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深入的”数据分析:分析方法,MECE,业务建议

0 评论 1437 浏览 6 收藏 9 分钟
告别碎片化学习!通过“体系化知识输入+真实项目输出”的模式,帮你打下坚实的产品基本功,全方位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职业能力的跃迁。

数据分析是现代企业决策的重要支撑,但许多从业者常常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性统计,难以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真实问题和业务价值。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经常有同学抱怨:感觉平时做的都是描述性统计,同比、环比,深入的数据分析到底怎么做?今天系统地讲解一下。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常见的描述性统计

举个简单的例子,让分析:为啥业绩下降了。很多同学的做法是:

1、拿本月和上月,分产品、地区、分公司做对比

2、发现,整体下降5%,A产品下降10%,B产品下降6%……

3、把A产品下降10%标红,然后写“要搞高”

这么做当然不深入了!单个指标下降只是表象,业务关心的是:

1、A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2、A产品选品失败了?

3、销售没有执行到位?

这些问题,指向明确的改进意见:

1、营销力度不足 → 追加活动投入→ 往哪些地方投活动!

2、新产品表现不好 → 寻找替代产品→哪些产品有潜力!

3、销售没执行到位 →哪些环节要提升→ 提升是否见效!

这才是业务需要的结论。想做到这一步,需要四步走

改进第一步:建立分析假设

业务问题,往往不能用一个指标简单描述,而是需要指标+标签,从多个角度描述,形成多个分析假设。

比如营销力度不足,至少可以拆成三个分析假设:

1、活动形式改变(用标签:形式A、形式B)

2、优惠幅度下降(原先打八折、现在打九折)

3、覆盖产品减少(原先60%产品参加活动,现在40%)

经过梳理,把业务问题,拆解成可以用数据指标量化的分析假设(如下图),就能做进一步分析了。

改进第二步:聚焦重点问题

注意,假设方向不止一个。需要帮大家聚焦到核心问题上。比如给出“营销力度不足”的结论以后,大家会自然反问:

1、难道只有营销的问题吗?

2、难道分公司管理没有问题吗?

3、难道产品没有问题吗?

此时需要更复杂的论证逻辑。

比如我想证明:营销力度影响,比产品的影响更大。那么我要列举的假设是:

1、一直无活动的产品,前后变化不大

2、原本有活动,现在没活动的产品,变化巨大

3、原本有活动,现在力度下降很大的产品,变化巨大

4、原本有活动,现在力度下降很小的产品,变化很小

这样有了充足的正反例子,能做实:营销力度就是影响很大,就可以剔除产品的影响了。

当分析假设很多时,可以用MECE法,把特例的逻辑关系一一梳理出来。

最后效果如下图:

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分析原因的报告,已经可以交差得七七八八了。但是还可以再多做几步。

改进第三步:评估未来走势

注意:降低营销力度,会影响业绩,这个是不用分析也知道的。反问一句:为什么明知道会有问题,还是会降低力度?才能让自己分析更深入

比如,降营销力度,大概率怕费用会超支,可以做如下分析:

1、按目前的投产比+投入力度,下个月还会不会降,能否守住全年目标

2、如果想让业绩不降,保持之前投入力度,费用会不会爆、啥时候爆

3、如果费用会爆仓,预计超支多少,是否可以忍受

这里需要做一些预测。注意!并不是所有预测都难如登天。这里预计营销费用与业绩关系,完全可以用简单的时间序列/线性回归,给出走势即可。可以做滚动预测/业务假设预测,用公式推导(如下图)。

预测完了,给出对问题的判断。这些判断对业务是很有用的,可以直接指向落地的业务行动。

比如营销费用失控问题,可以判断为:

1、严重:预计超支50%,预计提前半年消耗完

2、一般:预计超支20%,预计提前1.5个月消耗完

3、轻松:超不了多少

这些判断,对业务也非常有用,业务看了,可以:

1、严重:立即调投入,砍掉投产比低项目,砍50%以上

2、一般:优化做法,再观察2月看看

3、轻松:小车不倒只管推

有了方向性判断,再看下一步执行细节分析

改进第四步:给出建议细节

有了第三步的支撑,第四步给的建议才会显得有理有据。比如看完第三步,业务决定“优化做法”那么可以进一步:

1、挑选出对促销不敏感的商品,砍掉补贴

2、挑选出低毛利的商品,直接砍掉补贴

3、挑选出撤出促销后波动少的商品,逐步消减补贴

4、找到对价格不敏感的客群,逐步增加他们喜欢的商品,扩大其基数

这里,会延伸出好几个话题。比如用户分群,可以做矩阵分析,先锁定人群,再看其商品爱好(如下图)。

比如商品分析,可以先核算成本,再看促销敏感性(如下图):

这样可以给出消减成本的方向,人、货、场因素都有了,可执行程度也很好。

小结

综上过程我们发现:想让分析有深入,关键在于组织分析逻辑。

1、把业务问题,转化成数据描述

2、排除小问题,聚焦大问题

3、行动建议要建立在预判之上

5、用细节数据,支持行动

这样才可以把分析越做越深,而且能积累对业务有用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方法是相互穿插的。有常见的描述性统计、对比分析,也可以结合预测模型,也可以结合数据测试,判断方法可行性。

做数据分析,从来都不是一条无敌公式打天下,细细梳理业务,构建逻辑,才体现水平。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289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私域流量”概念火爆的背后,既有企业焦虑,也有赛道风口。而巧的是,在线教育同样面临增长获客难的问题。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在线教育行业如何做私域运营。
专题
1730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每年一到年底,各家APP平台就会陆续推出年度报告。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年度报告的设计思路。
专题
13110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发觉用户本能的最好方式就是从用户的心理出发,利用人的本能做产品设计,用最“自然”的方式影响用户的行为。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心理学。
专题
50925人已学习25篇文章
在产品初期,有什么方法能获取及维护高质量的种子用户呢?
专题
1305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在用户运营中,拉新往往要比做好用户留存所花费的成本要高,但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会让用户在某个过程中流失掉,应当如何规避与注意呢?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用户流失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