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点击率?总结封面、点击的底层逻辑

0 评论 1817 浏览 6 收藏 18 分钟

在运营新媒体账号时,你是不是也头疼过封面设置的问题?或许我们需要深入封面的本质及影响点击的深层原因。这篇文章里,作者就做了分享,一起来看一下。

如果你是个人博主,你是否遇到过内容做好了,但为如何做好封面头疼不已。如果你是公司团队运营账号,是否也遇到过,内容做好了,但是最后的封面总是一改再改,甚至内部开始发生争吵,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都可以归结于限在了封面本身的框架里,只在考虑如何做封面,而没有深入封面的底层,去探寻它真正的本质。这篇本章就带你去破除这个限制。让你站在宏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封面这件事。

此前我说过,封面这件事,市面上还没有一个人把它讲清楚,这话不假。先说市面上最流行的三个观点:

  1. 封面是为了内容服务,所以封面的本质是浓缩的内容信息;
  2. 封面是为了争夺用户的瞬时注意力,所以封面的本质是注意力的抢夺;
  3. 封面是为了留住用户的时间,所以封面是用户时间的抢夺。

如果你观察非常敏锐,你一定可以发现,这三个观点其实是在不同年份出现的。

先说第一个观点,在电视,网络还没有出现,甚至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常常只有身边的柴米油盐,没有诗与远方。所以有些国家就出现了吟游诗人,在田野乡间给人们讲故事。

其实这个身份类似于,我国的说书人,一把折扇,一张嘴,就能吸引全村人前来听书。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就成了人们平淡生活里的调味料。

后来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报刊,杂志,于是就有了最初的封面。这一时期,报纸报刊虽然是新鲜玩意,但它冥冥之中在取代说书人的地位。

我不需要去端板凳等着说书人说书,只需要买一本揣兜里,随时随地都能看。了解信息的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被初次打破。所以人们都乐意掏钱买杂志、报刊。

当时的杂志、报刊也出现了需要设计封面的需求,大家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设计封面,于是干脆想着,既然是一本书、一个杂志的封面,那应该就是对内容都高度凝练与总结,于是第一个观点开始流行。

但随着报刊、杂志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资本入局,各省各地的杂志层出不穷,竞争日益激烈,这时报刊杂志才回过头发现,以前封面设计的思路不管用的,用户更喜欢去掏钱买那些封面看起来新鲜刺激的杂志。

于是大量杂志开始跟风,设计能瞬时抢夺用户注意力的封面。于是第二个观点开始流行,第一观点退出历史舞台。

但时代仍未止步,网络出现了,当报纸、杂志的内容能放到网络上,供人们阅览时,原来的封面失效了。

一开始是准备直接照搬线下杂志的封面,但发现格式尺寸不匹配,并且即使放上去了,效果也不算好,因此要根据平台的需求,网民的需求专门设计针对网络的封面。

但属于线下纸媒的时代已经落幕,此时人们大量的注意力早已转移到了网上,即使有极少数报刊转型网络,如南方周末,但日子过得并不算好。

围绕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的步伐,各大平台APP相继出现,如知乎,B站,小红书,抖音等等。一开始人们也按照瞬间抓住读者注意力的思路设计封面,直到平台开始考核数据指标。

平台的逻辑是这样的,用户花在平台上的时间越久,后台的数据表现就越好,商家就更愿意投广告,投资者也更愿意投钱。

所以把用户的时间留下来,是每一个平台的核心任务,也是公司内部的绩效和KPI指标。也因此,系统也会围绕这个kpi进行相应优化,能减少平台流量浪费的封面会得到大力推广。

(当然,这里说的封面,往往是指B站,小红书,知乎是前20多个字,抖音对分发来说没影响)

而所谓减少平台流量浪费,就是把用户的时间留下来。这时候,互联网就出现了各大劣质讲师,讲的自媒体如何运用,账号如何运营的博主,什么注意力经济,时间经济……能有这种观点的,基本上都在跟风,以为看了某本书讲得很有道理,就奉为圭臬,或者别人讲的很有道理就抄过来。类似的观点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泛滥成灾的。

可以纵览封面发展的历史,从一开始的封面是信息浓缩,后面竞争加剧,变成了注意力抢夺,到了现在的网络时代,平台能实时监控用户的使用时间,所以就转化为了留住用户时间。

其实封面背后的发展历史,其实是围绕着技术的发展,在技术的基础之上,搭建起来的理论。比如纸媒时代,公司是无法监测用户花了多少时间看你的杂志,你买来垫桌底,或者当柴火,公司是不知道的。公司只能看卖出去了多少本,其他的一概不知。所以就只能往注意力抢夺方向下功夫。

而到了网络时代,公司也就是平台,是能直接监测到用户花了多长时间看这篇内容的,甚至精确到分秒。也就有了点击率,这个新概念出现。100个人看到一篇内容,有一个人点进去了,点击率就是1%。但即使到这种程度,依然没有触及到封面的本质。

如果封面的理论一直围绕着技术发展,也就代表着,封面被技术死死限制住了。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过,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人把封面设计的底层逻辑讲清楚,这话不假。

因为大家都在往技术的方向考虑。比如如何提高点击率,如何获得平台系统的推荐,如何吸引用户的眼球……

这个思路本身没问题,毕竟内容是发在平台上,吃饭得看平台脸色,不能违背平台的技术。但技术的发展一定是越来越顺应人们的需求的。技术的变动一定是围绕着人们需求的变动。

比如曾几何时大火的区块链,现在……还有多少人谈论。区块链的本身是一项好技术,但并不符合人们的需求。

上面仅仅是对过往封面设计理念的回顾,接下来,才是重磅大戏,不涉及任何深奥的概念与内涵,而是带着你一步步解开封面与标题的真实面目。

一、什么决定点击率?

先问一个问题?

B站、小红书、淘宝、PDD上什么决定了点击率?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封面(为了方便叙述,我这里把文字标题也涵盖在封面这一概念里,见谅~哈哈)。因为封面触发了用户点击这个动作。

因此我们为了更好的业绩,更高的播放量,更多的推荐与传播,就要不断优化封面,不断提高用户点击的概率。那么问题来了,当用户看到封面之后,为什么会产生点击这个动作呢?

闲得蛋疼,手痒要去碰一下吗?当然不是,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点击这个行为指令是大脑发出的,因为点击这个动作是肌肉的神经反应,而大脑是神经反应的指令中枢。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封面的时候,在大脑里面,一定发生了什么,才引发了点击这个动作,对不对?

这里我们深入了一层,大脑决定点击率。

二、什么决定大脑的指令?

但这还没完,先问你一个问题:当你在随手刷视频,刷小红书B站的时候,点击一个封面,你是认真思考决策之后,才点击的吗?

你的答案大概率是:感觉想点就点了,没想那么多。

于是我们确定了第二个事实:潜意识决定了点击率。

大脑的意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意识代表你的想法,思考,决策。比如今天晚餐吃什么?该送女朋友什么礼物好呢?我是要考清华,还是北大呢?这些都是意识行为。

而潜意识,也就是无意识,它代表你的下意识动作行为。比如路过一个美女,你可能不自觉地就会想多看两眼。但一旦发现对方吐痰,立刻就回头了。这些无中生有,凭空出现的想法就是你的无意识在作祟。

当你不知道你为什么会点击的时候,感觉想点就点了,没想那么多,但你就是点了。说明是无意识在控制你的大脑进行点击的行为。于是就确定了这个事实:潜意识决定了点击率。

三、为什么选A,不选B?

你以为到这里就完了吗?其实还远远不够,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一篇页面上,能同时给你展示4个封面,我们把你点击的封面叫做A封面,那么,你为什么会点击A封面,而不是B、C、D封面呢?

到这里,我们暂时不知道是为什么,因为这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即使回答,也只会是:

感觉更好看,能打动我,令我好奇等等,比较模糊的回答。但我们知道,一定是在这潜意识里,A封面的一个维度或者是多个维度的排名,比其他方面的排名高,所以你才会点击A封面。

那么新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个潜意识的一个维度或者多个维度究竟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带你看一项实验。

曾经有位科学家,他把一只三天没吃饭的老鼠放在笼子里,将老鼠大脑的某个区域连接电流。而这个触发电流的按钮在右边,食物在左边。

但有意思的是,老鼠进入笼子后,一直在按右边的按钮,即使饿了三天,他连左边的食物看都没看一眼。最后实在饿得连支撑自己身体的力气也没有,他依然按着按钮,直到死亡。这个区域就是分泌多巴胺的位置。

这是老鼠,如果换到人身上呢?吸毒者都知道毒品的危害,他们知道身体每况愈下,头脑昏昏沉沉,但即使这样,宁愿吸毒死去,也戒不掉。因为毒品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换句话说,生理机制上:多巴胺比生死还重要。

当多巴胺分泌过多时,人会感觉做事特别有动力有激情,分泌过低时,就会感觉生活毫无意义,没有动力。当你下意识点击A封面而不是其他的封面的时候,一定是A封面带给你更多的多巴胺。

多巴胺其实是按每秒激发次数来算的,当你平静的时候,它是每秒激发3~5次,当你抑郁emo的时候,它会下降到0。而当你开心,高兴的时候,他每秒会激发20~30次。

如果是吃巧克力,这个数字会提高到55,如果是抽烟,这个数字会提高到150.所以,戒烟比戒巧克力难多了的原因就在这里。

而你点击A封面的原因也在这里,因为A封面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刺激你分泌过多的多巴胺,所以才有了你无意识的点击。

而不同场景下,你大脑的多巴胺分泌水平是不同的,换一个场景,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周围都是水泥道路花草树木,当然,还有一望无际的堵车,这时候,你大脑的多巴胺分泌水平是极低的,因此会感到厌烦无聊。

但此时,路边常常出现一个旅游广告牌。每周几公里就出现一次,即使他是你眼中无数景物中的其中很微小的一个,但你依然会不自觉地看过去。因为他能使你分至少它比那些看了七八百遍的堵车和水泥路,有趣那么一点。

同样还有一个场景,那就是电梯,假如你没带手机进电梯,你往往就会关注电梯广告。在周围都是银灰色铁皮的封闭空间内,电梯广告是唯一一个能激发你分泌更多巴胺的东西,即使你厌恶,但不可否认,你往往会不自觉地看过去。因为这是在无聊的电梯里,唯一的消遣。

但B站,小红书就不同了,电梯和高速公路同一时间,你只有一个选择,只有一个广告牌,但B站,小红书每一次都推送上,至少有4个,是4个封面同时出现,开始有选择了,有选择就有了竞争。也因此电梯广告和高速公路广告做得再烂都有人看,因为没有选择。

在B站,小红书上,点击观看的选择权移交到了用户手上,谁能激发出更多的多巴胺,谁才会取胜。因此整体的多巴胺水平都提高了。只有做出更好的封面,更能激发用户分泌更多多巴胺的封面,才能吸引点击。

之前我也说过,技术限制了理念的发展,因为到目前为止,平台不可能给每个用户大脑里插入一个多巴胺监控装置,看看哪个封面能分泌更多多巴胺。如果真的实现,那平台将不是监控封面的点击率,而是多巴胺的激发速率。

谁多巴胺激发速率越高,谁就会被大力推广。因为目前只能监测用户的使用时长,和点击行为,所以只能以点击率来进行计算。

但这零售行业已经有接近的技术了,一些超市的摄像头上搭载了情绪监测系统,它能通过观察分析购买者的行动路线,面部表情,行为动作,识别出这个购买者的情绪,最后分析出购买者在什么样的情绪条件下才会把零食放在购物袋里。

然后围绕着这个去设计商店的布局与装潢去激发这种情绪。当然,这是网络平台目前无法实现的,或许未来也不会实现。

最后我们确定了一个事实:封面点击的本质是多巴胺的分泌。封面点击的概率近似于多巴胺的分泌速率。

但这仅仅是新媒体运营的一个小环节的底层逻辑,就可以达到如何深入的地步。还有其他的环节,我会逐一为你揭晓~

本文由 @江月营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