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在产品工作中如何获得更多的时间?

2 评论 9193 浏览 30 收藏 10 分钟

没时间,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足以让我们不去承担更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风险,也可以让我们做的事情少一点。毕竟,我们没有时间, 大家也都看得到,我们确实也没有什么时间。

没时间与没事做

加班对我们来讲似乎是一种常态,总是因为各种原因加班,不仅仅是加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然后我们要来承担责任,要背锅。

我相信大家都如我一样,偶尔会批判一下自己的上级,明明没有时间,却硬要做那么多事情,最后一件都没做好。

这便是我所知道的“没时间”。

可有时候,我们又会很闲,闲的没有事情做,比如在B类公司,当市场、用户、客户没有反馈需求时,相当于进入了减速带,似乎没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不仅仅是B类公司,在各个公司都会有这样的减速带,又比如,当版本进入正常开发过程中了,如果开发周期较长,像是3周以上的开发周期,于我而言已然算长周期了,这个时候,产品经理的事情似乎就变少了。

对于产品新人来讲,更是特别重要了,好多时候,我们真的会遗漏新人的任务分配,这可能有许多原因。

以我而言,只有当新人把第一个任务出色的完成以后,我才会安排后续的任务,毕竟,对新人的任务分配实际上是对我自己的一种挑战,如果没做好,很有可能会对我自己的安排产生影响。

于是,大部分不在产品负责人角色的PM们,不定期的总会进入到“减速带”,一来是因为对项目没有决策权,二来则没有来自上级的任务分配。

这便是我所认识的“没事做”。

这样的没时间和没事情,你是否也遇见了?玩个游戏,测试一下:

  1. 最近一周,加了几天班?
  2. 最近两周,有几天是6点前下班?

时间管理方法论

时间管理本身是诸多方法论中的一个,能帮我们有效的规划时间,合理安排。任务管理也属于方法论,帮我们对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规划。

即便是你现在所看到的这篇文章,本身也运用了方法论,文字是为了更好的沟通而被约定出来的一种方法论。方法论本身无好也无坏,某种意义上来讲,方法论自成体系,其本身也是作为一款“工具性质的产品”而被“设定”出来的,

方法论既不高大上,需要我们刻意追求,也不是瘟疫病毒,需要我们避之不及,平常心对待即可。于我而言,能为我赚取时间的方法论,便是我所需要的产品。

许是受到camera 360的文化侵袭,对于工具产品感触颇深。

在图片处理软件出来之前,我们要美化一张照片,需要专业的技术,专业的设备,专业的软件,还有不短的时间。

可现在呢?

一些优秀的图片处理软件,能够一键让普通照片具备专业摄影师的感觉。不仅仅是被开发出来的工具性质产品,即便是我们上层的商业模式,也具备方法论。我们所提及到的商业模式画布,本身也是一种方法论,是一款工具性质的产品。

对9个关键词进行填空,就能探索适合企业的商业模式,这真的是太方便了。对于企业而言,对于CEO而言,都在不断的学习前人总结的方法论,不仅仅是学习,还将其广泛的投入到应用中。

而到目前还有许多前辈,不断的沉淀经验,不断的总结完善,向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法论。

作为产品经理,理论上我们是走在时代前沿的角色,谁不想引领一个时代呢? 谁又不想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呢?

可是。

我很遗憾的发现。。。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认识方法论。

甚至还会排斥方法论,抱着些许轻视,些许敌意。

获得更多的时间

方法论并不是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实际上方法论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诞生的,他并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如我在前文反复强调的,方法论是在沉淀,总结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表示,方法论是在问题结局后被总结出来的。

与我们而言,方法论的作用是加快我们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耗损,尤其是思考时间成本,以至于,他能帮我们获得更多时间理论上来讲,不依靠方法论,我们也能解决问题,但花费的时间很长。

即便我们没有掌握乘法,我们也能通过加法计算出23个15相加等于多少,只要将15连续加23次就可以了

但我们掌握了乘法,就能更快的计算出结果。

相对于加法而言,乘法就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论。帮我们赚了更多的时间

时间,大概是世界上最贵的一种资源,不可再生,甚至于不可交易。

方法论却能帮我们赚到时间,原本要用1天做完的事情,应用方法论也许只要1个小时。

是的,即使没有方法论,我们也能做完这些事情,如果你觉得时间不那么有价值,我当然无法反驳你。

以 kano 模型而言,我们可以耗费一年的时间去发现原来这种类型的需求,用户会更加高兴,也可以耗费一年的时间去发现,原来这种类型的需求,用户并不买单。相应的,我们运用 kano 模型,可以在短短一个月内,掌握五种需求类型,如果我们学习的足够快速,甚至可以在一天内掌握五种需求类型。

这等同于,我们赚了2年以上的时间,要知道时间不可交易,不可置换,不可再生。

方法论的升级

产品是无穷迭代的,方法论也是如此。

数学的最开始就是数字,然后迭代到至今 ,函数,高等数学,各种各样升级的方法论,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应用。

方法论也是在升级的,这是让我遗憾的事情,我们似乎忘记了去探索更新的方法,也忘记了去学习更好的方法论。

由于我个人的一些原因,无法在文章中列举一二,只能通过一个问答游戏来含蓄的表达。

(我不太想写情绪文,也极力的去避免情绪文,也希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勿带情绪阅读,而是更加平静的与我玩一个问答游戏,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检验。)

准备好纸和笔,txt文档也可以

请回答:

  • 你现在写的需求文档,与5年前的需求文档有什么区别吗?(需求文档也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而被设计出来的)
  • 你现在绘制的原型,还有提升空间吗?(原型图设计是方法论吗?)
  • 是不是会在沟通上耗费许多时间? (最依赖沟通的是销售,可他们有名为“话术”的方法论)
  • 有没有发现你一直在做重复的事情,在反重复的错误?(如果错误只犯一次,你会赚多少时间?)
  • 你还是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做什么需求吗?(kano 模型上两层都是用户需求)

晒账单

传闻,某位朋友学习了一些方法论,然后……

一份比较完整的需求文档以前要用一个月的时间,现在需要一周 (似乎需求比较多)

以前,开发过程中,每天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开发沟通,现在不用了。

于是

我帮他算了一笔账:

一年,按照大版本来算 ,4 个大版本(这样才对得起用一个月写的需求文档)

这些方法论,为他节省了 729 小时,2017 年,不算加班,标准工时是 1992 小时。

这些方法论,相当于为他赚了 4 个工作月,比其他人多了 4 个月的工作经验,以及学习时间。

#专栏作家#

枯叶,近6年经验的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社交,社区,细分群体挖掘。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是给员工直接报的21天训练营(21days.cn),一个网上的训练,然后整体提升了工作效率。

    来自山西 回复
  2. 额。。。,忍着快速浏览!到最后一部分才引起我的共鸣,不光是产品,其实每个人每一天都因为坏习惯,做事顺序,做事方法等原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为我们懒得思考🤔,已经习惯了目前的方法,懒于改变,所以我们才没能进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