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佬一抓就死说起(四):互联网的核心战略

3 评论 11771 浏览 0 收藏 6 分钟

这是《从大佬一抓就死说起》的第四篇。第三篇主要谈到大佬习惯于根据自己过去成功经验对未来产品做判断,却不知道自己的经验已经过时了。但原因并非那么片面,很多大佬还年富力强,学习能力很强,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这往往是因为大佬犯了另一个常见的错误:从公司战略需要去做产品,而不是从用户需求去做产品。

例如大佬看到行业发展的大势,为了抢占行业制高点,出于战略布局的需要,发起若干新产品;例如大佬看到竞争对手做的产品风生水起,于是火急火燎的防御之作;或者大佬看到某品类的产品渐成风靡之势,于是跟风而上。所有这些产品的决策,都是基于公司战略发展的考虑,这本无可厚非,但恰恰忽视了最致命的问题:你做产品的时候,脑子里面想的是你想要什么,而不是你的用户想要什么。有些所谓公司的战略级产品,大佬亲自抓的项目,做到上线以后才会发现,用户压根不买账,没人用它。一个用户根本不需要的产品,无论它看似对你公司有多么重要的战略价值,它都是废物一个。

互联网公司做产品,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用户买账不买账,其他的一切一切,无论是否迎合了老板的个人偏好也好,迎合了资本市场的热点题材也好,满足了公司战略卡位也好,阻击了竞争对手也好,都是扯淡。尤其是所谓狙击竞争对手的战略产品,更加容易失败,因为你并不真正了解竞争对手的成功产品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满足了什么用户需求,竞争对手真正成功之处何在,模仿之作又岂能成功?

例如Google为了狙击Facebook,强推Google+,Facebook的成功是有一个成长路径的,从常春藤盟校到全美,再到其他国家高校,再到美国各个阶层逐渐成长起来的。Google+无论用户是否需要,所有Google产品统一增加全局导航条Gooogle+提示,急于求成,倾全力催肥,除了持续不停的骚扰用户,给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产品的成长路径有自己的内在客观规律,往往不以大佬的意志为转移。类似的产品有很多,腾讯微博,网易易信,阿里来往,除了成为炮灰,没有别的下场。

其实击败竞争对手的往往不是一个战略防御级别的模仿品,而是你做出了比竞争对手更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例如Instagram,Whatsapp对Facebook产生了实质的威胁,迫使Facebook出手收购Instagram,例如马化腾所说,真正能灭掉微信的一定不是一个复制版微信,而是一个什么新的更好玩的东西抢走了用户的时间,让用户更爽。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的竞争战略已经被完全颠覆了,所谓的战略“布局”,“占位”理论都是扯淡,互联网世界的最高战略只有一条:就是用户需求为王,没有其他任何战略了。所以如果你的老板以后再对你说,我们要狙击竞争对手,我们要卡位,我们要迎合资本市场,我们要快速拷贝成功产品云云,你可以告诉他:你已经out了,你说的这些都不是公司战略,真正的公司战略应该是:用户有什么需求?我们应该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来源:肉饼铺子

《从大佬一抓就死说起》系列文章:

《从大佬一抓就死说起(一)》

《从大佬一抓就死说起(二):互联网行业的特征是什么?》

《从大佬一抓就死说起(三):骄傲的将军》

《从大佬一抓就死说起(四):互联网的核心战略》

《从大佬一抓就死说起(五):产品经理的囚徒困境》

《从大佬一抓就死说起(六):大佬怎么抓才能不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