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多巴胺力量:如何让产品自带“快乐光环”

0 评论 461 浏览 0 收藏 9 分钟

去年的时候,多巴胺穿搭爆火了一阵。但对许多人来说,多巴胺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这篇文章,作者就对多巴胺进行了介绍,看看在产品和营销商,如何应用这种“快乐光环”。

记得有一次,我和某互联网教育公司的产品负责人聊天,他问我最近对产品有什么新的收获。当时,我兴致勃勃地分享了三点:

一是搞懂了LLM模型的技术原理和prompt技巧;

二是探索和实践AI技术与实际场景结合的产品开发;

三是开始尝试从生物学上的多巴胺因子来思考需求。

没想到,当我提到第三点时,对方是一脸迷茫,好像完全没听懂这和产品有什么关系。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多巴胺”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但其实它在产品设计里,有着超乎想象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多巴胺

说到多巴胺,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生物学课本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从百度百科来解释,看了一遍估计很多人也不理解。

其实,简单来说,多巴胺就是一种让我们“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它藏在大脑里,就像一个神奇的开关,一打开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比如,当你看到一块诱人的蛋糕时,大脑就会分泌大量多巴胺。你还没吃到,就已经开始幻想蛋糕入口的甜蜜,那种满足感瞬间涌上心头,这就是多巴胺在起作用。

它让我们对美好的事物充满期待,也让我们在体验中感受到快乐。

二、需求与多巴胺的关系

想做出一款让用户爱不释手的产品,关键得理解用户的需求,而理解需求,就得洞察人性。

有人曾说过:“要搞懂人性,就要研究心理;要研究心理,就要了解自我;要了解自我,就要探索大脑;要探索大脑,就要关注多巴胺。”

多巴胺,就是那个隐藏在人性深处的秘密,也是我们做好产品的关键线索。

我们常说产品要满足用户价值,其实用户价值归根结底是用户的主观感受。用户觉得产品能解决问题,才会觉得它有价值。但仅仅解决问题还不够,还得让用户感到快乐。而快乐,往往就和多巴胺有关。

比如物流快递,只是把商品送到你手上,你只会觉得这个物流快递还行,但不会对此感到印象深刻。如果在物流快递运输的过程中,实时看到运输位置,快递员统一的服装,送货前电话沟通等,让你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中,你的多巴胺被激活了,感受到这次物流配送带来的快乐,就会对这家物流快递刮目相看。

三、如何有效激发多巴胺

在探讨如何激发多巴胺以提升产品吸引力时,我们可以从人类的三个哲学问题入手:

  1. “我是谁?”
  2. “我从哪里来?”
  3. “我要到哪里去?”

这些问题不仅是哲学思考的核心,也与产品设计中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密切相关。

我是谁?

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往往希望找到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感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还能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带来愉悦感。

我从哪里来?

用户对熟悉的事物往往更容易产生好感,这种熟悉感可以激活多巴胺,让用户感到舒适和安全。在产品设计中,引入用户熟悉的元素,可以帮助用户快速适应新产品,减少学习成本,同时激发多巴胺。

我要到哪里去?

用户使用产品时,往往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希望产品能帮助他们实现某种目标或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对未来的憧憬可以激活多巴胺,因为它与人类追求“可能的自我”的本能密切相关。

既然多巴胺这么重要,那我们怎么在产品设计中激发它呢?

3.1 引入熟悉的感觉

把熟悉的元素,例如图标、交互等,融入新产品,就像给用户一个温暖的拥抱。这种熟悉的感觉能强化用户的自我认知,让产品和用户迅速建立连接。

比如,新应用里保留用户习惯的操作方式,像滑动解锁、双击点赞这些经典元素,用户一上手就觉得亲切,仿佛回到了熟悉、可掌控的感觉。

3.2 打上“我的”标记

研究表明,当我们把某个物品视为“我的”时,大脑会特别开心。

我们经常听到的“宜家效应”就是这个原理,当用户感觉这是“我的”商品时,往往会高估它的价值。

比如,电商平台给用户个性化推荐列表,用户就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社交软件允许用户自定义头像和背景,用户就能表达自己的个性,这种“我的”感觉,会让用户对产品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3.3 让用户对号入座

想让用户对号入座,就得让用户在产品和品牌信息里找到和自己相关的部分。

比如,通过精准的内容营销和个性化服务,让用户觉得“这不是在说我吗”。就像看到广告里那种精致的生活方式,用户就会想“我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这种共鸣会激发多巴胺,让用户对产品产生好感。

总之,理解多巴胺的原理,不仅能帮我们设计出更吸引人的产品,还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灵感,让你的产品更有温度、更贴心。

谢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期待我们在提升用户体验的道路上一起进步,创造出更多让用户心动的产品!

专栏作家

风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位在互联网+教育领域深耕近十年的专家,专注于K-12教育产品的研发。正致力于探索AI+教育的创新模式,并密切关注此领域的发展动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