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既圈人又圈钱
在互联网消费时代,会员模式已成为各大平台和企业维系用户、增加营收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深入探讨会员模式的商业逻辑和用户体验,分析会员体系如何通过定价策略、权益设计、增值服务等方式,吸引用户消费为企业创造稳定收入。
花的越多,省的越多,赚的越多?
01
2019年购买了一款会员,是某个电商和视频的联名款,之后又续费至2024年。
现在想想,24年续费的时候,还是有点膨胀了。
随着工作经验的老化,导致收入变得不稳定,进而影响消费能力,当初说什么也不能把24年较大的一笔开支,花在会员续费上。
为何续费好几年?自然是掐指一算可以回本。
2025年虽然这款会员降价了,但还是打算放弃续费,目前的消费需求和能力,多少有点跟不上会员的价格,等到消费省下的钱能覆盖会员支出的时候,还是要继续开通会员。
会员消费逻辑:该省的省,该花的花,该赚的赚。
以前群里讨论过哪个平台的会员值得买,当下讨论更多的是怎么买更划算,从互联网上讨论的声音来说,最热门的就是各大电商平台的联名款,即购买电商平台的会员送视听产品的会员。
两款会员的组合价,明显低于单独购买的价格,显然让更多的用户感觉值得。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用户通过观看广告,可以短暂的获得会员权益的体验时间,这在音乐应用上尤其常见。
既然会员卖不动,那就卖会员的体验款。
02
当一款产品的业务模式逐渐稳定,或者进入瓶颈期的时候,都会处心积虑的玩存量竞争,比如互联网行业的会员以及私域社群等。
会员的规模,意味着稳定的用户群体和营收。
比如电商平台的会员群体,这类用户群体的特征,必然不是收入最低或最高的那一层,更多是具备稳定的收入和消费需求,并且还会精打细算,既享受优惠的价格还追求服务体验。
会员模式的基础:产品如何区别服务普通用户和会员用户。
从多年互联网产品的体验来看,不影响普通用户的基础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会员用户的核心需求,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服务。
大部分挨骂的产品,都是不开会员基本不能用。
首先必然是定价问题,包括会员本身的售卖价格,以及权益中所包括的优惠价格,会员定价需要分析交易规律和目标用户特征,对比会员包含的权益价值,从而综合衡量出一个合适的价位。
会员权益的核心:用户能赚到多少差价。
有的产品索性在购买会员之后,只是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组合优惠券,这样会员所带来的效果也会打折,这种形式比较固定缺乏长期的驱动力。
在大多数消费业务的产品中,针对会员用户设计专属商品或者优惠折扣,甚至是会员专区的活动,用这种灵活的方式给会员的每笔交易都带来优惠,从而形成会员长期稳定的消费和续费的习惯。
会员如果只有价格权益,又显得太单调了。
如果把会员当做商品销售,既要有核心的卖点,还应该附带一些花里胡哨的价值,以及其它的增值服务。
可以围绕会员设计很多权益体系,比如订单交易的积分加成,售后服务的周期延长,会员的专属客服,节日限定福利等,从而丰富会员的卖点。
会员的权益,要尽量覆盖销售前中后的多个业务场景。
在一款产品中,可能70%的营收是由30%的用户带来的,所以找到这30%的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促进销售的转化。
会员作为维系这些超级用户的核心工具,如果太敷衍反而会得不偿失。
03
2020年的时候,做过企服产品的会员体系。
业务模式比较特殊,既有ToC端产品也有ToB端系统,而最核心的客户还包括ToG端,涉及更多定制化的服务,不过业务的基础,还是面向机构和企业服务。
部分用户的多重身份和需求,再与产品业务交织在一起,会导致很多事情随时随地的改变。
公司曾一度认为,自己就是个外包服务团队。
业务要尽量客观和靠近本质,平台服务的主体是B端客户,受到行业和地区的影响差异又特别大,所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会员体系的搭建,显然难度大可操作性不高。
回归不同客户的共性上,寻求相对通用的服务模式。
就企业客户来说,公司所在的阶段和规模,产品和业务所处的周期,虽然五花八门,但是共性也十分明显。
从顶层看:需要了解行业和具备战略规划。
从公司基础看:需要资本和业务资源的对接。
从实际运营看:需要组织架构管理和人才招聘。
将共性需求抽象为服务商品甚至是会员,在平台进行打包售卖,比如前几年火的一塌糊涂的名词:行业峰会、私董会、商业模式、团队培训等。
公司不同阶段的需求会有差异,所以在包装会员体系时,灵活的搭配各种商品或者服务能力,让客户自行选择会员中的权益包,然后平台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模式。
虽然私董会的价格很高,但是客户愿意库库的买。
借用《繁花》里面的台词来解释:吃的是龙虾吗?是一个机会。
04
不论是电商会员,还是企服会员,用户可以从会员权益中得到省钱或省事的体验,而对于视听消费类的会员,例如像视频和音乐以及小说阅读等,就一言难尽了。
通常视听产品最重要的收入是会员购买,最重要的支出则是内容成本。
好内容且有独家版权,才有可能收获更多稳定的付费用户,然而即便是好的内容,它的热度也会慢慢的散去,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批付费用户并不会很稳定。
像网友常说的那样:哪部剧抬上来立刻开会员。
平台在竞争优质内容购买独家版权时,要付出非常高的成本,一旦营收和支出差距过大,那么各种骚操作就来了。
要么提高会员数量,要么提高会员价格,实在不行就降低会员权益,推出S+会员和点映模式等。
好内容未必是爆款,小制作也未必就冷门。
最近几年已经很多次证明了这个现象,随着用户对于内容的审美逐步提高,哪些内容是用心的精品,哪些内容是抬出来博运气,几乎是一目了然。
用户购买会员,如果缺乏持续的精品内容,觉得亏了自然就很难续费。
原本国内的用户付费意识和意愿都很低,还会明显受到优质内容和会员价格的影响,这也导致了最近几年视听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
更为闹心的是,用户开通了会员,也没能免去广告对产品体验的影响,以前号称开会员屏蔽广告,但是大制作的影视中会直接植入剧情,给会员权益来个变相的打折。
毕竟剧情和广告,能同时拍精彩的作品并不多。
所以视听类产品的会员也并不好卖,但是在存量竞争下,会员数量是持续增长还是趋于稳定亦或是下降,却可以最直接的反映平台的发展趋势。
05
在近2年互联网公司的报告中,都在有意无意地提高会员用户的表述权重。
不同产品中的业务模式,用户的千人千面,会员权益体系的搭建,以及平台间的竞争和内卷,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考虑,设计恰当的会员模式也并非易事。
在用户层面看,收入不稳定也会提高对会员价格的敏感性。
但是2025年的春节热点哪吒和DeepSeek模型,又强势的宣传了一个理念:呕心沥血的精品,依旧吃得开卖的火爆,既圈了钱又圈了大把的用户。
作者:半问 ,公众号:半问
本文由 @半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