、主导方分析

Q1成品样泛变更:目的是审核非正常变更样品,业务上会尽量避免(因为丢失、或者不得不替换),主导方是“审核部”;成品样优化的定位,是对好卖但品质问题商品进行迭代,业务上“尽量多,且由最源头厂商发起”,主导方是对销量负责的“业务部2”。

Q2首次审核:定位都是新样品审核,只是审核类型不同,但主导方都是“审核部”。

Q3品质卡审核:首次审核和变更审核定位不同,一个是新样品,一个要替换的样品,主导方都是“审核部”。虽然在业务沟通中审核部一直希望Q3两个版块进行融合,但是基于Q2的结论,还是让步于将Q2的两个样品审核优先融合,否则未来改造问题比较多。经沟通后也同意,因为理论上品质卡变更要减少,并非常规流程。

3)未来功能拓展方向

Q1:基于功能定位考虑,可预想Q1两个模块未来的数据来源、展现形式会呈现比较大的差别。成品样变更会更倾向于“发起限制、流程合规”,而成品样优化会更倾向“鼓励发起、发起后效果比照”。

Q2:不会有太大变化,都只是正常商品发起流程,能走完即可。

Q3:品质卡变更会与“成品样变更”流程更融合,因为都是合规操作。而品质卡新卡审核也会跟成品样首次审核更容易,确保能走完即可。两者走向明显不同。

最终结论:基于以上三点综合分析,决定只将Q2两个功能融合,其它两个则进行区分。

3.1.3 演进蓝图

企业内产品分析流程——流程优化案例

在本流程中,主要跟业务共识如何分阶段实现功能、每个阶段大概多久、功能模块业务是否认可。

3.2 方案细节

在《决胜B端》一书中,方案细节涉及到以下几个内容“业务数据建模/流程和角色/界面设计/报表设计/数据埋点/权限设计/文档编写与管理/UML和常用图表”。本案例中由于F1&F2的上述细节都比较简单,不展开说明,只针对F3中争议比较大的“ER图”方案进行分享。

经过梳理,发现“F3:各种商品资料对应落到样品版本+更过程商品资料记录”,需要处理的数据关系有如下。

企业内产品分析流程——流程优化案例

进一步梳理数据关系:

其中难点在于处理“SKU、Yn&yn、Zn”的关系,经过分析进一步发现其中不明确的主要是“当SKU同时要参考Y和y(成品样+品质卡)时,商品资料如何处理”,我们提出多个方案和产品业务讨论,看哪个方案既能解决业务问题,又尽量简化产品模型。

在实践中很难有完美又简单的方案,也没有统一标准答案,有的只有不断的沟通和协调,不能试图找一个永远不变的方案,有可能方案做了半年一年要重构,要做好这样的准备,因为业务一直在变。

最终我们的方案打破了以上的预设框架,把品质样版本废除,直接划入生产资料中。

企业内产品分析流程——流程优化案例

4排期、5上线、6复盘

这个环节要提供的分享方法不多,只分享一下实际操作中上线前的运营计划、验收用例、业务问题反馈跟进表格,属于常规运营。

[上线前待办计划]

企业内产品分析流程——流程优化案例

[验收用例梳理&实际验收处理方式]

[上线后业务问题登记&处理反馈]

二、岗位价值思考

由于公司架构原因,我司有单独的产品经理、产品运营(我这个岗位)、业务运营。在这个流程里,我也不断思考,我和其它岗位的区别是什么,独特的价值是什么?

我总结了一下三个点,不是行业通用区别,只基于我司岗位要求和职责做分析,仅供参考~

1. 识别

业务运营负责梳理自己理想的业务流程,而我们则要根据业务的理想,识别清楚业务真实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业务提供的流程是否真的能快速解决业务问题?会否只考虑自己部门的操作而影响了其它配合部门的便捷性,是否会降低整体操作流程的顺畅度(例如需求2会加入目前影响不大的必要流程)。

甚至有的时候,业务都不一定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根本问题(例如需求3),不能提出解决方案,只是提供了某个问题点。

2. 设计

识别出问题后,我们要帮助业务规划和设计切实落地的方案流程,达到业务需要的结果。在这个流程中,我们识别出版本关系这个需求,这个是业务不会提供的,因为他们能看到表面问题,不一定能知道内在设置有什么关键卡点。我们对于流程的设置区别于产品经理在于,产品要集中全力设计功能模块和如何快速实现,而我们产品运营角色则要统筹业务方的诉求和矛盾。

3. 敏捷

有了方案,我们还要帮业务规划节奏、要快速解决主要矛盾、要跟产品开发要资源,要一起快速解决业务问题。在本次案例中,业务最迫切 需求是线上化,于是我们也先帮业务解决线上化的流程,同时梳理复杂的版本资料逻辑,这样多个方案可以并行,尽量提高上线效率。而产品经理则根据我们提供的流程,寻找技术上快速实现的方法,我们的敏捷在于业务模块节奏,产品经理敏捷在于技术实现

4. 总结

以上三个价值点,决定了目前我所身处的产品运营岗位,比起业务运营要更理解业务运营要更能从宏观视角识别问题、要更从系统落地的角度提供解决建议。比起产品经理,则要具备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统筹引导业务流程统一,让业务进展更合理,减少一些非必要和后续要重复开发的、复杂的功能。

本文由 @我叫更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