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基本功: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0 评论 29816 浏览 199 收藏 8 分钟

需求的来源有很多,需求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效的收集需求,将收集到的需求去伪存真,是产品设计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如同大厦的地基,地基不坚实,大楼是盖不起来的。

我把需求分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集需求,第二个阶段是处理需求。完成这两个阶段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原型设计,这一点以后再聊。

一、收集需求

收集需求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无针对性的用户访谈

一般来说,toB的产品,特定的用户是主要需求的提出者,而产品设计是为特定用户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机会与特定用户进行深度的沟通。但是,即使是明确了需求的提出者,在收集需求的过程中,还是有可能遇到很多“坑”。

如果特定用户不止一个,一定要区分“最终拍板的用户”和“产品的直接用户”

通过区分用户身份,理清楚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

明确用户想要什么,而不是用户想做成什么

区别在哪儿呢?用户想要什么,是用户的原始需求;而用户想做成什么,是用户将原始需求经过自己的理解得到的需求。所以,在你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再加上一个为什么,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用通俗的语言,避免专业词语

如今社会,每个人都对互联网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作为用户你无法预估他的专业程度。在访谈过程中,产品经理要尽量用通俗、严谨的语言去谈话而不是一堆专业词语去显示自己的专业度。一旦用户的理解有偏差,你收集的需求将会把你引向歧路。

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比较常见的需求收集方式,对于头脑风暴的流程也有大牛讲解的非常详细,我就不重复了。但是作为产品经理,你更多的起到的是监督和控制的作用,我认为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确保会议围绕你提出的话题展开,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聊天。

第二,不要对任何一个人员提出的话题进行评价或者议论。

最后,控制时间、控制时间、控制时间。

3.用户反馈

我认为用户反馈分为主动反馈与被动反馈两种。

用户在客服、官方微博、QQ群、贴吧、论坛、留言板、投诉等场合提出的意见都可以算是主动反馈;而调查问卷、有针对的用户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用户回访等方式是被动反馈。

一般来说,主动反馈属于更紧急需求,被动反馈属于重要需求,并可以以此来定义优先级。

4.内部需求(领导、运营、运维、客服)

一般来说,产品经理是对产品结构、流程最熟悉的人,面对内部需求,你需要做的是明确需求提出的目的,并提供解决方案。

拿我遇到过的问题举个例子:有一次,针对产品的订单,运营人员提出一个需求“增加手动处理订单退款的功能”,如果按照运营人员的需求,大约5个工作日可以完成一次版本迭代,我问清楚根本原因是“平台上申请退款的用户很多”,发现订单显示的界面太过复杂、不够明确,导致用户体验很差,后来简化了界面,规避了此类问题,工作量约1个工作日。

5.数据分析反馈

数据是客观放映产品的重要指数,也是收集需求的重要来源,前期是收集的数据是可靠、客观的,这里就不展开讲收集数据了。

数据是零散的,在进行数据分析前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划定一个界限,收集同一个框架内的数据。

单独的数据是死的,有对比的数据才有意义。

为了避免主观意识的影响,同一份数据参考其他人员的分析结果。

二、处理需求

处理需求的阶段,也是产品经理将需求进行筛选,梳理业务流程,设计产品架构的阶段。

1.需求筛选、分类

尽管我们保持严谨的态度收集大量的需求,其中还是有很多需求是“伪需求”,甚至是不合理的,我们第一步就需要将这些需求进行“清洗”,择优去重、去伪存真。

2.竞品分析

由于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不仅要定义目标用户、产品使用场景,还要确定核心功能,产品流程等等,因此通过竞品(如果有)来辅助处理需求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通过相似竞品的用户定位、功能反推竞品的需求,与自己的需求进行对比;将自己的需求代入竞品中,看流程是否符合逻辑;与竞品进行对比,分析需求的异同。

3.设置优先级

一般来说,从需求类型来看,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

从需求来源来看,战略性需求(领导提出)>功能性需求(核心功能)>业务性需求(拉活、存留)>体验性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做好最常用的是用四象限法则去评定优先级,另外可以使用RICE评定方法,KANO模型等。

4.需求评审

在这个阶段之前,作为产品经理对于产品应该有了一个完整的模型,但仅仅是理论上的模型,确保UI、UE、前端开发、后台开发、测试参与,从产品开发流程的各个角度对需求进行拆解、分析。需求评审可以看做是产品开发的初始化或者预开发。

 

本文由 @weiwoi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