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宁“识人五层次”说陌生人社交

5 评论 10609 浏览 54 收藏 11 分钟
🔗 B端产品和C端产品的区别在于,B端产品的用户是企业客户,C端产品的用户是个人消费者。因此,B端产品经理和...

作者学习了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从中认识到“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就此与陌生人社交的过程,分析五个层次如何层层递进。

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的第2讲中说到了一个她朋友做结婚教练的事,其中有一个“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也是这一节梁宁主要讲的内容。

我听了有些感触,有一些关于这五层次与陌生人社交的思考,在这里和大家聊聊。

梁宁的“识人五层次”中,主要是从外到内的顺序讲的。

第一层:感知层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这个就是外层的感知层。”

这是讲的是我们的外部观感了。

具体到陌生人社交场景中,如果是线上,则是头像、昵称、性别等外在的信息。做产品的都喜欢“偷窥”,曾经不止一次看到朋友要到一个姑娘的微信,第一件事就是点开头像看看,如果是真人照片,还会放大看上几秒钟。

线下的场景就更加不用说了,我们接触到一个人的第一眼就是这个人的相貌,男生看姑娘漂不漂亮,女生看男生帅不帅。如果比较合眼缘,还会忍不住多看一眼;真的特别合眼缘,胆子稍大的就上去要微信了。

那么,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得到什么东西呢?

我觉得,从建立第一观感,引起对方兴趣的角度来说。想要让一个陌生人对你有兴趣,头像+昵称的组合是及其重要的。

你想想,你是一个男生,你收到一条推送,是“@甜美小姐姐 成为了你的粉丝”更能吸引你点进去呢?还是“@老李 成为了你的粉丝”更能吸引你点进去?

点进去之后,是一个甜美的真人头像让你更有深入了解的欲望,还是一张蓝天白云的头像让你更有了解的欲望呢?

那么怎么更加深入地吸引对方呢?这就涉及后面的几个层次了。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

第二层也是表面的东西,梁宁在这里主要讲怎么去看一个人,从角色框架层来说,我们是有一定定式思维的。

我们的行为、能力、知识、所谈论的东西,是一定程度受到角色影响的。比如说一个教师,他和你聊的话题也许十句话就会扯到学校、学生、教学、教育等等比较有角色特征的话题上。你总不能指望一个工厂上班的蓝领天天和你聊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写教案,如何看待青少年教育这些话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讲如何和陌生人社交。其实当你开始没有话题聊的时候,你想想对方的角色,想想对方的角色经常会接触到哪些的话题,然后开放式地问对方如何看待,这大概率是可以聊很长时间的。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它可能会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人生的历程,其实大概在很多时刻,很多人都会处在同一个角色里。比如说我们都曾经是学生,或者是说毕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都是小职员。但是接下来,因为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大家的精神资源不一样,出身背景、家庭的人脉资源不一样等等,资源结构会推动一个人。我们可能都曾经是在某一个角色,但接着未来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

第三层就到了对一个人比较深入一层的认知了,因为这层信息,你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其实,我们和大部分陌生人交流,相互之间,只是触及到了第二层。只有从第二层到第三层突破了,两个陌生人才有可能持续交流下去。

人的资源结构相对来说是个更加隐私的东西,不经过一定时间的交流和沟通,你是无法了解透彻的。但是这一层的信息,你是可以通过别人嘴巴获得的,这些信息在一个人的熟人圈子里面,你是可以打听到的。

所以,假如你在追一个女孩,她的谈吐气质让你很感兴趣,鼓起勇气去要到微信了。同时,基于她的社会角色,你们也有挺多的话聊,但就是迟迟不得突破,你找她的时候,你们有很多话题;你不找她呢,她也很少找你。

这时候,不妨从她身边的熟人找到突破点,深入了解一下她的精神资源等。不然怎么说追女孩,闺蜜这一关是必过的呢。

第四层:能力圈

能力圈是个什么东西呢?

从梁宁的介绍中,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外在能力,大概就是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完成什么样的事情。

了解一个人的能力,这就不是一点点时间能了解的了。比如说你判断一个人的沟通能力,一定是在和他有比较多的交流后才会有个初步结论的。你判断一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一定是在和他近距离一起面对一些糟糕的事情时才能有所了解的。一般来说,了解一个人的能力三五天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我们去了解一个人,不妨耐心一点,花更长时间来深入了解他。这也许就是存在大量社交恐惧的原因,我们都很忙,忙到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了解一个人。

第五层: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也就是说,他对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他的存在感就极度让他不爽,让他烦躁。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我是十分认同这个观点的,我们生来就说要解决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其中,要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是很简单的。我是谁,可以基于我的社会关系定位,也就是我们第二层聊的角色,是谁的儿子,是哪所学校的老师,是谁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个相对的角色定位就可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我从哪里来那就更简单了,我们是无法决定我们的过去的,那都是既成事实。

唯一困难的是我要到哪里去,在夜深人静时,相信你也不只一次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泛化,有很多“兄弟姐妹”问题,就像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之类相似的问题,都是些灵魂之问。

虽然你可能觉得这些问题从来没有答案,但是相信我,你一定是有的,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你现在过的生活就是你的答案,你的现状一定是基于你过往的选择的,而在面临选择时,左还是右,很大程度是由你对于你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决定的。

另外,人对于自己存在感的定义是会有所改变的。就像你年轻时候的想法是上哪所985学校,你一旦坚定了,你就会去做,去扩充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你的想法,满足自己对于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当然了,你一旦达成,迟迟没有重新定义的话,那就会裹足不前,躺在这个舒适圈里面,动弹不得。

回到我们聊的存在感和陌生人关系来说,这时候已经算不得陌生人关系了。当你触碰到一个人的存在感的时候,你们已经是密友了,已经是相交甚笃的阶段了。如果你还认同他对于他自己存在感的定义,他也很认同你对于你自己存在感的定义,你们很可能已经是一辈子的交情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五层关系,两人从陌生到看到表层引起兴趣,基于角色有话题,相互了解对方的资源再到深入了解对方的能力,甚至了解到对方对自己存在感的认知,进而成为一生的密友。

能够走到第五层的,屈指可数,如果有,切记一定要珍惜。

 

本文由 @安安安强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打卡 非常不错

    来自山东 回复
  2. 您好,可以申请转载您的文章吗

    回复
    1. 哈哈,标明出处。可以转

      回复
  3. 我在得到app上也听过,讲的还不错

    来自广东 回复
    1. 19年,反反复复,不知道听了多少遍。

      回复
专题
18448人已学习17篇文章
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能够更加清晰明确的进行数据分析。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数据可视化的设计思路。
专题
56296人已学习20篇文章
产品上线后冷启动怎么做最有效?这是产品经理和运营必须要了解的。
专题
35908人已学习18篇文章
内容运营的正确姿势,你都能在这里找到!
专题
1292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运营分很多类,流量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别关注的数据和指标。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互联网运营,应该分析哪些数据和指标。
专题
6141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业务流程图是最常见的图表之一,能看懂读懂是必修课,能绘制便是非常重要的选修课。
专题
15763人已学习14篇文章
交互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产品的使用方式的过程,“如何才能做出合理的B端交互决策”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B端交互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