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角度,浅谈市面上的国内“智能座舱”

Young077
2 评论 1131 浏览 4 收藏 11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要负责对竞品进行分析和评估,了解竞品的走向、功能、卖点、优劣势等,制定产品的策略和方向

从语音交互到驾驶员状态监控,再到车路协同与安全预警,智能座舱不仅提升了操作便捷性,更为行车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国内外众多车企纷纷投入这一创新领域,力图通过科技革新提升用户体验。本文将深入探讨智能座舱的行业背景、用户画像及其实际体验,带您领略未来驾驶的新境界。

一、行业背景

从行业背景来看,随着中国汽车行业不断革新,座舱的车机互联、语音交互、驾驶员状态监控、生物识别、车路协同、安全预警、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上得到优质提升。

国内众多车厂也在积极地进行智能座舱的改革,不断推动“冰箱、彩电、大沙发”式的座舱革命。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成为标配,”上车”现象愈发普遍。

除了硬件上“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提升,在车机方面,,为了适配智能化的需求,也表现出操作系统自研化、车机手机互联化、多终端生态化、车机高性能化的变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进军车机生态或者深耕原有的车机生态,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有“蔚来推出NIO Phone、NIO Phone2”、“华为深耕鸿蒙车机生态,与多家车企合作,使用鸿蒙生态”、“小米su 7澎湃智能座舱力图融合「人车家全生态」,打造用车进阶体验”等等,而他们打造生态的目的也很简单

正如蔚来李斌表示,不是因为蔚来造车不赚钱要用手机盈利,而是蔚来用户需要一款与蔚来汽车无缝连接的手机,也许有了NIO Phone,车钥匙真的不需要再用了。从这点,我们便能感受到这种趋势之强。

图1:华为的“鸿蒙车机系统”

综上,智能座舱行业的发展不光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便捷、智能的驾驶体验的需求,同时也是汽车工业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行业内卷下的必然结果。

二、用户画像

让我们审视当前“智能座舱”的车主用户画像。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去年12月发布的《小鹏G6用户报告(用户画像、购车、满意度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典型的用户特征。

小鹏G6及其智能座舱的典型用户倾向于具有高学历背景,其中87%的用户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7%的用户持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这些用户主要集中在信息、计算机和软件行业,占比达到27%。在选择车型时,他们特别关注智能座舱功能、舒适性、内饰设计以及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和购车价格。特别是智能座舱的功能性和车机软件的性能及其生态系统对用户的购买决策产生了显著影响。

对于未来的用车预期,家庭短途旅行和个人通勤是主要场景,这表明用户更倾向于在中短途甚至静态场景下使用车辆。

在这些场景中,用户往往能更充分地体验智能座舱提供的多样功能,因为许多智能座舱功能在高速行驶时可能被限制使用。

图2:小鹏g6的典型用户画像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接受配备智能座舱的新能源汽车呢?从上述用户画像来看,那些对智能座舱功能特别感兴趣的用户群体,在选择汽车时,不仅看重车辆的基本性能,还非常注重智能化体验和车内科技感。他们倾向于在日常通勤和家庭短途旅行中使用智能座舱。

通过这部分人群的积极体验,可以增加他们到访商店的机率,从而影响他们的家庭成员也来体验智能座舱,这进一步扩大了接受智能座舱的人群。这种策略正好与许多国产新兴汽车制造商在商场设立体验店的做法相符合。

三、实际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笔主曾因为课堂实践要求,在重庆光环商场,对小米su 7和问界M9进行了智能座舱及车机的初体验,从产品角度来看,我们借用swot分析的产品方法来谈谈这两款产品及其代表的国产智能座舱:

图3:小米su 7的车机示意图

相较于传统汽车座舱,智能座舱从用户体验上进行了全面优化,这正是其优势(Strengths)所在。在两款车的比较体验中,这种优势在问界M9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它提供了更多的按键选择、更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及更多硬件配置,如副驾驶屏幕、投影仪和航空座椅等。此外,语音交互功能可以控制部分座舱行为,而多种语义的车内氛围打造也让人印象深刻。体验这些功能后,不禁让人感叹华为系产品似乎确实懂得如何融合豪华感和科技感。

再看小米的产品,虽然是小米的第一款车类产品,但它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满足了广大米粉的期望;

但是在车机上,两款车也都出现了部分痛点,这些可能也能代表整个智能座舱行业的普遍劣势(Weaknesses),在体验过程中,我们就遇到了部分问题,如语音识别的方式现在还不能识别口语化的指令(相比传统座舱语义固定的按键操作方式)的问题

同时,对于智能座舱本身来讲,还存在诸如“部分车机第三方软件还没有适配页面比例(导致在不同尺寸的屏幕上表现报价)”、“部分按键icon未体现其功能”的痛点,而这些,都需要更多生态相关公司和车企优化体验;

在智能座舱领域,机遇(Opportunities)众多。国家层面正积极推进智能座舱的分级与评价体系的建设,例如《汽车智能座舱分级与综合评价白皮书》。

同时,科研机构也在对新上市车型的智能化程度进行评估,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推出的“中国智能汽车指数”。此外,各大汽车制造商在智能座舱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不断推陈出新,将更多创新功能融入产品中。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国产智能座舱发展的有利契机。

尽管,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经实现了攻守转换,甚至出现了国外车企在车展上研究我们的造车技术的情况,但我们仍需紧握机遇,保持智能座舱行业的领先地位。最理想的情形是,通过制定业内认可的标准,并推出具有示范性的智能座舱车型,推动国产智能座舱走向世界舞台。

在智能座舱技术的发展前景中,尽管机遇众多,但也面临着不少威胁(Threats)。其中,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例如,特斯拉的视觉方案就曾被质疑是否存在泄密风险,因为其车辆所采集的大量数据可能会被用于不当目的。

此外,行车和用车数据的保密性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非法访问或滥用,是智能座舱发展中的一大挑战。

图4:智能的问界M9车机示意图

四、写在最后

座舱技术产业伴随汽车的发展,经历多次技术变革,从机械式座舱到电子式座舱再到智能座舱。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智能座舱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第三次技术变革。

众多主机厂和技术供应商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例如英伟达为小鹏、蔚来和吉利等汽车企业提供高性能的汽车芯片处理器,这些处理器为智能座舱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和处理能力。

同时,汽车企业也在积极引入新兴技术如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ChatGPT以及人工智能等,以提升交互体验、加速交互响应速度,并不断优化算法迭代能力。

展望未来,智能座舱技术的持续进步无疑将推动整个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也将为我们普通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便捷和愉悦的驾乘体验。五年或十年后,回望今天风靡一时的智能座舱明星作品,我们或许会认为它们平凡无奇。

因为不远的将来,智能座舱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成为汽车标准配置的一部分。

本文由 @Young077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写的很清楚!

    来自重庆 回复
    1. 说的很明白

      来自中国 回复
专题
33703人已学习15篇文章
一起来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用户增长的。
专题
17739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设计B端SaaS产品及B端SaaS产品方法论。
专题
43588人已学习17篇文章
谈到互联网产品,我们不得不谈的就是它的盈利方式,这也是产品人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
专题
13645人已学习12篇文章
需求管理,也是产品运营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需求管理。
专题
54062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标题党,又爱又恨。但是如果你是运营,连标题都起不好,那就呵呵哒了。
专题
13165人已学习11篇文章
需求评审会议对整个项目想影响至关重要,作为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完成需求评审呢?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高效完成需求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