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产品经理看向35岁职场,如何破局成长?

5 评论 2774 浏览 13 收藏 14 分钟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们会遇到许多的的难题,但这些难题如何破解,成为了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事情之一。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25岁的当下,思考35岁的职场,为未来未雨绸缪,积极谋出路,一些分享,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国庆假期悠闲的午后,我坐在办公桌前,梳理着自己的工作文档,准备着个人公众号的下一篇文章。突然被一篇文章吸引——《被嫌弃的40岁打工人》,年初的自己也再次被唤醒。

在25岁来临的那天,我看向了35岁职场危机。

一、现实的困境

刚刚过去的半个月,深圳互联网圈最大的裁员新闻来自于虾皮和微众银行。作为以WLB(work-life-balance)著称,并在过去一年大肆招人的知名外企,多个事业线都有较大比例的裁员,去年跟我在同一时间跳槽并入职虾皮的朋友,也没能逃过一劫。而后,假期前夕又有消息传出,互联网金融大佬微众银行也将启动裁员。

这一年,互联网圈用好听的词形容——降本增效,用简单的词形容——难。

读大学的时候,大家都说应该选计算机专业,IT行业以后都是高薪又缺人的地方,可谓遍地是黄金。在互联网行业,大家会觉得月薪过万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情,然而到了2022年,首先要考虑的变成了,在这个人员快速更迭的行业,还有没有你的一席之地。

行业难,行业中的中年人更难。智联招聘2021年发布了一篇关于中高龄求职者的分析报告,其中80%的中高龄求职者认为找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年龄限制。随着年龄加大,被裁风险也在变高,在报告的受访者中,35-40岁、41-45岁、46-50岁、51-55岁的求职者被正常经营的公司因年龄因素裁员的比例分别为4.8%、7.6%、11.5%、20.6%,呈逐步升高趋势。简而言之,中年人又容易被裁,又找不到工作。

想起一月份的时候,一位同部门的团队总监,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公司后,直至现在也没有入职新的公司。而他也仅仅40岁,对于医生、律师等等职业,这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无论是网络上的大环境,还是生活中的细碎周遭,仿佛都像紧箍咒一样,在提醒着我“互联网很难,职场很难,35岁很难”。

二、平静的思考

2022年1月份,我迎来了自己25岁生日,也是我本科毕业后迈入工作的第三年。

从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我来到了深圳,在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始了自己的产品经理生涯。

产品经理,包括“产品”和“经理”。

产品就是确定产品的方向,需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的是专业能力。

经理就是确保工作的落地,需要去协调资源、沟通事项、推进落地,体现的是资源能力。

产品经理不是经理,也不像技术一样深耕于一项手艺活中,更像是业务和技术之间的桥梁。入行的头两年,自己一直在做很多执行工作,接到任务并完成落地,就好像在这座桥梁上反复奔跑。

当你在一直奔跑的时候,好像反而忘了停下来思考“这一路留下了什么东西”。

我的专业能力提升了吗?我的资源能力积累了吗?如果我到了35岁,也会面对一样的困境吗?35岁的我,还能有一席之地吗?

回过头想,即使35岁的我还在这里,40岁的我呢?50岁的我呢?

其实,在互联网行业谋求生存,门槛不在于年龄,在于不可替代性。或者说,在各行各业,生存下去的法宝也是不可替代性,只是有的行业,不可替代性与年龄是正相关。而在互联网行业,二者关系是负相关或者无直接关系。

负相关是因为互联网行业当前依然是一个比拼体力的行业,年轻人更能熬,从这个方面,年轻能干也是一个不可替代性,起码中老年人无法在体力上替代年轻人。但除此之外,互联网行业的不可替代性与年龄没有明显关系。有可能更年轻的人会拥有很好的资源,有可能更年迈的人懂得更好的管理,也有可能一个中年人掌握最专业的知识。归根结底,他们的优势和特点不在于年龄,在于其明确的自我能力壁垒。

当我们在对35岁职场危机产生焦虑时,其实是在焦虑35岁的自己失去了年轻时的体力和干劲后,就丧失了最后的护城河。所以焦虑的不是年龄,而是“可替代”。当你变得可替代之后,职场危机甚至可能30岁就到了。

年龄是不可能永久维持或者时光倒流的,但是自己的护城河是可以持续建筑甚至越挖越深的。如果我要度过职场危机,度过35岁危机,那么就要打造自己的能力壁垒,把自己的护城河挖掘得更深更牢。

三、破局的决心

当想好要通过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来帮助自己度过危机后,接下来就是思考如何为自己打造壁垒。

其实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也不过十来年,产品经理开始在这个行业存在且繁衍,也不过十年。也就是说,最早从事产品经理的年轻人,到现在可能大多也刚进入35岁大门。这些人当中,依然活跃在互联网行业的,就是值得参考和学习的对象。

比方说我的领导,他在这个行业打拼了也十年了,和公司携手度过了八年,当前也进入了管理岗。他的壁垒或许在于其在公司深耕八年的资源,很多时候当需要推动一个很复杂繁琐的事情时,他可以快速的找到对应的人,并能说服对方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合作。

我相信大多数人对自己的35岁规划是成为公司的管理岗,摆脱零碎的执行层面的工作。但很现实的问题是,管理岗始终僧多肉少,没有人退下来,意味着你很难走上去。而管理岗通常也意味着资源,你需要向公司证明你拥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去管理和带领一个团队。

但当我们从校招进入公司,到慢慢的发展成长,这时候积累资源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候,或许更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专业性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以知识会友,进而吸收到更多的东西,慢慢积累为自己的东西。

因此,我也为自己制定了以下四个方针。

1. 搭建个人专业体系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创建了个人公众号,并将个人工作所收获的知识,进行梳理及沉淀,转化为文章输出。这些文章也都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专业平台上投稿发布。

通过这个方式,逐渐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从点梳理为线,再规划为面。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势必不能束缚于一个个需求,更重要的是系统性的框架和全面的知识逻辑。

比方说,我们要做一个电商系统的防刷功能,表面上只是一个简单的需求——识别一笔订单是否为刷单,是的话则进行拦截。但背后是对整个电商体系的了解,如何识别订单为刷单,包括黄牛党和羊毛党,黄牛党可以通过风控机制识别,例如用户位置、用户账户等,羊毛党需要从促销体系入手,从活动维度、商品维度、用户维度精准判断。

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梳理为框架,还能更加清楚自己的优缺点,在后续工作中可以着重去补充自己当前的弱势部分。这样一步步把自己的护城河修建起来。

自己做过的东西始终是自己最大的财富。如果说产品经理以后也要吃技术饭,成为行业专家的话,那么深耕产品领域的专业知识就是必须之路。

2. 积极沟通互换资源

我们在公司中除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经常遇到的还是跨部门的合作,比方说和风控部门、财务部门、资金部门的业务往来。对于业务部门来说,对方部门的很多东西都是不透明的,但如果我们想要更全盘的了解一个事情,势必要抽丝剥茧。

与其等对方说出“这是部门内部机密,无法泄露”,不如主动和对方形成良好的合作。任何人都需要去开展业务,都需要实现自己的业务目标,与同事保持良好关系,也能实现一定的资源互换,方便自己在后续的工作中合作与推进事项。

久而久之,就能公司内提升自己的资源能力。产品经理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桥梁”能力,如果能在公司内部建好四通八达的“立交桥”,那“通行速度”必然大不相同。

3. 广交同行了解动向

公司内是一方天地,公司外就是另一方天地。

我们不仅需要建“立交桥”,还需要适当建一些“跨海大桥”。

公司外认识的不管是同行还是非同行,其实都能带来最及时的市场信息,无论是开展业务还是再找工作,都是最好的资源。现在很多行业专家都会建立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且在专业的互联网平台上发表文章,除了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结识并能有效交流也是很有效的方式。

深圳是一个互联网氛围浓厚的城市,这几年也遇到了很多产品经理前辈会开设分享会,与大家交流专业知识,并分享行业动向。从他们身上,也可以学习到如何构建自身的护城河。

4. 强身健体延缓衰老

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工作,身体都是革命的本钱。强身健体不是为了要去和更年轻的人“卷”,是要在任何自己想努力冲刺的时候,不会拖自己的后腿。

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后,锻炼身体的时间确实越来越少,也没有了那么好的环境可以天天打篮球或者去操场跑步,身体这块自然落下很多。但是当想清楚自己的未来发展之后,更清晰的一点是,首先你得有未来。

今年我重新去游泳,开始练习拳击,每次挥洒汗水的时候,也是忘却所有压力和焦虑的时候。

正所谓解决35岁危机,首先要好好地活到35岁。

每个人面对35岁危机,大多数都是一样的答案,要么吃人脉饭,要么吃技术饭。站在25岁的关口,我无法精准预测未来十年会发生什么,我也无法完整的规划未来十年的发展。

前几天看《脱口秀大会》呼兰讲的段子,躺和卷,怎么选,好像是在让自己选,其实应该要让公司选。35岁还能否在职场,好像是让公司选,其实是要自己选。

我始终记得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作者:球溜溜,微信公众号:产品小球

本文由 @溜溜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30岁的产品看了也很有收获,我可能还会加一条,让自己尽快搭建好除工作外的收入渠道。

    来自美国 回复
  2. 这么早就做产品经理,入错行了。年纪轻轻,没人听你的,项目推不动

    来自广东 回复
    1. 既来之则安之,努力加油干吧!

      来自广东 回复
  3. 恩,中大高材生写的很好,一起加油,做到知行合一!

    来自广东 回复
    1. 没有啥高材生,都只是普通人,加油!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