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社保靠京东,不加班靠欧盟?

0 评论 590 浏览 0 收藏 15 分钟

要理解那些盼着把劳动法从.txt文本变成.exe程序状态的打工人的共同痛点,更要笃信那句话的价值——人,是目的。

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说过:生活中80%的痛苦都来自于上班,但如果不上班,就会有100%的痛苦来自于没钱。

这句话还可以有下半句:来自于上班的80%痛苦里有一半来自于加班,如果没有加班,那100%爽过加班还没钱。

看到这里面的「加班」二字,你应该能猜到我要说什么了。

这几天,大疆、海尔、美的等企业因为摁下「反内卷」按钮登上了热搜。

得看到,这几家有着强「科技+制造」属性的企业,在遏制加班上都带有强制性——

  • 大疆:员工21点前必须下班 主管和HR会巡楼检查强制清场
  • 海尔:全面落实双休、周六不准来公司 要加班须提前一周审批
  • 美的:强制员工在18:20前下班 禁止员工就餐后再返回工位加班

▲ 有员工在小红书上发帖记录被「强制下班」经历。

不懂企情的人可能会惊讶:下班还得强制,加班还用禁止?

懂企情的人则可能会惊讶: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些「卷王」吗?

耐人寻味的是,在一堆「风向变了」「信号转了」的感叹下面,有人如是总结——

交社保,靠京东;不加班,靠欧盟。

言下之意,是欧盟帮打工人整顿了职场。

这画风,多少有些诙谐。

01

说「沉迷工作的现代人都是奴隶」的尼采,大概很难理解到底为何会出现「强制下班」的情形。他也许会觉得,到点下班,难道不比欠债还钱更天经地义吗?

可那些被职场教做人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人质情结犯了,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发作,而是没得选。

不排除有的人早就将Slave的代名词「牛马」已内化为自我人格,但绝大多数打工人兴许都是上野千鹤子那句话的信徒——「工作不是天命,也不是生存价值所在,只是挣口饭吃」。

他们到点后还把身子焊在工位上,原因不外乎两点:一,Leader还没走;二,KPI还悬在头顶。

说回「下班得靠HR清场」的话题,如果说「强制下班」是魔幻现实主义,那它根子里是源于现实太魔幻——这里的现实,对应的就是「强制上班」成常态。

事实上,几家知名企业因遏制加班上热搜前,也都是「卷」名远扬。

大疆,在无人机领域强是真强,在上班节奏上卷也是真卷。

在脉脉上,大疆在「卷」界就是排得上号的存在。那些「卷到怀疑人生」之类的匿名爆料,合起来终归有些参考价值。

▲ 这番景象,在以前几乎不可想象。

海尔,2019年曝出的「午休门」,也曾引发轩然大波。

事件梗概是,4名员工饭后午休,被巡查人员抓到后责令一周内办理离职。在微博上引发热议后,不少前员工也站了出来曝出很多料来。

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许多员工到点下班还得靠催了吧?突然转向,他们还需要适应。

02  

没有无缘无故的「良心发现」,回头往往是因为南墙在前、红线在畔。

这几家企业何以画风突转,自然也会被各种解读。

眼下网络上最常见的说法是,全靠欧盟「神助攻」——2024年底生效的《欧盟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规定,任何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不得进入欧盟市场。而按照规定,「超长加班」有可能被视作强迫劳动。

所以,真的是欧盟新规为打工人「曲线撑腰」了吗?

我查了下,有些文章说,美的内部人士向媒体表示,其做法与欧盟客户对供应链合规审查趋严直接相关;海尔方面也回应,海尔希望通过此举来「适应国际供应链劳工权益标准」。

问题是,这些文章AI里AI气的,我再三查证,都查无出处——基本上可确定是瞎编了。

▲ 不少网帖都称,是欧盟规定倒逼了多家企业「反内卷」。

这里有几点信息聊供参考:

1,2025年被视作全面反内卷元年。

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25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内卷所指,通常有两点:一是无底线价格战;二是无度加班。

从阿里调整「仅退款」规则,到美团饿了么推出防疲劳机制、取消骑手超时扣款等,都是响应。

2,DeepSeek加速了AI生产力落地的步伐。

不论是美的还是名创优品,都在年初明确「内部沟通严禁使用PPT」等。「拥抱AI大潮,借助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实现业务流自动化、标准化」,是其大背景。

3,大众苦无效加班久矣。

现在吐槽职场几乎成了脱口秀不多的「安全区」话题了,被吐槽得最多的,无非就是职场PUA和疯狂加班了——因为这太对众多打工人的胃口。

4,「对员工好」成了企业口碑重要锚点。

看看东哥的口碑状况,就知道了。

说这些,倒不是说几家头部制造企业反内卷跟欧盟法规无关,只是说,它更多的是多因一果,若非要归结出一个原因,那就是「时机到了」。

在此过程中,欧盟规定的确会带来倒逼效果,要知道,欧盟是中国家电第二大出口市场(2023年出口额超3000亿元),大疆、海尔、美的都是出口大户,「合规大考」是免不了的。

在此之前,海尔欧洲工厂率先实行「欧盟标准工时」(工人每天工作7.5小时),美的引入德国莱茵TÜV开展「突击验厂」,都是预热。这次则是「提点扩面+倒灌国内」。

但综合来看,欧盟规定起到的更多的是催熟时机作用——这点就跟京东发挥的价值差堪仿佛:美团饿了么本来也在渐进式试点推广外卖骑手社保模式,可京东先行加速了整个进程。

03

朋友圈里,我看到有友人说:「强制下班」跟「强制加班」那样,只要「强制」二字还在,那就谈不上什么好事。

我挺能理解这类看法,今天发强制员工下班指令的人,没准跟昨天发强制加班指令的人是同一拨。重要的是约束强制之手,给员工自由选择权。

但若跳出理论回归现实,就会发现,在「强制加班」无从约束的情况下,「强制下班」兴许是最有效的拨乱反正方式——比起「不倡导加班」这类软性呼吁,员工也会更想要「强制下班」这样的矫枉过正。

因为「不倡导加班」虽然「正」但大概率矫不了枉,「强制下班」虽然过正但能矫枉。

一直以来,在加班问题上,我主张几点:

1,没有什么所谓的「加班文化」,就跟没有「狼性文化」那样。

无效无度加班跟「文化」无关,属于「非文化」「反文化」的范畴,大多数企业加班现象泛滥,都是用用人力度上的过猛来掩盖创新上的无能。

2,拼命加班现象的出现,看起来跟资本压榨、工会虚设之类的相关,但根源可溯及两点:

一是产业结构特征与发展阶段,二是社会精神面向的松紧程度。

国内很多行业加班严重,根源在于产业发展层次仍停留在「中低端锁定阶段」,劳动密集型烙印依旧难消——即便是科技互联网行业,也是底层原始创新不够、模式和应用创新较多。

随之而来的用工特点就是:人效导向明显,智力资本需求被抑制。

你在追赶阶段,确实需要拼速度;等你到了真正遥遥领先阶段,也许就不用卷人效比了。

3,不必顺着DEI(Diversity多样性+Equity公平性+Inclusion包容性)的左翼主张衍生出激进的反资情绪,将所有加班行为都斥为「压榨」,但有两种加班行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前两天,周鸿祎谈到996话题时说到:「我们确实不想加班,但是人工智能(发展得这么快),要想取得成就还是得加班,我们还是主张热爱这个事自愿加班,不热爱这个事(就不要加班)。」

▲ 周鸿祎说,要想取得成就还是得加班,但加班得凭自愿。

事实上,去年谷歌前总裁施密特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也曾语出惊人。被问到谷歌在AI上为何落后OpenAI几步时,他将原因归结为「谷歌员工不够卷」——OpenAI是初创公司,有拼劲儿;谷歌作为「混合办公」模式先行者,员工太享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失去了闯劲。

让员工拼可以,英伟达、特斯拉员工都很拼,但有三个前置条件:

  1. 起码钱得给够。激励机制得到位,很多人反对的与其说是加班,不如说是钱没给够的加班。
  2. 最好是有效加班。尽可能是兴趣驱动而非硬性要求,要激发员工创造力而非拿超长上班时长拴着他们,那些表演给领导看的加班,只会滋生无效内耗。
  3. 得顾虑员工意愿。明明是强制加班非要说成自愿加班的企业,配得上N篇脉脉小红书上的「劝退」式小作文。

理论上,不是所有加班都不合理。现实中,80%以上的加班都跟「合理」二字不沾边。

04  

「996,是互联网行业用工史上的一段弯路」,是2021年9月份我给《光明日报》写的一篇评论文章的标题。

回过头看,2021年,算得上是互联网企业摒弃「996文化」的关键年。

当时有两个标志性情况:

  1. 自2021年6月份开始,腾讯光子工作室、快手、字节跳动、BOSS直聘等相继取消「大小周」。
  2. 当年8月,人社部、最高法联合发布了十起超时加班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明确指出「996」工作制属于严重违法。

在那之后,我从众多互联网大厂的朋友处得知,虽说仍未完全摆脱「卷」字诀,但加班情况相较于前些年已有大幅减少。

如今,大疆、海尔、美的等也在拿「形式主义加班」开刀,说明这股风吹向了制造企业。

▲ 美的官方账号矩阵集体抖起了包袱。

不管是不是欧盟规定倒逼所致,这都是好事,但前提是:

首先,别让反形式主义加班沦为「朝三暮四变朝四暮三」的游戏,若离线休息权跟下班后自我时间管理权得不到保障,那不过是「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

其次,别是口惠而实不至。毕竟,有些自称涉事企业员工的网友就在「泼冷水」:听听就得了,别当真。

在「技术加速主义」占上峰的AI时代,我不认为爱德华·勒特韦克说的「我们只要拥有自己所需的市场效率即可,因为我们一生中珍视的一切东西都处于低效率的领域之中——爱、家庭、恋、归属、文化、老习惯、舒适的旧鞋子」,会有多大落地空间。

但我理解那些盼着把劳动法从.txt文本变成.exe程序状态的打工人的共同痛点,更笃信那句话的意义——人,是目的。

文 | 佘宗明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数字力场】,微信公众号:【数字力场】,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