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职场的选择

2 评论 3288 浏览 5 收藏 12 分钟

编辑导语:在职业选择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段迷茫期。而后,便是在面对职场分岔路时,陷入不知如何选择的困扰。作者在做B端产品的路上,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关于此,他也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抉择依据。

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转换了很多次,可能在正式离职的前夕,才知道自己想表达些什么。

关于选择,这次核心想谈的是:去或留、小厂或大厂、专业性或全面性。

一、去或留

去或留,想描述的是是否要离职。这个问题之前会有一个更前侧问题:面试与否。

个人的观点是:面试是有必要的,只是需要选择较为恰当的时机。

面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个人在社会、企业、自我三个环节的认知和认可程度是否存在偏差。然后基于偏差程度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现在的成就是否就是你的终点。而这个问题,自我的评价很容易缺乏参考系,不妨让社会来给你答案。

而关于去或留,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不太相同,如果不够坚定还是算了。除非你特别重要,否则很难会有回头路。

想了想,刨除客观原因,主观还是现状与期望存在落差,而这个落差很难通过个人能力迅速地解决。

这个问题的思考次序是:核心原因、原因的背景、个人的期望、基于期望的解决方案。

而我这次离开的原因是:

1. 离用户及业务过远、专业能力成长放缓

由于是支持类的B端产品,提供能力而不参与业务及运营的执行以及决策。

后者则是支持类B端产品在职场的成长,是为了解决企业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职场的成长强依赖于项目。

如果突破不了边界问题,大概率可能会陷入停滞。

2. 壁垒不够坚固

关于壁垒,从解决问题来看:人与人的差异在于知不知道怎么解决,以及谁能够因地制宜解决的更快、更好。

而关于解决问题数量对应的产品经验,随着时间的拉长也会趋近相同。

并非说支持类的工作不好,一家企业要运作总有人在前线打仗,也需要有人在后方支援,更多的还是关乎个人的选择。

支持类的产品,从当前状态来看,它很难再给我带来成长以及成就感了。

3. 序列靠后

社会一点,序列无非是领导对你的重视程序,决定了你的晋升、晋级、调薪。

但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序列不是竞争出来的,是留下来的。但假设别人本身已经遥遥领先,“剩者为王”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实在太多了。

基于这三点,问题其实即期望。而解决的方案是保持用户感,回归普通用户去使用、理解企业的产品。其次是通过KPI共担关联业务,从业务视角提供能力而非以需求视角提供能力。

最后就是学习和离开了,选择离开的我还是认为离开不是最优解,它有时候并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在此也分享我目前直属leader的一段话。

“人如果陷入了瓶颈,可以选择换一家企业踏出新的领域或者获取物质上更高的回报。但是企业是不可以的,企业和人一样也会迷茫、陷入瓶颈,甚至是停滞不前。这种时候,也许我们要更多地学会耐心。”

其实成年人做选择,无非是获取选择的收益以及付出选择的代价。去或留,不过一场赌局,谁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二、小厂或大厂

什么叫大厂,我更愿意把这个概念定义为行业的TOP 3 企业。如果与行业外的企业比较,可以用用户基数、现金流或者企业规模来做横向对比。

大厂的招牌,不一定香。

关于小厂和大厂,我认为都可。但如果没有大厂的经验,还是建议去经历、感受一下,不要陷入井中。

就我个人而言,大厂所有给予我的可以总结为两个字:视野

都说“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但也因为链路够长、划分够细,你能够看见事物被拆解之后的运行模式,包括不限于运营、产品、技术。

在大厂之前,我从未想过可以这样子来设计产品,过往阅读网络资料也只是一知半解,这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我的产品架构能力。

而复杂的链路,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社交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第二个很核心的部分,则关于人。

其实在大厂,导师这个角色大多数时候还是蛮虚无的,更多的时候还是靠自我驱动去成长,但除了导师可以瞄准其他部门的优质选手。

大厂里面强无敌的人实在太多了,技术一流比你还更懂业务的研发、只为了一丝增长拼了命尝试的运营同学,和他们交流学习其思考、处事方式,慢慢地改变自己的浅薄。

最后就是,我得以认知到天才们的职业现状、规划和预期,其实还蛮多5年年薪百万、4年 P10、3年负责人这类的天才。

在他们面前我就是个弟弟,所以也能给自己一个好的参考系,看看自己的位置在哪儿。

追不追赶两说,至少也不能被薪酬和人事部门忽悠的太惨吧,这样的经历1次就够了。

所以我目前的答案还是大厂,去顶尖的企业经历风景,决定你未来成就的元素更多的是你身边优秀的伙伴。

三、专业性或全面性

这个题目映射到自己身上,可以划分为硬实力或软实力,B端或C端。

硬实力就是专业能力,软实力可能是社交能力、向上/向下管理的能力、影响力等。在专业能力、技能没有达到足够高的标准时,我是不建议耗费太多的精力在软实力上的成长上的。

也许在一时你能够晋升到更高的位置或者职级,可是长远的看却丧失了自身的竞争力。能够保障自己稳步上升的软实力在我个人的阶段就足够了。

关于B端或C端,则属于自己职业方向的选择了,这也是自身offer的一个选择题。

如前文所述,个人专业能力的放缓原因为支持类产品远离业务及用户,成长强依赖于项目,并且受企业的业务及管理模式制约。

对于我而言,专业性和全面性都是一个比较好的答案,抉择和自身的职业方向有关。

深度是基于B端产品的积累,面向拥有真实用户或体量更大的B端产品,用户比如说卖家、骑手,体量比如用户规模或者商业化的B端产品。

广度指补全自身的薄弱项,包含不限于C端产品、数据产品、策略产品。

但最终的选择还是回到C端,会选择更有输入的职位,而非仅基于过往的经验进行输出,只是输出会很容易陷入停滞。

假设物质和晋升相近,我还会考量则是自我认同、他人及社会认同。

前者是个人喜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你所感兴趣的。后者是重要程度,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处于食物链的哪个部分。这2者决定你在这个岗位的时长。

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将时间再拉长,5年后的你需要的是什么呢?

四、现金、期权、股票

这个问题,取决于企业目前的阶段,一般来说股票≥期权≥现金。

期权,要考量其兑现时长,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上市。其次则是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回购机制及凭证。

规模更大些的企业,则是股票和现金的比例,一般来说不是由个人所决定,但如果可以协商,在股价较低的时候,不妨适当增加股票的比例。

期权和股票,需要考量的是保底部分和增发部分,如果大部分是增发部分,可能还是需要有约束性的条例。

现金部分,则是合同签署部分、非合同但承诺部分,以及企业一般年终奖的数量了。

这一小节,其实都是在赌企业的履约性,但选择期权类的企业,我建议还是把自己卖个好的价钱。

如果未达到自己的预期,可能再积蓄一阵力量可能会更合适一些,变现的机会在人生其实没有几次。

五、写在最后

本来的设想是安于现状,但5月份的变化或者说机遇却来的过于突然。

在前面没有说的一点是:没有想离开的话,面试最好也浅尝辄止,失败还好说,但假设面试顺利进入到那个状态就很难退出来了。

这份工作中我获得了职业上最高速的成长,现在真的感觉是企业成就了你,而非你成就了企业。

在此,也非常感谢在过往成长过程中所有帮助我的朋友们,希望未来大家都能事事如意。

事已至此,先喝杯茶吧。

#专栏作家#

WISE,微信公众号:Becomewiser,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腾讯产品经理,专注于精细化运营、用户数据体系建设等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经济不景气,做B端产品其实大家过得都蛮艰难的,最近也陷入了瓶颈。不过看了您的文章,心态上平和了很多,谢谢 wise 老师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思考,再次感谢。

    来自北京 回复
  2. 好文,已读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