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白的述说:好产品,只帮用户做好一件事!

40 评论 33701 浏览 346 收藏 28 分钟

故事的开场,让我引用某位朋友的感悟,他称为六字真言:“产品道,非常道!”那时,我还只是个研究技术的小家伙,直到我自己开始做产品,我才慢慢体会这六字的意思。

产品人,可不好当哪~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想当一个产品人需要很多的条件,其中一条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事;然后,用心的做下去,让时间来证明这事的价值。当这事有价值了,你这产品人的价值也就有了。

但找个事好找么?自己发明创造一个,或者跟着其它人做一个?就算都OK了,那这事能不能成,能不能体现价值,价值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会不会有很多人跟自个的事一样,我怎么知道这产品有人会买?我靠〜一堆的问题立马又会跳出在产品人的面前。

我这人天生有个毛病,会经常忘记一个人的名字,哪怕这人经常见;但有些人则一下就记住了,还能记上好几年不会忘记;回想的时候,还能想起此人很多的细节与特征。我看的书也同样如此,往往一本书,我把内容都记下来了。但偏偏忘记了书名,及作者。这事很困扰我,很长时间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一直以为是自己大脑的某种缺陷。直到有天我读到一篇关于心理潜意识与人的价值观的书的时候,一段内容让我突然想明白了这个答案:

人有时从表层理性思维判断上,往往没有人的本身潜意识更懂自己。人的下意识小动作及无意识的选择,往往才是自己对于当下事物价值的忠实评判。

比方,当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就算有些人极力掩饰,但还是止不住内心的激荡。哪怕一直跟自己说我不会喜欢对方的,但潜意识已经将对方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我对那些容易记住的人。基本全是这个人对于我当前的事件进行展中很重要的。而那些记不住的,则正好相反。

从此,我便进入了心理学的潜意识世界,一发不可收拾。

我为什么会一开始说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与今天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我回答没有,你会失望么?那如果我回答有呢?你能想出这故事与主题的关联么?

相信看过我之前文章的人,应该有记得我UI篇说过的话:过去是老师给方向,让我们找方法。但往往找出的方法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样的东西叫答案。而现实社会工作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需要我们自己找方向,自己来思考方法。这时我们产生的答案就各不相同,所以这些答案中,只有部分人走向了成功。

事实上,这是有关联的。任何一个好的产品,就算人们无法从表层意识上对其进行评价,但是下意识的行为往往已经做出了评价了。比方,一个看着好像功能不错的软件,某个应用。哪怕他广告再大,宣传再强,我们只是大多只是进去看一看,知道了,而下一次呢?可能就不再会再进去使用了。

我们经常看见在市场上有两个或多个产品好像从功能、目标用户、用户的痛点都完全相同,但是有的基本没人,而有的则完全说不上为什么就是有这么多人愿意如此活跃。

所以,做为产品人来说,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中间的秘密。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产品经理都是能看清楚中间门道的。有些看不懂看不明白的,成了“产品功能经理”;而有些呢?则成为了“产品跟屁虫经理”,永远跟着比较成功的产品抄抄抄。当然还有些,走上了更有趣的境地“传话筒产品经理”,老板说做什么功能,我就做什么功能,还不敢自己创造;每一步都是老板怎么说,我怎么做。

为什么会成为了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呢?

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一点:我们没有一个能清楚说服用户,说服公司的产品价值点。无法说清楚,我们凭什么能让用户用我们的产品?凭什么用户会喜欢,并离不开我们的产品?所以,完全不知道产品本应的核心是什么,当然更不清楚产品应该怎么做才合适?

那,产品是什么呢?

相信有非常多人都能给出这样一个定义:人们通过自己的能力转化出来东西。

同样,在这里,我一如既往,我也要用我最简短的语言来诠释一下“产品”这个东西。

在诠释之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明白“制品”。我一直以前认为产品与制品是一个东西,而我对产品的认知则是:创造方将自己的意志通过某种手段转化输出的结果。这跟制品,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但,我在这里要问另外一个问题。”产品”…与”商品”…之间…有没有…区别呢?

当然,这是一个我给所有读到这的朋友一个埋点。光做产品,达到了我们产品人要做的目的了么?所以,我们应该是做到制品即可,还是应该做到商品才行呢?

随着问题,我们回到了故事的起点。什么样的产品经理才是一个合适的产品人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产品经理本身是什么东西。

插下个人主观的题外话:长期以来我一直刻意的想模糊掉产品与产品经理,产品人之间的界限。也许是我主观,也许是我个人的不良习惯。也许,是我一直认为:做产品,就是做人,做我自己。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本身就是一个好的产品。产品经理是通过自己的产品来体验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产品人。这样的人出的每个产品,都是经过自己认可的。通过自己反复“拷”验的,同时产品里一定会具有这个人强烈的基因色彩。

产品经理,其实由于不同的工作、行业、工作内容会产生很多的方向。有些得要会市场运营,有些仅会开发锚码,有些则只需要会让客户开心即可。虽然都是产品经理的名字,但是在不同的项目中却执行着不同的事项。随着市场的需要,公司将一部分产品推上了不是老板却胜似老板在的角色。区别只是没实权而以:

pd2

上边是我整理的产品经理成长流程图,要是不对,你们批~当然,在非移动软件开发行业里也是如此。

那软件行的产品经理好当么?先不说成本问题,就先来说说以下一些情况,看看有没共鸣。

很多公司在招产品经理的时候,即要他有很丰富的经验,又怕他被经验固化。即要他有思想有想法有创新能力,但又怕对方思想太活自己控制不了。那找个好像好控制的吧,面对他的产品方案基本都是一次次否定。好不容易遇见一个不错的,则又开始担心这人做不长,太优秀了我们这留不下。或是我们这庙还小,现在不敢请大神。都想着要有成功项目的人,但却从来不想成功项目的人为什么要来你这?别人的成功你能复制么?最后在身价面前,则更表现出很多公司的可笑与无力。总之,在诸多自我矛盾的条件下,一个个的选,一个个的谈,一个个挑的时候,本身这些地方的决策者就暴露了一个核心的问题:他们没有认人的能力,他们并不具备一个评估人的标准。而最后大多公司只能用一种最无奈的方式来体现自己,那就是找大公司出来的,有大公司或某知名公司经历的这一条很扯蛋很无奈的道路上。有没有?有没有?

说到这里,我不想再继续扯下去,为什么呢?因为这没意义。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让产品人更明确自己应该怎么成长。如何体现自我价值的。所以,如果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怎么做才合适?

那我们来正式分下产品人的类别。相信很多人也能感觉到,产品人会有两种入行的走向。而这在我的认知里,则是分工具型与业务型。

业务型产品经理

这一类最常见:业务型产品人。大多对其的认知比较统一。

但第二类:工具型产品人对其能正确认知的人则不多了。做工具么?是的,做工具。但是如果你只认为只是写字板、记事本、看天气,简单看个地图、交通图什么的这些工具的话,那你就太不懂工具了。不是我卖关子,让我继续道来~

pd3

但是,我得先说说我理解的业务型产品人,这一名称非常好理解:主要是面对公司的业务需要,为了直接满足来源方的要求,制定设计一些产品满足这些用户即可。

大多的时候,公司需要接各种不同的业务来让公司生存。基本上是做完一单下一单就开始了,业务间大多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在产品体系上,要么会更像于接包,要么就是很固定的用一些流程化、规则化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即可。这样的产品往往生命周期并不长,也并不会对产品有很大的力度进行雕琢。而大多这方面的产品人因为反复的面对这类不太可能深入、细入思考设计的项目,基本大多变成了“功能型产品经理”。而更有一部分由于经常面对客户,这方面发展不错,则走向了公司的业务岗位(要是我说得不对,大家赶紧批评,指正)。

pd4

工具型产品经理

而工具型产品经理呢?

工具型产品的出发点与业务型相似,从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但是工具型不光是简单的直接解决用户的一个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则更加会考虑大众对工具兼容性的要求与扩展!

记得之前一篇在UED的文章中,我有用一个螺丝刀做为故事的主体(不清楚的可以点这里:http://www.woshipm.com/ucd/311317.html)。螺丝刀平常我们用的是拿来拧个螺丝什么的,但有时大一点、小一点的螺丝也都能拧吧?有时,我们还能拿螺丝刀做些其它的事。如戳个洞,在墙上划道痕,有些人还会带着防个身什么的。由此可见,螺丝刀已经从原来的拧个螺丝的工作转移到了其它的人类生活的方面。一个工具的顺手性,人们对其的依赖性,大众对这工具行为的兼容性,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螺丝刀更有产品生命力而展开的。所以好的产品,往往是工具化的产品;而更好的产品,则是这个工具化的产品能兼容人类生活的更多方面~

我在这里可以很负责的说,淘宝/天猫是一个工具,正如同支付宝是一个工具一样。微信也是一个工具。Facebook、微博这些东西都是工具。另外,百度地图紧跟Google Map同样以地图工具为切入点,希望以此为中心打造一个像Google Map一样的生态体系圈。只是目前由于国内与国外的环境不同。无法直接做到像后者一样集科技、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虽然现在可以打车,也可以叫外卖,也可以给你指路,但相比后者,还远远不够。

那,一个工具型的产品是怎么思考一个工具的呢?先看一个我整理的思考步骤图。

pd5

那在这个基本思维结构中,就在不断的反复推翻自己的。这时,产品会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些思考的基点,继续上图:(本图不代表绝对性,每人都有合适自己的方式)

pd6

兼容性部分呢:

pd7

联续看了两张图,搞清楚没?还是乱了?没关系,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所有工具型产品的思考核心:我们凭什么说服用户?并不断以此反复,不断换多个角度,从里从外、从宏观到微观,一层层的像扒洋葱似的接近这个本质,让这个本质变得坚固不容易动摇。

当然,很多死的产品也都是死在这环节上,一个产品没想清楚核心力是什么,核心价值是什么就上了。然后在开发的过程中,自个把自个就给灭了~

只要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洋葱皮思维法在人类思考的过程中是多重要。对人类来说,越接近本质的需求,兼容性越大。而这种思维模式能非常好的帮助人找寻事物的本质。

所以一个好的工具型产品,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让自己工具的生命力更强壮,于是让自己丰富更多的知识体系,以不同的角度交叉对一个事进行反复性的思考与分析再推敲。特别是为了产品的本身强壮性,应该多从内外部,从宏微观,不光以公司角度,还要以用户多角度,特别是用户心理学角度思考清楚:我们的产品,能给用户什么。然后以一个简单工具的状态,放在用户面前。让用户离不开你的这个工具。自然的,他会在这工具上产生更多的希望与想法,那时你的工具就可以更活了。

所以,我认为,只有工具型产品人这个名称才更能体现这类产品人的定位与特征。

说了这么多,我可不是为工具型产品说好话,因为我相信:无论业务型,还是工具型,其面对一个项目的基本处理方式大体都一样。做一个产品大体流程基本都是如此:

pd8

但,工具型产品人就特别点么?

那我拿个现实的一个事来说说吧。这是我在一些产品培养会上的一个简单课题

某人想创办一个针对上班族的餐饮店,钱不是问题。主打中、晚餐。一定要结合移动互联网与实体。我相信很多一般的人都会想是这样思考的。

  1. 找个交通、人流大的等综合情况合适的店址(工作人员已完备)。
  2. 利用现在人的社交媒介,如微信、微博,加盟饿了么?提供线上订餐什么的。
  3. 推出更好更合适他们价位与相应质量的饭菜。
  4. 通过好的服务来稳定并扩展更多的用户。

基本上,可能也就这么样,完了。

同样,这也达到了业务方给的要求。基本上,业务型产品可能也是到此为止了。

但,如果是有追求的工具型产品会怎么玩这事呢?他会如何开始思考呢?这就得分成几个方面与维度来考虑了:

A 在要不要实体店并选址上我们的考虑会是这样:

  1. 我是否需要一个实体店?需要的?有什么好处劣处?不需要实体店呢?又会如何?如果需要实体店,那这个地址能兼容多大范围合适?是不是周边有足够多的公司职员?交通情况如何是否方便远一点的人会过来,这个地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 假设实体店会好。那职员休息时间如何支配?中午休息时间一般是几点到几点?加上他们需要休息,如果走路来,或要我们送过去,这个距离时间成本应该控制在多少合适?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他的支配时间给他们相应的服务?
  3. 一个职员吃饭基本会吃同样一种口味多少次?公司职员外出进餐是群体行为多还是个体行为多?

B 在用户分析上会是这样:

1. 我要服务的这片地区,是什么类型的公司多?那这些公司的职员大体是哪些类型?这些职员是多动小坐型还是少动多坐型?女的一向再瘦也认为自己不够瘦,男的一向只考虑这里吃的够不够量,又快又合适。那是不是可以针对这些类型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营养餐做为切入说服口之一?比方,针对程序员的多坐少动。少见阳光,做些价格合适能补充维生素D、E的做为宣传点,加上口感合适的营养餐?那这个思考会不会说服我们的用户来尝试?有没足够说服力?

2. 用户多长时间会想换一次口味?我们能不能针对季节性来更新一些新的菜式?针对女生来说,大多怕胖又喜欢尝不同口味又要好看。是不是可以推出多种样式好看、份量不多、但选择多样的小食,即可以控制好价格又能满足需要?如果菜色好看的话,会不会有拍照发朋友圈的行为?间接帮我们进行二次口碑宣传?针对男性喜欢吃饭量足,又能快捷早点回去做事或休息的人。是不是也应该推出相应的套餐。经常换些配菜,保证口味的情况下控制好成本?女生多了会不会也吸引男生去?男性社交上一般是心理被动行为主动,女生呢?大多相反,心理主动但行为被动。是不是可以以这个基点有发散性考虑?

3. 他们会不会相对再意自己的健康情况?他们的心理上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女性会不会总感觉自己胖,再瘦也会胖?那我们的食物如何设计能从视觉上让用户感觉不会有太多可能胖?素多、少油、好口感、好看?男性会不会因为经常两点一线,会身体缺少一些维生素?那在食物中补充这些,是不是更能在这块占有优势?

4. 能不能从以上情况中整理了出合适我们运营推广的有利因素?及如何制定适合这批人行为的推广模式?

C 现代网络及转统兼容性思考

  • 当然要利用好现在的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但能否做到体验便捷及体验一致?以后如果多家店后是否都能用?
  • 用户能不能直接通过自己的手机端来明确菜样并真正完成支付或下单订餐?是不是一个操作简单到一个页面的东西更能方便用户及我们?
  •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能不能让我的这一页面很容易的植入更多的环节?不一定要依赖一些如饿了么的这样平台。
  • 是不是也可以多端一致。
  • 我能不能通过这个方式采集到用户们的数据来更好的挖掘用户的更多可能?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思考,我相信,这个东西现在会越来越清晰明确。

那这时,我相信,我的设计就会变得很容易定位了。

1. 我们会这样设计一个兼容PC及移动端的直接页面内的订餐页:大体是这样的:

pd9

是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我即可以很好的通过它统计一下这边人群的数据情况,又可以能过这么一个简单友好的界面来完成,并可以将这个模块很好的复制使用在其它的店中。这时,我不光能更好的结合互联网。更能通过这个小东西来时刻把脉我的店是不是跟得上用户的需要。同时。有这么一个东西。能更好的结合多种网终手段。

当然说到这,你要是真开始以为我只是卖吃的,你就输了。

  • 我的菜样会怎样呢?这里呈现不出来,我来说说吧:左边针对男的,给的是实的,因为男的是要吃饱。而右边4个是针对女的,花样多、量小、口感与外观好。但我不特别说明哪边是女哪边是男。这是其一。通过用户的自然选择,我即可知道一个地区的男女分布及大体喜好。
  • 我把这店开好后,我可以通过每次你的点击选择,我自然可以知道这里什么样的职员最多。是程序员多还是运营推广攻关什么的人多,因为不同的岗位基本上男女分布也会不同。另外,他们大体会点哪些菜会多?当这多样的数据我收集到了。我是不是直接了解了不同地方公司内的人员结构及食物偏向等数据情况?说到这里,我得打住了,因为不能再说了…
  • 另外我是不是可以以这个情况开始跟我的材料来源方开始谈条件?我是不是可以展开另外的生态链可能?

请问:看到这里。你还认为我只是做个简单的结合互联网的餐饮店么?

我就没有更多可能的玩法么?当然还有~

但,我只帮用户做了一件事而以。只一件!就是帮用户更好的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他不会尝试一下么?

正如阿里,只帮用户解决商业买卖行为。无论是淘宝,天猫,还是支付宝,我只满足你们的买卖行为。帮助好你们的交易(用户是商家与商家,商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就这一件事而以。

微信,我只给用户更好的私密交友行为。所有的朋友圈,游戏比分,也只是围绕这一件事,让朋友间多些行为共鸣。

好的工具正是如此。只帮用户解决一件事。更好的解决。在解决的同时,去发现用户更多的围绕这件事的其它行为而已。

你们说,不是这样么?

本次,我也是从自己的理解下,给工具型产品人正正名。并不是只做小工具的产品经理才是工具型产品,其实,那是误解。本人不是业务型,故在这块可能说得不多。还请谅解,多多包涵。如有什么说得不清楚的,欢迎留言沟通。谢谢大家。

 

本文由 @szzg007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收徒吗?

    来自广东 回复
  2. 语音播放功能最重要的不是在手机端吗?

    来自浙江 回复
  3. 很多地方有共鸣,但思维模式太特别了,一遍记不住,还得多看

    回复
  4. 手动点赞!

    来自广东 回复
  5. TomZhu你好,文章写的很好。看完也有些观点想私下跟你交流下,方便留个微信或是QQ吗?

    来自广东 回复
    1. wx:396554498

      来自上海 回复
  6. 一语中的 通读后好多发生过的影像闪现

    可是问题来了

    这些箴言 老板会看到么?看了又能懂么?懂了会去做么?

    这是无论PM还是运营的悲哀~

    来自山东 回复
    1. 不成长的老板自然随风而去〜必化做尘土所有有正确目标,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有必要给这样的老板打工么?让他死,看他死,启不快哉~
      然后,懂的人成了老板,你认为,这样的环境不是好的做事环境么?

      来自上海 回复
    2. 的确,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中高层跳出来自己干的原因吧,甚至是干老东家的本行然后灭了东家的也常有耳闻。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是这群老板的错误激发和培养了下一代成功人的经验。

      来自山东 回复
    3. 所以呀。还是有用的吧。满满正能量呀。

      来自上海 回复
  7. 正常,一方面国内多数企业只知起名,不只其实。更多的是,从业者的水平导致无法获得更多的支持。国内用户体验岗位更多的是做可用性方面的工作。感觉基础培训没什么用。

    来自广东 回复
    1. 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国内没有基础。一个好的用户体验师的基础是用户心理学,美学。但现在所有培训机构只有:界面关系图。这是用户体验么?还有视觉设计。所以,国内洽洽少的就是正确的用户体验基础。我是这么分析的。兄弟怎么看这事?

      来自上海 回复
  8. 通读了一遍,收获还是挺大的,文章长没关系,写的内容质量高,足够吸引我看下去,个别部分很精彩,收藏了

    来自广东 回复
    1. 多谢支持。

      来自上海 回复
  9. 之前和朋友聊天,朋友说:在他们公司如何把产品做好!他的理解是在竞品的基础上,比竞品的功能,交互,设计都做的更好,我这就是把产品做好!我说你只是一个功能产品经理,你们产品的价值在哪里,用户为什么需要你的产品?等等这些你不去思考下?产品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用户为什么用你的而不是其它产品?先想清楚前提,接下来才是产品设计,验证等。结果朋友还是不懂,本人水平有限,不能够把我想的简洁的说出来,看了文章,工具型产品人就是我想说的。写的很棒!不过我认为“工具型”这个描述还是不够直观。

    来自广东 回复
    1. 有两个兄弟都有这意见了。写这文章之前我也好好的想过这个工具型的名称。但是。除了一个让人感觉顺手的工具的话。我实在是想不出其它更合适的名称。要不兄弟你帮想想?想到了。告诉我。合适,我必用。

      来自上海 回复
  10. TomZhu你好,看了你的文章很有启发。有一点很想和你聊一聊:就是产品是否应该横向拓展,发现用户其他潜在需求,这一点和题目好产品只帮用户做好一件事情是不是有矛盾呢?就算脱离题目,在正真设计产品的时候,是专注于一件事,提升产品对单一一件事的解决能力好,还是拓展产品能够解决的事情数量好?换句话说,是做工具箱,还是做独门兵器,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答案。举个例子,是带一把多功能的刀好呢,还是带十八般兵器好。如果是在家里,十八般兵器各有特点,肯定比一把兵器好。但是在战场,谁有体力带18般兵器,这时候需要考虑家中不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便携性,所以此时一把能有十八种用处的武器就体现出它的价值了。所以在考虑产品是否要拓展功能时,一定要基于其使用场景考虑,如果使用场景对某一因素提出了要求,那么顺着那一因素,是应该拓展功能,还是深挖功能,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对作者文中的思考基点图很感兴趣,可是没太看明白,可能是理解还不足够,会继续努力理解。
    总之,非常好的文章,给我带来很多思考,谢谢

    来自上海 回复
    1. 1,很高兴本文对你有帮助。2.我建议你学习用户心理学。3,修正一下,我们不是带齐18班兵器,而是让自己手中无剑胜有剑。或是说,我们只是那种一把小手枪就能很好投入战斗的特种兵,不是那种带着一大堆武器的家伙。人当然应该多向发展,因为你只一个目的,做好产品。如何能更做好产品呢?自然是多体会用户的状态,如何能更好的达到换位思考用户的状态呢?自然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体会。但,你知道不?在UED的基础课中,就是要你掌握多学科的基础。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能否帮助你。

      来自上海 回复
    2. 就是产品是否应该横向拓展,发现用户其他潜在需求,这一点和题目好产品只帮用户做好一件事情是不是有矛盾呢?---你不认为。这其实就是在帮用户做好一件事么?只是。你需要理解“事”的本质。
      阿里这么多业务。只是帮助用户更好的达成商业行为。微信这么多业务也只是更好的为了帮助用户达成与私密好友的社交行为。我例子中的吃饭同样也只是给用户更好的吃饭而以。

      来自上海 回复
  11. 写得很好,深受启发,谢谢!

    来自北京 回复
    1. 很高兴本文对你有帮助。

      来自上海 回复
  12. 写的不错,这才是真正的产品人。另外文中开始阶段你谈的招人问题,要么思想灵活,要么做事稳健,要么价格太高,这个好解决啊,直接招个思想灵活的助理不就得了,而且助理往往从业时间短,也不敢提太高的要求啊··········(我才不会说我就是一个产品助理···························· ❗ ❗ ❗ )

    来自浙江 回复
    1. 在下给你作个恭!~

      来自上海 回复
  13. 写得很好啊,挺受用的,让我对产品这个层面有了新的认识,希望作者以后可以更多的分享做产品的思维。

    来自江苏 回复
    1. 谢谢。一定会的。

      来自上海 回复
  14. 经朋友介绍,专门来看这篇文章。好长呀。但还是看完了。全篇写得丝丝入扣,如行云流水一般。读着好过瘾呀。好喜欢

    来自上海 回复
    1. 谢谢谢谢,用了两个谢谢,并再次谢谢你的肯定与支持!

      来自上海 回复
  15. 为什么评论都在说文章的不足……作为一个新人我觉得干货满满啊 ❓ 很喜欢最后一个例子,也让我开拓了一下思维!写的很棒!鼓励! 😳

    来自法国 回复
    1. 没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假定情景,自然会带来他们角度下看到的问题。首先。我要感谢(不是谢谢哦)你的支持。另外,真正的成长是经历过各种挑各种批评指责的。只是,之前可能我们不知道如何区别哪有批评对自己是有益的。哪些不是,但,随着自己的成长,面对一些批评自然懂得如何转化成对自个有益的部分了。
      再次非常感谢你呀。感谢你的支持!握个爪~

      来自上海 回复
  16. 用业务型和工具型来划分产品经理,其实说明了两种思考方式,而工具型产品经理的思考方式,应该说是一个产品经理应该有的思维方式,而实际运用过程中,可能做出的产品,只是达到了业务型思维的程度,但不能否认他没有应用工具型思维来进行整体思考。一个产品被作成什么样,除了产品经理,还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这篇文章我读来,并不感觉新鲜,用工具型这个词,感觉逼格不够,其实就是产品思维。不过作者的思路清晰,还是加强了共鸣

    来自浙江 回复
    1. 首先,谢谢你的回馈及肯定。不过。我是考虑良久还是认为应该用工具型 更合适。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追求这种B格呢?回归事物的本源去吧。做好一件事。就是做好一件事。给用户一个好用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好的工具。所以。还是工具型 最合适。当然。有果有更好的。不仿说出来。

      来自上海 回复
  17. 写的很好,工具型产品经理,特别是最后这个吃饭的例子讲解的非常好,做产品最重要是是当一个问题抛出来了的思考方式和你的涉猎知识体系

    来自浙江 回复
    1. 谢谢,我一直担心文章过长。一些人没这耐心。多谢谢兄弟支持

      来自上海 回复
  18. 我是专门花了时间来看这篇文章,写得不错。
    只是,如单从文章的角度上来说,本篇对很多人台阶过高!虽然我能理解本文这件事是在交待产品人做好这“一件事”的正确思路。及如何看清楚何为“一件事”。但你应该分成多份文章交待可能会更好。以上从文章角度出发,给的意见。必竟,并非人人都能看懂这一件事的。
    如果你想当个好作者,还需要更平民化。但,如果你是一名产品。我肯定你的思考。

    来自上海 回复
    1. 谢谢兄弟的批评,本人并非专业写文章的。在下只是从一个产品人的角度来传递我通过多个维度对“一件事”的认知。之前是有编辑建议过应该分成几个文章会好。这样更易普通人读。但是,我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还是固执的以一篇文章来写。之前,我写了35页,然后做了删减与部分重构。把这三个阶段串了起来。还是当成一个文章来发表。因为。我认为。这是我看清“一件事”的始末,不好分离。在下修心理学。所以很多角度是以心理学出发。相信部分人会多有不便。请见谅。但,我个人认为,好的产品,必然是直入用户心理。用户心理没看明白,是做不成好产品的。我这里的产品即是产品人也是产品本身。不想分离。总之,再次谢谢这位兄弟的理解与支持。

      来自上海 回复
  19. 😕 😕 😕 😕 看了一遍,就看了一件事-没看懂,可能我入行时间段。
    于是又看了第二遍 😯 好多的问号,好多的设问,设问是用来强调。这篇文章我看完以后就是好多的优先级最高的需求。优先级可能就没什么意义了。
    (可能是太口语化,平时习惯性反问设问,这是为什么,对就是因为xxxx。但,xxx为什么能,可能是因为xxxxx)
    可能局限于平台的排版吧,感觉跟看几个prd有一拼了。
    好的文章正是如此。只让用户看清楚一件事。

    来自北京 回复
    1. 这位兄弟说得对,本文其实有三个部份,之前有跟编辑沟通,编辑建议是分成几个文章来写。但,经我思考后。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宏观的角度的一件事。从微观上来看,是可以分成三件,1,用产品与人的心理关系。2,产品经理的分化。3,工具型产品经理的最终形态。但,本文最后算我个人的固执。还是以宏观的角度,以这三件事形成导向。明确好产品其实只做一件心理上有共鸣的事。而这件事并不是人们一般理解下的外表看来的一件事。我强调的是这个。
      但。兄弟的批评我接受,批评得对。谢谢您的支持!

      来自上海 回复
  20. 其实这个文章上上周就完成了。只是在下一直忙于工作。几个项目在推,所以一直没时间能好好发表。有劳之前的各位有心人关心了。在此也感谢编辑大人。谢谢你的帮助。谢谢

    来自上海 回复
  21. ❗ ❓

    来自广东 回复
    1. 兄弟好心情呀。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