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J布局法律科技行业,盘点它们的入局之路

2 评论 7827 浏览 33 收藏 13 分钟

随着各大巨头在C端的不断布局,C端市场争夺开始饱和,此时我们注意到巨头们开始在B端中的法律科技行业进行布局,那它们的商业策略与对应产品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仔细来看。

随着BATJ在C端市场的争夺渐渐饱和,在互联网流量见顶、获客成本的逐渐增大的背景下,巨头们开始将目光投向B端。而法律服务,则成为了巨头们面向B端的重要抓手。

就法律行业本身而言,其受众广但频次低、专业门槛高、服务非标化,相较于其他行业用技术颠覆,前者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其巨大的市场前景,逐渐引起了各互联网巨头的关注,并陆续在法律互联网领域落下棋子。

据笔者观察,BATJ在法律科技上的探索动因分两种:内部创新、生态布局。

一、阿里巴巴

关键词:法律科技

1. 互联网法庭

顺应国家电子政务的浪潮,阿里巴巴也在互联网法院上落下一子——共道科技。

其官网介绍中写道,共道科技于2018年成立,是由杭州市城投集团投资,阿里巴巴集团给予强大技术支撑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据企查查公开资料显示,俞思瑛为共道董事,同时俞还是阿里集团国内法务负责人,阿里集团副总裁。共道可称为阿里在法律科技领域的先遣部队。

共道的核心产品有三:

1. 在线诉讼平台——实现法院起诉、缴费、调解、立案、举证、开庭、判决等诉讼全流程在线,目前上线的有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的诉讼平台;

2. 在线调解平台——在线为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其产品为余杭区网络消费投诉在线调解平台;

3. 智能预判——智能模拟判决流程,预判案件结果,辅助法官作出判决,目前应处于尝试阶段,尚未有公开产品。

虽然做法院线上化的法律科技公司不在少数,但共道公司背靠阿里大树,不知能否在这条电子政务的路上闯出一条全新的商业模式,能够链接其他法律共同体共同发力,去变革法律服务底层运作模式,形成完整法律生态。

2. 合同智能审查

去年5月,阿里技术公众号发布一篇《阿里来了位技术新童鞋,一秒K.O八位律师》,文中提到“600份在线协议,8位专业律师用了一周时间完成审核,而人工智能仅用时1秒,并且在这600份协议中,标记出的问题准确率达到100%。”这一款内部创新产品旨在让AI来代替法务进行合同审核工作,解决企业法务的一些低价值的重复性劳动,让法务更专注于合同本身的专业性提升。

这套智能合同诊断系统主要做一件事——合同文本风险扫描并针对风险点智能推荐修改建议。智能审查是通过词的向量表示、冷启动和快速样本标注、多模型组合等AI技术的应用,搭建一套法务领域的行业词库和知识图谱。

智能合同诊断只是阿里在智能法务领域的第一步探索。此外,他们也在尝试将AI应用在合同、诉讼文书以及裁决文书的场景上,与上述所说的机器智能诉讼预判结合。

笔者认为:

「人工智能在法律服务上的应用早已不是新鲜话题,目前应用也主要以合同智能和智能咨询两种场景为主。但纵观国内外法律市场,目前仍处于人工梳理规则为主,智能辅助的初级阶段。真正让机器代替律师去回答客户咨询、代替法务起草合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腾讯

关键词:法律科技 业务撮合

1. 法大大

法大大今年3月宣布完成由老虎基金和腾讯联合领投的C轮3.98亿元融资。与其他沉迷交易撮合赚取中间价的公司不同,法大大从一开始就剑指企业服务市场,并始终坚持把“合同签约”这一个环节做好。

在一场公开大会上,其CEO黄翔分享法大大的三大阶段:

  • 第一阶段是做好电子签约产品;
  • 第二阶段为企业级市场,坚持SaaS模式,升级服务;
  • 第三阶段是深耕垂直行业,深度挖掘客户需求。

就目前其阶段而言,其目标受众为国内大型企业,在为一家企业提供定制化需求的同时,深入了解该类型企业在合同板块的痛点,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技术上沉淀抽象出通用组件化能力,再快速应用于该行业的其他企业,这是咨询公司的惯常打法。

互联网创业做加法一定是比做减法难,法大大在法律科技这条路上始终独树一帜。

2. 快法务、赢了网

2017年快法务入选腾讯“双百计划”,与腾讯创服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其合作本质是快法务用股权置换了腾讯的流量,获得其在广点通、微信渠道的广告投放机会。

快法务本质也是“法律电商”公司,只是其核心是提供法律服务中的高频低价的标品服务,例如公司注册、工商财税、知识产权、人事社保、代理记账等。它的模式相对清晰,定价、服务流程都相对标准,产品本身不需要太多技术投入,更侧重于线上线下推广营销及获客。

早在2015年腾讯领投了赢了网上千万的A轮融资,堪称“BAT于法律互联网上的第一枚落子”。以律师广告及提供“标准化”服务报价为主,与一些律师营销网站无本质区别,但其仍未跳出“法律电商”的传统模式。笔者调研其主站,服务描述粗糙、页面无法跳转、无购买链接,可见其目前运营状况堪忧。

3. 广州微法院

2017年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与腾讯公司联合发布“广州微法院”小程序,这是腾讯在互联网法院上的重大探索,但似乎也止步于此了。此前笔者调研时发现的“腾讯智法”、“微信加法”网站目前均无法正常跳转。

三、百度

关键词:业务撮合

百度律师以百度的搜索引擎为流量入口,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工商注册、资质办理、合同文书、投资融资、法律顾问、培训课程、电子取证的多类法律服务。其核心商业模式是传统的“法律电商模式”,将法律服务包装成不同的SKU(单品),提供标准化报价及服务流程介绍。

此模式可满足知识产权、工商注册、资质办理等可标准化、低客单价、频次较高的法律服务,但其他高客单价的法律需求由于前期需要大量的线下沟通,该模式无法满足。从目前网页上看,大多数商品均下架,已有的销售产品数量寥寥。

此外,百度律师还提供了法律智库(案例法规检索)、商标查询、法律学院等产品,企图通过SEO内容、工具、线下活动提高用户黏度和日活,但目前也处于无运维状态。

笔者认为:

「百度以其巨大的搜索流量为百度律师导流,仍无法促成交易,这充分说明互联网运营常用的转化漏斗模型并不适用于法律服务。企图通过SEM等方式扩大流量入口,是能够带来少量商机,而你需要为此付出的成本一定高于该商机线索的获取。该模式已被多家法律创业公司实践失败。只有逐渐往更加细分领域去做深入服务本身的改造才会有生存空间。」

四、京东

关键词:法律科技

去年9月,京东举办了“京东法律机器人发布会”,由京东法务发布智能产品“法咚咚”,可见其是一款内部创新的产品。基于京东语音识别技术,结合内部法务知识库,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搭建的法律咨询问答平台。

从产品页面上看来其主要解决投融资、公司事务、业务资质、劳动人事、营销推广5方面的咨询问题,其产品交互形式以语音智能问答为主,从目前测试结果而言,回答结果正确率不理想,多以后台预先设定好的规则为主,智能化程度并不太高。

综上,BATJ在「法律+互联网」的战场上各有布局,但仍处于小试牛刀的阶段。

除了BATJ,法律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大量致力于“技术驱动法律”的创新企业。笔者认为,BATJ与法律科技公司在「法律+互联网」战场上各有优劣势。互联网巨头的优势在于:

技术:大公司底层技术能力强、技术能力模块多样、资源组件化彼此松耦合,能为不同场景的产品提供灵活接口,快速组装出符合需求的应用层产品,并拥有处理高并发量的丰富经验。

资源:大公司拥有多家投资、被投公司、生态公司、合作公司,产品诞生后可以以自家公司作为首战场、逐渐放大至合作公司、生态公司,逐步实践产品是否能够满足不同体量企业的需求。

品牌:大公司品牌知名度高、背书能力强,面对普通用户更容易建立对产品的天然信任感。

劣势在于法律科技并非巨头公司的核心产品线,内部创新面对的阻力较多,除非成立事业群或独立公司运营,否则投入资源有限,只能浅尝辄止。

笔者认为:

「由于法律行业本身的专业门槛高,改造难度大,服务场景多样,小投入必定无法大产出。」

反观法律科技公司的优势主要在于举全公司之力来打造一款产品,其各岗位人员配备更充足、资源投入度更高、创业决心更强。但劣势在于其吸引优秀专业人才的能力不足,前期开展业务时资源不足、品牌建立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近5年,法律科技的战场上堪称百花齐放,却也是腥风血雨,但每个行业的变革必然经历这般阵痛,才能真正的推动行业跃迁。

 

本文由 @陈斯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国外在法律科技这一行,确实比国内要领先很多,如CSdisco公司的,Ediscovery软件。

    来自四川 回复
  2. 学到法律科技这个词

    来自河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