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做着做着就失焦了?
在职场中,许多团队和个人常常在忙碌的工作中逐渐失去焦点,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本文将探讨工作中失焦的常见原因,包括定位不清晰和目标设定问题,并提供实用的聚焦技巧,帮助团队和个人保持目标一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失焦而导致的低效工作。
你的团队是否正在用80%精力做20%无价值需求?
为什么会议讨论一两个小时,核心事情只有 20 分钟?
明明定好了Q2目标,却总是被临时需求大乱?
聚焦,是这几年除了”降本增效”、”价值”外提到最多的词汇了。
但是嘴巴上说着要聚焦,做着做着却变形了,做着一些不重要的事情。
产品经理看着需求,经常会出现一个诡异状况,即:这个需求想做一下,那个需求也想做一下,但是这几个需求和主线好像又没什么关系。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工作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
出现了失焦的状况,那要怎么应对呢?
这篇文章,我想分享我对聚焦与失焦的一些看法与建议,如果目前的你身处这种状况中,那不妨跟着我往下吧。
一、为什么会失焦?
失焦最核心的两个原因,一个是定位不清晰,第二个是目标存在问题。
产品/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怎么理解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是一家生产汽车的公司,还是一家做发动机的公司?
如果定位是一家生产发动机的公司,那么,汽车内饰、电池、雨刷、智能停泊等需求,就不再是你所需要考虑的。
有了定位,你就能知道做与不做的基本原则,自然就会减少失焦的状况发生。
汽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在上述例子里确实能很容易区分。
但是,我们所处的业务里,有些是新兴领域的业务,没有非常明确的边界,如果负责人没办法把定位给明确了,就很容易出现失焦问题。
定位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
针对目标存在问题,大致分成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目标制定就已经非常”贪心”了。
前几年,我在公司里,看到一些部门的目标制定”十分夸张”。
怎么个夸张法呢?
通常我们使用OKR做目标管理,而这个部门目标的数量特别多,有七八个目标,数量比整个事业部的还要多。
而每个O下面有关键结果KR,加在一起差不多有五六十个关键结果。
这样还怎么聚焦呢?
第二种情况,目标定义不够清晰,存在歧义。
还是举个例子,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习足够简单。
那什么是简单?简单的反义词有:”困难”、”复杂”。
那目标是要解决困难的问题?还是解决复杂的问题?
学习困难,那可能是知识点太难了,解题目没有思路;那要做的是,把知识点讲透彻,把题目怎么解的过程充分展示,并且给出新的练习题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学习复杂,那可能是查阅资料的链路太长了,A 网站说使用A 解法,B 网站说使用B 解法,过程也不清晰,经常要多个网站来回查阅;那要做的是,提供一个权威网站,并且把多种解法都给出来,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链路。
显然这两者是有不同的做法。
上述两个原因,定位不清晰与目标存在问题,是我们在工作中失焦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不确定有没有这种状况,不妨可以用下面这个「团队失焦自测表」,检查一下:
* 每周会议超过 50%的时间在讨论非核心需求;
* 近三个月内新增功能,用户使用率低于 x%;
* CEO 是否能说清楚产品定位;
* 产品定位,团队认知差异>=3个版本;
二、失焦带来哪些问题?
有些同学觉得做偏了就偏了,反正结果影响也不大,况且有些功能做了,还是有客户需要的,不算特别偏。
大家普通很容易认为,只要一个项目产生的价值超过其直接成本,它就是正收益的。但现实状况并不是这样,任何项目都需要一个主管,我们要么提拔了一个工程师,要么从另一个项目挑选一个人,让其负责该项目。
这两种情况都分散了人才,并且创造出了更多的管理层。如果项目继续发展,整个团队也许分散到多个楼层或者办公室,这让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我们还需要为项目配备更多的电脑和其他资源,这些更多的工程师还会导致雇佣更多的人员。随着团队越来越大,效率不断降低,反应变迟钝了。
这些失焦所产生的低优先级项目对公司重要性不大,却带来复杂的间接成本,我们很容易低估和忽视了它们。
影响显而易见,简单总结成几点:
第一点,人员很多,但做着很多不重要、低优先级的事情,随着人多,带来了很多间接成本(像硬件资源、沟通成本、精力分散)。
第二点,因为失焦,导致在重要事情上的投入不足,所以很难把关键价值做透、做好。
三、怎么做好聚焦?
其实做好聚焦并不难,只需掌握几个技巧就能取得不错效果。
技巧一,找清楚产品定位、产品目标。
定位和目标就是为了圈定大体范围,让你能比较简单地区分哪些是目标,哪些不是目标。
如果你是产品负责人,那你要做的是,定义清楚并和团队同步,并确保团队能理解清楚。
如果你是基层,在不清晰的情况下,那就尽早与上级做好明确,减少因认知差异带来的失焦问题。
技巧二,围绕着”下限”与”上限”开展。
汽车的下限是什么?
最基本的发动机、雨刷、后视镜、座椅、轮胎、内饰都需要吧?
一辆汽车的下限,是要能让有驾驶能力的用户,完成汽车驾驶,这是汽车的用户旅程。
如果这个做不到,那就没达到汽车的下限。
那么,我们做的产品,它的下限是什么?要完成用户怎么样的旅程呢?这个旅程是不是能做到价值闭环?
定义下限的核心目的,是让大家能知道哪些是基本盘,而基本盘只要做到及格即可,所以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在上面。
那汽车的上限又是什么?
我的个人理解是,各家厂商可以做出差异,做出竞争力的地方,并且对用户旅程有起到增量价值的作用。
像有的汽车,主打自动驾驶、极简设计;
有的汽车,主打舒适内饰,让长期驾驶更加舒服;
有的汽车,主打低油耗、低电耗,让驾驶更具性价比;
有的汽车,主打极致性能,让速度达到极致。
这些都是他们的差异化和聚焦的地方。
再回到我们自己的业务上,我们产品的上限又是什么呢?要在哪里做到极致呢?这就是需要考量的地方。
技巧三,”上限”也需要持续拆解和聚焦。
什么意思呢?
还是以汽车举例,比如要在新能源上做到领先,要聚焦新能源方向,做重点投入。
但是,新能源还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在汽车上有很多可以应用的地方。
比如,可以主打电池容量,在同样电池大小,容量更大;
还可以,主打电池能源消耗,让电池性价比达到极致;
也还可以,主打快速充电,电池容量虽小,但充电十分钟,能再跑两小时;
还可以怎么样呢?主打新电池理念,电池可轻易插拔,到加油站不是充电,而是换电池;
上述这些,都是新能源方向的投入,随便罗列就可以有很多方向。
那我们要投资哪个方向呢?
一般我们在工作开始时,只定了大方向,但是缺少了细分方向的明确,这很正常,因为一开始也并不明确。
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拆解,就会得到需求,而这时如果定不下几个关键细分场景和技术,就容易出现”大方向聚焦,小方向失焦”的问题。
所以,上限定义后,还需要不断地拆解、拆解、拆解,直到找到一个明确的业务场景或者技术点去做深度聚焦。
技巧四,使用「三不原则」,减少失焦问题。
即不做非闭环、不做非核心、不做非差异的需求,强制约束团队做重要的事情。
技巧五,在核心能力构建上,保持好投入,做好资源隔离。
不难理解,技术突破是需要长时间、坚定不移地投入的。
所以,在核心能力的构建上,一定要保持好资源,要有耐心。
不能因为业务需要,而随意腾挪核心能力的资源投入。
四、写在最后
有时候砍需求的能力大于做需求的能力,预期做一件和大家一样的事情,不如把精力放在一个可以让市场尖叫的价值上。
希望我们能掌握聚焦的技巧,把力气花在刀刃上,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差异化需求。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鹏鹏的工作日记】,微信公众号:【鹏鹏的工作日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