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是不是够牛要看这四个字:三近一反

徐志斌
3 评论 21112 浏览 60 收藏 9 分钟

有读者在知乎上提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三近一反”?“三近”指地域相近、兴趣相近、年龄相近,“一反”是性别相反,是大部分社群(尤其是优秀社群)组建时必然遵循的基础原则。读者就此发问,我正好昨天搜索看到,干脆提笔作答,也和大家一起讨论下。

“三近一反”并不是新鲜的理论和总结,我在书中所说:“在社交网络中,产品经理们将能够促成用户活跃、降低互相认识的门槛,以及加为好友(结网)的基础归纳为‘三近一反’”。这是早就流传在互联网产品经理们中间的一个说法,虽说不到广为流传,但大部分资深的社交类产品经理,尤其是腾讯的资深产品经理们,早就熟悉的一个产品理解。

我在15年出版的《即时引爆》中,也提到过这个说法,并大约有1千多字的叙述提及。因此,这个说法的贡献者们是老互联网产品经理们。

只是,这个说法最近才被外界所熟悉而已。

不管是陌陌的案例,还是全民k歌案例中,都提到了一个类似的结论:

很多产品90%以上标签都是读书、电影、旅游、音乐等等,但人们不会因此而紧密沟通互动。泛兴趣不是人们沟通的基础。

相反,是和人们相关的兴趣、地域、爱好等,才会成为人们互相聊天、沟通的起点。

那么,和人们相关要多”相关“呢?各个数据和案例都显示出:越近越好,最好是1000米内,最好是大家都在养同一种类型的猫、都在看同一本书(比如《小群效应》吧),都在讨论同一部电影等等。

因此,虽然”更近“这个案例和数据我们引用了”朋友印象“的数据,但如果看:

  1. 陌陌,只允许用户在学校、写字楼、小区三个地方建群的案例;
  2. 当年校内网(现在更名为人人网)崛起时,大家开玩笑说是因为注册送鸡腿,但创始人们都否认,说那个活动效果其实很不好,最起到作用的恰恰是寒假租大巴送同一班火车的学生去火车站、回家的这个活动效果最好。

都是指向”三近“带来的帮助。”三近一反“实际上在运营、产品、市场上的运用,非常广泛和纯熟。

​观察BBS的活跃、社群的活跃时,产品经理们仍然发现,最优秀社群、优秀BBS的组建,多建立在”三近一反“的基础上。对的,仍然是产品经理们的发现。

因此,这个结论也可以来回答:为什么我组的群、我的社群不活跃?

是因为他们建立的基础和根本没有遵循”三近一反“这个原则。

但在实际运营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单一的兴趣也很难建立起长期互动的点。而如果能在用户之间构建多连接点、多个”近“,则人们的关系会迅速升温,变成强关系。如:我们同时住在某地、喜欢某本书中的某个章节描写、某部电影中的某个细节镜头、都曾去某地旅游并在某个场景下拍照留念等等等等。多个”近“,或者多个能够建立起两人之间话题连接的连接点,会加深用户的活跃和关系。

实际运用中,”三近一反“确实扩展的非常厉害。问问题的哥们也将那段扩展的话复制了一下:

在社交网络中,产品经理们将能够促成用户活跃、降低互相认识的门槛,以及加为好友(结网)的基础归纳为“三近一反”。其中“三近”指的是相近的地域、相近的年龄、相近的兴趣爱好等,“一反”最早是指性别相反。

很快大家便发现,拥有相似的个人资料,发布相似的消息,拥有相近的财富、相同的社会地位、相似的履历,在某一游戏中拥有相似的等级和战斗力,乃至某个时刻都在减肥,都喜欢某个明星,都喜欢看某部电视剧,都想辞职去某地旅游,都在为家里的小朋友挑选幼儿园等相似的背景和需求,都被纳入“三近”的范畴中来。

“一反”则指相互帮助却有存在冲突和协作的两方,除去我们最熟悉的两性关系外,典型的还有商业环境中的甲乙双方、供需双方等。

值得强调的仍然是”反“,也就是”三近“好找,”一反“难寻,大量社群崩塌、不活跃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反“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用户/成员中相爱相杀的冲突和需求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以让用户紧紧离不开。

最典型的反,就如”男女、甲乙“:行业群中,每次大家说起甲方不专业、乙方不专业,各种话题泛起,各种真实亲历作证,但又没人会离开,因为里面有可能的业务获取、行业信息获取、人脉关系寻找和沉淀。这就是典型的”反“。

大部分社群,花点时间找到自己的”反“,就能迅速跃迁一两个个台阶。

实际上讨论到最后的”六大驱动“时(运营、运用社群的最强劲驱动力),感觉就是”三近一反“的另一种解释。

比如地域驱动、兴趣驱动、关系驱动等,几乎就是年龄相近、地域相近、兴趣相近的另一种说话。而在讨论到利益驱动和荣誉驱动时,我们会发现,能让这两种驱动力发挥最佳作用的利益和荣誉种类,恰恰是和用户自身相关最”近“的那些。

如果仅仅说,”三近一反“是构建优秀社群的基础、变现的基础,还远不足够。随着这句话的理解越来越深,运用也会越来越深。

例如,我们很快会发现,传统社群中老成员会流失、成熟用户会流失,原因之一是能和他/她对话、沟通、且能解决他/她问题的人可能也在变少,因此这个成员就流失到其他社群或产品去了。

如果能帮助这个用户不断围绕他现有能力、层级,搭建相近且互相有需求的用户群体,将会持续吸引他活跃。

实际上,游戏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处理的很好:你很厉害,会有更厉害的用户来灭你。或者同样厉害的人供你组队等。

让用户时时处在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群中,差不多的”三近一反“人群中,这是一个动态的用户进阶机制的设计问题,既是产品,也是运营值得去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作者:徐志斌,《小群效应》作者

本文由 @徐志斌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因为社群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再很多微群,掌嗨群里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社群,不营销。

    来自陕西 回复
  2. 听完徐老师的一通分析,顿觉神清气爽!

    来自北京 回复
  3. 很受益,希望读到更多这样的实用文章

    回复
专题
36286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原型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一门必修课。
专题
37664人已学习27篇文章
作为AIGC的代表性应用之一,ChatGPT仅仅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已经突破了1亿用户。
专题
1699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支付体系的设计指南。
专题
88180人已学习18篇文章
沉住气,学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专题
37186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如何让你的事件营销深入人心?
专题
17876人已学习18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车载HMI设计指南,包括HMI的交互、设计、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