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送礼物” 在春节居然失灵了
春节前微信小店更新了送礼物功能,大部分人都以为会微信电商会借机大火;结果年过完了,却没有什么浪花。这篇文章,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的。
微信在12月底悄悄上线了一个新功能——“送礼物”,这个功能瞬间成为了媒体和自媒体圈的焦点,但从年后的数据来看,并没有那么吸引人,在我的圈子里只有两个人发了礼物,而我尝试在微信群发了之后,100个人抢,礼物最后没有被领取,体验很差。
在年前,各大自媒体达人纷纷为此鼓掌叫好,甚至有媒体称其为年底的“神来之笔”。
然而,作为一个热衷于体验和观察新事物的人,我忍不住要站出来泼一盆冷水:这个所谓的“送礼物”功能,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01 “送礼物”背后的隐忧
有部分朋友提出了与这一新功能相关的几个尴尬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来看几条读者留言:
很多人表示,微信送礼物最大的尴尬在于,如果你送出的礼物被对方拒收,岂不是非常丢面子?
尤其是那些心思单纯、喜欢通过送礼来表达情感的人,在被拒收的瞬间,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一番好意变得不值一提。
毕竟,送礼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社交的润滑剂,一旦拒收,整个过程就失去了意义。
这背后反映的是线上礼物所带来的社交风险。
一方面,线上送礼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对方是否接受全凭点击一个按钮;另一方面,这种拒收行为还可能无意中伤害了送礼者的情感,让他们对社交关系产生怀疑。长此以往,这种尴尬或许会让部分人对线上送礼失去信任,甚至避而远之。
部分网友指出,微信“送礼物”功能的推出,实际上是对一部分人群,尤其是“舔狗”式消费的进一步刺激。有些人可能会为了讨好对方,愿意在微信上为对方送礼物,完全忽视了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这种消费压力。更有甚者,这种行为可能会形成一种“消费攀比文化”。
你送一束虚拟的鲜花,我就要送更贵的礼物,甚至形成类似朋友圈炫耀的场景,给社交关系带来更大的负担。
这不仅会让人感到不自在,还可能加剧某些群体的社交焦虑,甚至导致经济上的负担。
还有一部分人提到,虽然微信在送礼物的过程中加入了更多的“仪式感”,但本质上它依然缺乏了传统送礼所带来的那份“惊喜”和“神秘”。
在传统的送礼场景中,礼物的包装、递送方式以及当时的情感交流都为送礼本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而线上送礼则大多只剩下一个冷冰冰的“通知”。
这种缺乏真实感的送礼方式,进一步削弱了社交关系中的温度。线上送礼物成了一种快捷但缺乏深度的行为,很难真正触动对方的内心,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有些敷衍。
02 过节送礼物送的是体感
如果让我说的话,送礼物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交流与当下的体感。
在传统的送礼场景中,无论是春节家人之间的红包,还是生日时朋友亲手挑选的一份礼物,这些行为的核心都在于传递一种情感的共振。
这是一种亲人和亲人、朋友和朋友、恋人与恋人之间的深度连接,是当下的真实感受。然而,线上送礼物很难实现这种体感。你无法通过一个虚拟的礼物,感受到对方眼中的惊喜和笑容,也无法听到一句“谢谢,你真贴心”的温暖回应。
最终,线上送礼物可能会逐渐异化成一种流程化的社交仪式,而丧失了送礼本身的本质意义。
最后的话
微信的“送礼物”功能虽然迎合了现代社交的趋势,但其背后潜藏的消费主义和商业动机却值得我们深思。
线上送礼物看似方便,但它所带来的社交风险、消费压力,以及情感缺失都是需要警惕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用这个功能,而是如何在社交关系中找到真正的温度与价值。
在送礼的背后,让我们更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而不是被商业设计牵着鼻子走。在这个充满消费主义陷阱的时代,保持理性、注重真实情感,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加油!
作者:柳星聊产品,公众号:柳星聊产品
本文由 @柳星聊产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