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信开始开放普通人应用AI的场景,coze就危险了

0 评论 1783 浏览 2 收藏 12 分钟

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微信生态系统的每一次变革都可能引发行业的巨变。本文将探讨微信在AI应用领域的最新尝试,尤其是其对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和企业微信等核心场景的赋能,供大家参考。

前段时间通过coze做了一个公众号的智能体,并且发布在了自己的公众号上。

制作背景就是,我的其中一个公众号主要是以科普信息为主,会有比较多的读者后台私信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提及。为了更好的服务微信读者,提升自己的回复效率,通过智能体“理解自然语言”并能汇总输出的能力,制作了这个第三方的智能体。

但是三方智能体还是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我新增的内容依然需要在coze上同步一遍,才能使智能体获得最新的知识储备。虽然coze支持飞书自动同步,或者通过网页自动爬取,且不说网页自动爬取的能力犹如襁褓中的婴儿还不完善不能自动抓取公众号的历史内容,飞书自动同步其实还算是一个比较好的自动同步解决方案,但是如果跟自己之前的编辑工具没有保持一致性的话,依然需要在飞书复制一遍。

上面两个同步的工具到下游coze清洗数据以及自动分段的阶段,我发现分段的逻辑上会存在较大偏差:一个自然段落coze会理解成两个自然段落,并且与下一个段落的一段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合并成一个组,进而导致了智能体回复内容的偏离较正确答案较大。

周一收到了公众号的通知,邀请体验私信的自动回复功能。里面有一个功能很好的解决了我在coze上遇到的问题,即信息同步的问题:“AI将会学习历史发表文章,随后粉丝可立即体验到智能回复”。

为什么微信也要做智能体了?其实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在观察和分析微信做AI应用的优势:

AI竞争的早期是军备竞赛:谁掌握的卡多谁就有先发优势,后来是模型能力,于是我们不断看到各家大模型公司推出更高阶的模型能力,现在,AI竞争已经到了应用阶段,谁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谁就掌握了最多的数据,接下来,AI的竞争还会进入到商业化阶段,谁在拥有应用场景下获得更多的商业化用户,谁就能在这场AI竞争中最终胜出。

而微信,恰恰通过社交关系,覆盖了最广泛的应用场景。所以微信可以在模型能力阶段不突出(随着后发优势,短板也会被弥补),但是在应用场景、用户数量、商业化上一定占据着绝对的垄断优势。

微信所覆盖的场景,从分类上来说,可以分为企业应用场景和个人应用场景。这两个场景存在着一些交叉的场景。我从几个核心的场景来分析下,微信的智能体(甚至微信的AI应用(AI应用也是coze目前重点发力的下游应用场景之一))在这些场景可以有哪些应用。当然,叠加了微信庞大的用户以及强社交关系的buff,其指数级潜力不在多言。

一、公众号/视频号

充分释放生态潜力,让尽可能多的人来服务尽可能多的用户。

据不完全统计,微信公众号数量可能高达9000万,视频号暂未有相关数据统计。对于号主而言,其内容属于增量内容,内容具备可累计,相对固定性。对于这部分内容,在粉丝以及潜在粉丝的服务上,具有相对刚性的需求。

这类号主接入智能体之后,通过AI主动学习和理解,能够基于号本身的知识内容,持续的给粉丝输出对应的内容。基于交互目的决定交互内容,这个内容相较于推文内容会更加具有目的性,精简且准确。并且基于当前最新的互联网内容,能够有效对内容进行更新,让知识不至于过时。

除了一些专业的号主可能有一些专业的能力进行公众号的开发,并服务整个公众号生态的用户。对于一个普通的自媒体而言,比如我,即使有想法想通过内容服务用户,也没有技术能力。

能想到用coze的开放能力嫁接到公众号的毕竟还是少数,主要还是因为其接口以及能力限制导致原生体验并不佳。coze的能力确实很强,但是耐不住微信生态本身的护城河。

如果微信开放了智能体的能力,对于号主来说,那些本遥不可及的想法成为现实的能力,如智能助力,虚拟数字人等等,都能成为现实。而对于微信来说,这直接将生态的开发门槛大大降低,极大的繁荣了整个微信生态。

二、小程序

微信向左,coze向右。

据非官方统计,截止24年10月,小程序数量已经突破300万个,用户数也同步突破了9.49亿。而我们同步看coze的用户,据统计也逾千万规模。虽然没有核心的横向对比数据,但是从下游应用场景,应用门槛来看,两个巨头可能走向的是两个不同的场景。

微信走向封闭,coze走向开放。

两家公司的底层供给决定了两个AI在应用层,面对的用户有着不同的需求。从当下直观判断来看,抖音的生态依然像是一个巨大的娱乐公司,还远没有到像微信一般作为“生态”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程度。用户对抖音的价值判断依然停留在娱乐,而对于微信的价值判断已经包含了社交、工具、娱乐、电商等各个方面。

对于coze来说,如果母公司生态无法吸引足够多的不同类型的人群,其需要尽可能的做到开放,将自己的能力嫁接到不同的生态体系内,其原生体验就较微信自身的AI有很大差距,更不用说从进入门槛来说,如果一个平台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为什么还要跨平台?万一哪一天微信又封了coze的某个接口导致自己的业务宕机了呢?

对于微信来说,封闭的生态已经足够吸引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用户,让开发者(甚至是0基础的开发者)能在不同的领域获取到足够多的用户,以及将其转化为收入来源,反哺业务持续发展。微信的开放反而是没有特别大的理由。你能想象,未来某一天(这一天来的不会晚),零基础的开发者,通过自然语言与拖拽,就能生成一个微信小程序,并把自己的业务部署在微信生态,让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人使用,用最小的成本(认证费用)就能开展自己的业务。

我想,再也没有人会说,我有个绝妙的想法,就差个程序员了。

三、企业微信

做过社群运营的人应该非常清楚,企业微信原生运营功能非常鸡肋。企业微信的开放能力一直基于第三方平台。其原生应用的体验与钉钉和飞书总是差了一截。如何在万众AI中弯道超车:让更多的人通过AI能力,为企业微信提供服务,衔接企业服务与个人服务。

从大的场景上说,我们是在做社群运营,但是社群运营包含了几乎所有行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客户。其差异性非常明显,在工具的需求上有差异,但是差异又不大。无法通过统一的解决方案解决自己行业的特殊问题,第三方公司又不会针对这些低频需求定向开发。这就导致了,即使接入第三方,则意味着高昂的使用成本,还不一定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而当微信推出AI相关能力,社群运营就能基于自身能力,对于每一个行业、客户定制不同的AI能力插件,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比如微信机器人,客户管理标签等等。

这对于企业微信本身来说,极大的在客户运营、体验的末端,增加了极大数量的免费开发者,让自己在社交、企业社交领域的护城河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四、结尾

其实,展开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层面。面对微信开发就是面对最大的国内市场。而这样的指数级应用的增长,同样构建了微信生态的马太效应。

期待微信早日完善自己的AI应用层,让更多“再小的个体,也能拥有自己的“品牌””。同样的,我认为,在AI时代,真的可以通过AI创造一个新的用户心智与新的用户体验,实现以小博大,重新创造出一个伟大企业的可能性。

作者:硬核马克,公众号:硬核马克

本文由 @硬核马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