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体验不能只依靠互联网,需要回归现实世界

6 评论 4161 浏览 15 收藏 23 分钟
🔗 产品经理专业技能指的是:需求分析、数据分析、竞品分析、商业分析、行业分析、产品设计、版本管理、用户调研等。

编辑导读:为什么在产品设计之初,我们认为的交互方式非但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还造成了不好的体验呢?真正好的产品体验,应该是要回归生活。本文作者以某些产品功能为例,对其进行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好的收藏体验该怎么做?

用户喜欢在网上收藏各种东西,把收藏到的东西占为己有,满足自我的占有欲,每个用户都为此而乐此不疲。

很多互联网产品在用户点击收藏后,让用户去选择收藏夹。其实用户并不喜欢去选择,他们只想简单的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收藏下来。

选择本身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实际上,我每次都是选默认那个。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用户体验。

1. 微信收藏润物细无声

当然也有一些做的很好的体验,比如微信的收藏,收藏后会出现一个“收藏成功”的非模态反馈。

同时可以添加标签,但这个并非强制,为了满足那些有这种需求的用户。添加标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用户在日后的检索。

在收藏列表,微信会根据收藏的内容自动分成链接、文件、图片和视频等,最近使用位于第一位。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用户去创建自定义分类。

你也可以搜索标签来找到之前收藏的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基本上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2. 拼趣(pinterest)智能识别收藏夹

网站会根据你采集的图片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动识别出图片对应的收藏夹类型。可以直接采集到对应的文件夹。

然而经过测试,经常会出现误差。因为图片的分类其实很复杂的,属于高度自定义,很显然,智能识别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3. 花瓣的快速采集

花瓣是一个设计师收集灵感的网站,该网站常见的用户使用场景是,设计师在浏览网站时,会大量采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但每次都要选择文件夹,非常繁琐且低效。

后来花瓣网加入了快速采集的功能,其逻辑是网站会默认选择上一次采集的收藏夹,这大大提高了用户采集图片的效率。

而如果你需要选择其他文件夹则可点击普通采集。这两种采集方式满足了设计师的不同需求。

二、互动信息的隐私保护

社区类产品有各种点赞,收藏等互动信息,但用户又不想被别人知道这些信息。

因此,在规划产品时需要考虑到用户互动隐私的保护,这是用户侧的刚性需求。

1. 私密的点赞列表

抖音个人主页的点赞列表,我记得刚开始是公开的,且不能设置为私密。

用户点赞的视频会出现在这里,却少有人希望这些信息被别人看到,总有些点赞视频你并不想被别人看到。

如果点赞列表可见,那么用户在点赞的时候就会有所顾虑,这不利于平台的互动率。

特别是随着抖音上熟人也越来越多,强关系社交场景在渐渐加强。

抖音后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把它设计成了默认隐藏。(当然可以自己设置为公开,但只有极少数用户会这样做。)

由于点赞是私密的,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点赞自己喜欢的视频,毫无社交压力。

这是为何?源于人性心理学:窥私欲。人人都喜欢窥视别人的隐私,而不喜欢自己的隐私被窥视。

不然为何如今的QQ空间基本上都设置了权限,毕竟,谁想被别人窥视当年那个自己呢?

2. 公众号“在看”和视频号“私密赞”的逻辑

现在订阅号打开率越来越低,朋友圈分享曾是订阅号流量来源的一大入口。

朋友圈早已沦为了一个人设打造的阵地,现在的人发圈越来越谨慎。

用户似乎越来越不愿意在朋友圈分享文章了,除非是有利于自己人设打造的内容。

为了减轻用户的这种社交压力,微信推出了“在看”的功能。

用户点了“在看”后,此文章会出现在看一看这个模块,且七天前的分享将不可见,这就相当于一个弱化版的分享功能。

这将大大减轻用户分享的社交压力。对于公众号主来说,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流量入口,激发他们创作更多的内容。

视频号点赞也是同理,会被朋友看到,导致用户在点赞的时候就会有所顾虑。

他会考虑,我点赞了这个视频,我老师、上司、父母、亲戚、朋友会不会看到?他们会怎么想?

但他在抖音上点赞是没有这么多顾虑的,单纯的喜欢就行。

第一,抖音是弱关系平台;

第二,抖音上的点赞默认是私密的。

因此,微信才推出了私密赞的功能,需要长按才能触发。

这并是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一是操作成本有点高,二是用户存在较高的学习成本。

微信作为一个强关系社交场景,这正是微信与抖音不一样的地方。

以上两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减轻用户的社交压力。

三、确定按钮放左边还是右边?

同时用过mac OS和windows系统的用户不知是否发现,这两个操作系统的弹窗按钮“确定”和“取消”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mac的弹窗按钮确定在右,取消在左;而windows的刚好反过来,确定在左,取消在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哪一种更加合理?

1. 模态反馈定义

在交互设计中,这种弹窗叫做模态反馈,艾伦·库珀在《About Face 4》中提到:

模态模式一种临时模式,它通过遮罩将用户当前看到的内容和之前看到的内容区分开来,界面中只有 popup(弹出层)组件具有可交互行为,需要用户操作才能退出该模式。

《About Face4》Alan Cooper

模态的优势在于让用户专注于完成某个任务而不被干扰。

2. 哪个优先级更高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个按钮哪个使用率更高,一般来说,“确定”的点击率要远远高于“取消”。这是因为大多数用户对于自己的操作行为是明确的。

所以这两个按钮在视觉上一定要做出差异化,“确定”的视觉层级要高于“取消”,这样用户才会一目了然,不会感到困惑。

3. 两者背后的逻辑差异

回到刚才的问题,逆向思考这两者背后的逻辑差异。

windows弹窗的背后逻辑:

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所以把点击率更高的按钮放在左边更加符合人的正常阅读习惯。

mac弹窗的背后逻辑:

根据一般的任务的流程,“取消”在左代表返回上一步操作,而“确定”在右代表进入下一步任务流程。

看上去似乎都有道理,这两种交互方式本身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在整个系统中保持一致性,让用户形成操作习惯就没有啥问题。

从个人的使用习惯而言,个人更倾向于mac的这种方式。

四、手机的实体键怎么放才合理?

手机上的实体按键电源键和音量键通常有两种分布方式,放在左右两侧或都放在右侧,前者以iPhone为代表,后者以安卓手机为代表。

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哪种方式更加合理?电源键和音量键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按键,且都是高频使用,它们的功能自然不用赘述。

1. 用户场景

我们先来看看都放在右侧会有什么问题,以下使用场景相信用户不会陌生:

用户a,在地铁上玩王者,声音有点大,想把声音调小,结果不小心按到了电源键,导致手机息屏,而此刻你正在激烈的团战,内心有一万只“草尼玛”奔腾而过……

用户b,每次按电源键(解锁或锁屏)都会不小心同时按到音量键,结果直接就截图了!这种情况发生了不止一次,因为这两个按键离的太近了……

用户c,自家的小米11,电源键位于中间位置,右手拿时大拇指会触碰到,左手拿时中指刚好会触碰到,而电源键又有指纹锁功能,导致手机在不断的解锁,而你毫无察觉……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得出结论:若按键都放在右侧,会导致用户经常误触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放在两侧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可以有效防止误触,尤其是盲按,不用担心按错,减少误操作的几率。

2. 电源键并非一开始位于右侧

值得一提的是,iPhone手机的电源键一开始是位于顶部位置,这是为何?

因为刚开始时手机都是小屏幕(3.5~4寸左右),对于iPhone5S及以前的手机来说,单手操控,拇指Home,食指电源,刚刚好。

所以电源键放在顶部既按得到又可以减少误操作。

后来随着手机大屏的趋势(4.7寸以上),这个时候单手已经不方便按到顶端了,从6代开始就把电源键放在右侧了。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 两个按键都是分开放。

3. 按键不在中间的原因

还有一个小细节,iPhone的实体键不是在右侧正中间,而是在靠上的位置。

iPhone设计理念是单手持握,并且大多数人右手握手机,大拇指经常会碰到右侧边框,若果放中间,这样会造成误触音量键和静音键。

其实上面的案例3就已经说明了按键放在中间的弊端。

我想起了当年的锤子T1,左右按键一样大且位于两侧的中间,这是典型的为了追求完美的对称而向用户体验妥协。

iPhone从初代开始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不管是工业设计还是界面设计,并沿用至今。

五、iPhone静音键有存在的必要么?

从初代开始,iPhone机身左侧音量键上方就有一个静音键。

这些年来,iPhone一直在减少各种实体按键以及外部接口,比如3.5mm耳机孔、home键。

但直到如今这个静音键却一直保留下来,为何iPhone对于这个按键情有独钟?

静音键开启后,任何来电或通知都是无声的,震动也会消失。

在无需点亮屏幕的情况下实现一键静音,方便快捷,深受用户的青睐。

1. 哪些场景用户会开启呢?

根据自身的使用习惯以及用户研究,无非以下几种使用场景,比如看电影、开会、上课等:

  • 进电影院看电影前,我一般都会拨一下,避免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被来电铃声打扰,影响了自己和别人观影。
  • 开会的时候也会拨一下,以防在开会的时候突然被来电铃声所打扰,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 学生党在上课前一般也会开启,这样整节课都不怕打电话进来了。

总之,就是不希望自己的手机铃声打扰到自己和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是虚拟静音键,需要先解锁手机,对着手机屏幕一顿操作。

而实体键不需要这么麻烦,可以盲操作,放在裤兜里都不影响操作。

2. 安卓手机为何没有实体静音键?

这个按键这么重要,却很少看到安卓手机上有(除了一加基本上没有)。

实体静音键并非苹果首创,之前的Palm、Blackberry(黑莓)早已有这样的设计。

可能的原因是安卓控制中心很早有静音按钮,甚至有些定制系统还可以把静音按钮直接放在桌面上,设置静音非常方便,也就没必要再多加一个实体键了,显得多余又徒增成本。

3. 一加三段式按键

上面提到过的,作为安卓阵营唯一的静音键,一加手机引以为傲的三段式按键,该设计可以通过物理键直接实现在静音、免打扰与正常模式当中快速切换。

但个人认为这个设定复杂了,三种模式远比两种模式复杂。用户并不一定能搞明白,有一定的学习成本。

4. iPhone设计静音实体键的初衷

在早期,iPhone的控制中心并没有静音按钮,想要设置个静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这个功能又是必须的,苹果索性直接做了一个实体物理键。

这样静音的时候只需要把静音键拨过来就可以了,一步到位,使用体验也很好,所以一直保留至今。

虽然现在iPhone的控制中心已经加入了勿扰模式,但考虑到老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品牌调性,苹果对于这个实体按键的去掉还是显得很谨慎。

考虑到之后iPhone在防水、机身内部空间的改进,不排除苹果终有一天会取消iPhone上这个静音键。

5. 静音键的缺点

静音键虽好,但也并非没有缺点,用户有时候会无意中触发这个按键而不自知,或者开启后忘记关闭,导致错过了一些重要的电话。

6. 静音并非绝对

虽然开启了静音键,但并不是绝对的静音。如果是闹钟,铃声还是会响起,因为闹钟的优先级要远高于静音模式。

苹果这是考虑到了如果有用户不小心触发了静音键,或者开启后忘记了关闭,害怕用户耽误了重要事情。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何明明开启了静音模式,却还可以调解音量大小的原因所在。细微之处方见真功夫。

六、经典的旋钮式交互

在日常生活中,旋钮是个很常见的东西,比如音箱,微波炉,收音机,老式电视,车载旋钮……

在机械产品上,旋钮凸起的把手和它下面的圆盘刻度,是最明显不过的旋转暗示,符合人的自然感知。

旋钮式交互是个人非常偏爱的一种交互方式,我认为这种交互跟iPhone的home键一样经典,主要原因有三:

1. 操作简单

旋钮操作简单,看到这种按钮,一岁小孩子都会忍不住用手去抓。对于用户来说,几乎不需要学习成本。

2. 尽在掌控

在旋转的过程中,可调大调小,一切尽在用户的掌控之中,用户感觉到有十分的安全感。

3. 即时反馈

在调节的过程中,调大调小都能立刻收到即时的反馈,这是用户最喜欢的交互方式。

我们在触摸屏上很少看到这种旋钮式交互,因为这种交互是要建立在抓住旋钮实物的感受。

而触控屏是个二维的世界,没有真实抓握的手感,无法还原出三维世界的真实手感。

汽车上最常见的旋钮就要数音量和空调了。然而自从特斯拉在车上推广大屏幕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家开始盲目跟风,把绝大部分的功能按钮集成到屏幕中,比如空调,不仅不方便,行车中使用还容易造成危险驾驶。

车上的触控体验跟手机上是完全是两码事,使用场景也完全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安全问题。

都知道开车不玩手机,可是行车时操作中控屏跟玩手机有什么两样?

4. 车载旋钮有什么优势?

1)驾驶更加安全

对于驾驶员来说更加安全,通过旋钮调节空调,熟悉后完全可以实现盲操,边开车边操作毫无压力。

如果是触控屏,你必须看着屏幕,一顿操作猛如虎,而在开车过程中眼睛哪怕离开前方一秒钟就意味着危险。

而安全是汽车驾驶的重中之重。

2)更加真实的反馈

用户的操作有真实的物理反馈,旋钮阻尼。

屏幕上虚拟按键反馈根本无法与实体旋钮相提并论。

3)更加稳定的机械结构

软件系统用久了会变卡,可能会死机,难免会有bug。而这些不稳定因素将成为汽车驾驶的潜在危险因素。

一旦屏幕失灵,或者系统死机了,那所有按键都失效了。

虽然特斯拉为了提升其车载系统的稳定性下了很大功夫,但是问题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但是硬件基本上很少会出问题,物理旋钮才让人100%放心。

无论厂家如何吹嘘,虚拟屏幕按键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比实体按键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因此,有一些实体键出于安全驾驶的考虑还是应该保留,将各种功能按钮都集成在屏幕里并不见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盲目的把实体按键变为触摸按键存在安全隐患。

七、后记

以上产品体验涉及到3个软件层面,3个硬件层面。

其实产品体验从来就不是软件产品的专属,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把自己仅仅局限于互联网,不要老是沉浸在虚拟世界,回归于现实世界,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本文由 @产品汪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学到了很多,打开了新思路。个人觉得iphone的静音键是真的很实用。

    来自广东 回复
  2. 确定按钮在左边!如果是在右边的话,刚刚我看到那个图还慌神了一下

    来自广东 回复
  3. 感觉微信收藏以后不是很好找到,分类感觉也是乱乱的

    回复
  4. 微信收藏有点杂,感觉没啥用,标签也不咋实用,要是有分类就更好了

    来自贵州 回复
    1. 微信收藏并不复杂,标签比分类更易用,便于检索,分类更麻烦且更复杂

      来自江西 回复
  5. 同,不太喜欢微信收藏,手机端和电脑端的标签有时候很不同步

    来自北京 回复
专题
88063人已学习18篇文章
沉住气,学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专题
12618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在各大产品中,都离不开会员体系的建立,那么会员权益模块产品该如何设计?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会员权益设计的思考
专题
1544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用户体验五要素包括战略层、范围层、框架层、结构层、表现层五个方面,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用户体验五要素的看法。
专题
12894人已学习13篇文章
Sora产品的爆火,给了我们不少的震撼,感叹AI在内容创作领域的进步实在是太快了。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对于Sora的解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