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们,五年后你们会在哪?

8 评论 16628 浏览 142 收藏 9 分钟

产品经理们,五年后你们会在哪?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但在这里,本文作者为你提供了一些对未来的思考。未来是未知的,现在更多的是“未雨绸缪”。

之前一篇文章《产品经理们,五年后,你会失业吗》曾经引起热议,我也想聊聊这个话题。

产品经理跟其他职业的显著差别之一是,技能的瓶颈很明显。说逻辑分析、沟通这些能力,受过良好训练的名校毕业生,只要机灵些,跟职业产品经理不会有太大差距。写文档和使用工具这样的速成技能更不用提了。

很多真正有价值、有难度的工作,在许多产品经理所处的位置上都不容易接触到。公司的策略、产品的框架大都是老板定的;影响产品销量和用户活跃的工作,则是运营做的。从业务角度来说,少有专职的产品经理直接领导整个产品线团队,相比起来,技术和运营更容易。我们经常听说 CEO、CTO 和 COO,但没听说几个公司有 CXO(首席体验官)或者 CPO(首席产品官)。

在有些公司,产品部门干脆就是支撑部门,像行政、人力一样承接需求并完成任务。那在这里的产品经理,要能接触核心业务、产生更多价值,就跟行政和人力一样难。

同时,产品经理的管理需求有限。产品经理都是按产品线分的,往往每个产品线需要 leader,而不需要总的全线产品负责人,或者说更需要从业务或者技术方面的全线负责人。所以,很多产品经理的职场生涯到了三年后就会很难动了。如果不考虑别的出路、接触别的工作,那可能真就会耗死在上面。

且不说现在的产品经理五年后会做什么,就讲几个我见到的五年经验的产品经理都是做什么的。

1. 产品线负责人、项目负责人 W

W 曾在一个公司做了五年产品经理,从毕业开始没换过工作。他亲身经历了这个公司的兴衰,眼睁睁看到海量的用户涨起来,又逐渐流失。依靠着这个公司还算比较硬的牌子,W 跳槽到了快速发展的独角兽公司负责主线产品的整体工作,管理全部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运营的事项。

其实在工作三年后,他已经在负责当初公司的部分商业化工作。这些工作多多少少都跟运营沾边,不是过去他熟悉的用户体验的工作。可惜商业化大势已去,他就拿着这些经验到新的公司继续尝试。在他看来,不做跟运营相关的工作,是没有价值的。

2. 创业者 B

B 最早就是创业团队的产品经理,技术和运营都是其他合伙人的工作。在创业半年后,团队遇到各种困难,早期合伙人大都退出,又加入了几个合伙人,他开始成为主要的管理者。

在意识到创业中自己做得再好都不如让团队做得更好后,他花了大量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从各种繁杂的产品、运营细节抽离出来,自己把握主要战略,同时花大量精力去维护团队、改善流程、提供资源,让公司良好运转起来。B 认为,这些工作的本质跟产品经理很类似,但却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3. 产品培训师 P

P 就是我刚刚说的,曾经在大公司待了四年,却发现升职无门、加薪无望,也做不了什么新鲜的事,每天面对的都是雷同的工作。他也有类似 W 和 B 的朋友,考虑过他们那样的出路,但一方面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个人兴趣仍然还是在产品方面,最终他选择了尝试在公司里建立产品学院。

在公司内部培训的体系健全后,他开始研究如何创立向社会公开招生的产品经理培训班,并以成为职业产品导师为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三位的发展路径正好可以概括成:做业务、做管理做导师,他们都往单纯的产品经理工作外迈出了一步。我非常确信,手机屏幕前的各位产品经理,有很多五年后不会仍然做目前的工作,都会寻求类似他们三人的出路。

那在遇到瓶颈时到底该怎么办?这里可以简单分享一些我的思考,供参考。

1. 接近末端

如果把公司各部门岗位跟用户的距离画一条线,那产品经理往往在前半截,离末端很远。对有的产品来说,末端是运营和营销;有的产品,末端则是业务和线下团队。跟他们接近,可以承接他们的一部分工作,也可以只是简单了解,但绝不能完全无视。

不管是未来要去创业、做管理者、转行运营,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2. 远离细节

不能沉醉于无尽的细节当中,把怎么摆按钮、怎么画原型当成要务。对小细节的追求可以给产品的营销讲故事、可以是吸引用户的小伎俩,但也同时是时间精力的黑洞。在有一定经验以后,应该尽快学会把细节交给下属解决。尤其不要做了三四年产品经理了还在写文档。

3. 技能专精

过去玩 RPG 游戏,我都傻乎乎地每次加点都均衡分布,不管是属性还是技能,都看起来均匀得很悦目。结果呢?永远打不过别人。

工作内容很泛所以技能要求很杂,这实际上是初阶产品经理的状况。再高阶一些,如果没有明显的突出优点,在管理者和公司看来,就只能是「可以做事」的产品经理,顶多分一个产品来跟进。而「可以做商务时谈笑风生」的产品经理、「可以解决各种公司流程问题」的产品经理和「可以管理技术团队」的产品经理,可能更被重视。

4. 领导能力

不能小觑领导能力,觉得只是管一管人。更好的描述应该是用「利用团队来一起成功」来代替「自己取得成功」。前者是全然不同的一些方法论和技巧,不仅仅需要所谓的沟通能力,也不仅仅需要职业技能比别人优秀就好了。

一个精益求精、对细节严苛、比较偏执的人,反而很难做好的领导。遇到不满意的事,一般都自己上了,懒得跟别人解释,这样手下的人也不会得到成长。到底怎么让下属成长、让团队协作共赢,其实是很大的课题,需要专门去修炼。

这大概就是我近半年的思考结论。

#专栏作家#

刘飞,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嘟嘟美甲联合创始人,锤子科技产品经理,豆瓣《最好的时代:可能是最真诚的创业日记》作者。文能提笔抒情,武能切图画交互。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好奇,为什么都以5年为界限。设计开发也是如此,孕妇效应有点明显,解决不可替代性问题,路子自然好走。

    回复
  2. 感谢

    来自广东 回复
  3. 如果未来技术和运营能直接解决用户需求,那产品确实应未雨绸缪,设想中会大部分转运营
    可是有运营思维和能力的产品 和 有产品思维和技能的运营到底哪个牛逼呀

    回复
  4. 我想问,锤子安好

    来自北京 回复
  5. 假大空,试问哪个岗位在发展的路径上不会遇到相似的瓶颈呢? 这个瓶颈就相当于一个模版 套在任何一个岗位上是乎都行得通。

    回复
    1. 事实上就是如此啊,如果不打破这个瓶颈,也可以选择按部就班啊,人各有志

      来自江苏 回复
    2. 作者更多的还是希望提供一种思路吧。

      来自广东 回复
    3. 同意,可能作者因为也是PM出身,只关注这个行业了,其实每行每业都一样的,都有瓶颈,后期也都要求变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