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2018校招产品笔试题:如何用 0.01 元买到一瓶可乐?

67 评论 60419 浏览 341 收藏 7 分钟

昨晚结束了京东今年秋招的专业笔试,产品岗的第一道主观题「如何用 0.01 元买到一瓶可乐?」引起了众多人的讨论,这里初入互联网江湖的甘甘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欢迎各位前辈拍砖交流。

1.拆题

2.结合“5W+1H框架”的分析

  • 2.1 确定性因素分析
  • 2.2 不确定因素分析 Why、Where、How

3.解决方案汇总

1拆题:

一瓶可乐3块钱,可我现在要用1分钱买。这里要注意的是:

  • 3块钱  VS  1分钱。交易都遵循等价交易的原则,为了买到可乐,我一定得付出其它成本满足商家的需求;
  • 1分钱VS 免费送。1分钱暗藏玄机:不是免费送,而是要用1分钱买,所以排除商家通过扫码关注、注册普通APP等指定任务送可乐的情况;现在不再流通1分钱的现金,只有线上支付才能实现,所以这里讨论的解决方案最终都将以线上支付落地

2结合“5W+1H框架”的分析

下面开始用经典框架“5W+1H“分析:Who、What、Why 、When、Where、How本题中的Who、What、When是大家普遍预设的前提,相对确定。而why(为什么买)、where(去哪儿买)、how(怎么买)都不确定的,也是本题的关键所在。

2.1确定性因素分析(Who,What&When)

  • Who:参加京东校招笔试的人,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 What:1分钱买可乐
  • When:即时(普遍预设前提,本文设置为半天内)

2.2不确定因素分析(Why,Where&How)

Why: 为什么买?

1“商家主导”:可乐是商家给用户的激励,作为消费者的我被动迎合他们的需求,买到可乐。

场景还原:

商家说:亲爱的顾客,你可以用一分钱买瓶可乐。

甘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钱相当于白送我一瓶可乐,哈哈这商家一定要我做点啥事儿吧:让我注册APP?让我成为他们店的VIP?让我转发票圈…… 

2“用户主导”:商家没有相应的激励,我要抖机灵,主动为他创造价值用超低价赢得一瓶可乐。

场景还原:

甘甘:你好,我想买瓶可乐,可是我只有一分钱。。

商家:哈哈小姑娘,我凭啥要给你呢?

甘甘:……(大意就是你看我能给你这么多好处你就给我一瓶可乐吧!)

所以现在分别围绕商家主导和用户主导提供解决方案。

Where:哪里能买?

PS:因为是1分钱买可乐不是送可乐,且考虑到在半天内实现,所以忽略品牌商如可口可乐公司、以及物流时间长的其它电商渠道。 

How:怎么买?

这里我们开始从商家主导和用户主导角度分别分析。

商家主导

商家主导情况下,可乐是作为激励存在的。我们从商家需求出发来分析其可能的激励场景。

商家的需求包括拉新、留存和促活,而可以通过卖可乐实现这些需求的商家有两类,一类是线上线下的生活服务商,一类是支付平台,包括线上的互联网金融支付平台和传统支付平台如信用卡、银联等。

用户主导

 用户主导情况下,我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商家提供价值。注意时间是限制为实时,我们只能跟一些决定权大的店员协商,比如那些经营者就是老板的个体户便利店。同时也不考虑外援(即亲友好友帮忙付出剩下的2.99元,个人感觉有些偏题)。

那我需要通过更多付出来弥补那2.99元,比如多次购买、口碑传播、智力贡献、示弱讨好。

  • 多次购买:承诺作为本店的忠诚消费者,接下来一周的生活用品都到店里买;
  • 口碑传播:主动为该店做宣传,通过朋友圈等口碑传播方式促进店里的销量;
  • 智力贡献:作为喜欢动脑子的大学生,还可以充当智多星的角色,临时给便利店老板提供有利于经营的建议,用智慧换金钱;
  • 示弱讨好:我们还是个孩子,利用自己的学生身份跟老板套近乎装可怜,“叔叔我出门忘带钱了,刚交完学费手机里还剩1分钱,但是特别想喝可乐……”这样也可能会要到可乐(颜值越高本方法成功率更高)。

3解决方案汇总

综上所述,整体解决方案如下~!

 

作者:小白少侠甘,人民大学读研三,喜欢分析策划与文案

本文由 @甘甘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不是首先确定主语吗?
    是谁需要一分钱买到可乐,是面试者,还是其他用户。

    来自重庆 回复
  2. 我看到天猫2个字了,你应该没过

    来自上海 回复
  3. 看了大家的评论,感觉大家想太多,反而偏题了,根据题目剖解出来就是:特定的人(大学生)在特定的场景(商城、商店等)解决特定的问题(用¥0.01兑换一瓶可乐)。接下来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别人为什么把可乐用¥0.01卖给你。这个问题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你提供什么方案为商家来解决¥0.01与可乐之间的差值,后面就是通过一系列办法来平衡这个差值(也就是答案)。

    来自广东 回复
  4. 我觉得这就是用户需求啊,我现在要在什么场景下,解决1分钱买一瓶可乐的问题,可以给我赋予角色、场景,提供什么服务来满足我的这个需求,这是产品笔试啊~当然,只是我的想法

    来自四川 回复
  5. 以前有个故事,就是爱迪生让他的助手计算一下一个灯泡的体积是多大,他的助手使用各种三维积分进行求解,爱迪生看到说不用这样,把灯泡放到水里看看溅出来水的体积不就知道了吗? 我以前不相信这个故事,现在信了。

    来自北京 回复
  6. 下面的评论都是用一分钱背后的附加产值来购买这瓶可乐,你们的思路已经被框死了,我就说说我的吧
    1. 😉 一瓶可乐3元,直接偷了走就是了,我就一分钱,买是不可能的。3块钱,法律是不会来照顾我这个小偷小摸的人的(专法律的漏洞)
    2.可乐到期了,小店,超市会处理掉不要的可乐,捡一瓶就好。或者捡到再来一瓶的瓶盖(时机,机遇)
    3.我就是可口可乐的老总,我自己公司里拿一瓶可乐总部犯法吧。(身份)
    4.你0.01卖我一瓶可乐,我给你打工一天(附加产值)
    没有,有时间我再想点其他方法 😳

    来自浙江 回复
  7. 我当时参加此笔试写的六个答案分别是:

    1.自动贩卖机0.01元买一瓶可乐活动
    2.这个可乐价格就是0.01元
    3.利用0.01元买一张纸,在纸上画一幅艺术画卖了钱,买了一瓶可乐
    4.别人买了一瓶可乐,转卖给你,只需0.01元
    5.0.01元发起一个众筹,众筹的钱买了一瓶可乐
    6.利用其他相似可乐价值的东西外加0.01元买了一瓶可乐

    个人观点:
    这道题考察的是一个人的思维,题目为如何用0.01元买了一瓶可乐,没有任何限定条件,也没说你的方案实现概率有多大,完全让你脑洞大开般回答这道题。
    有些人说这道题跟考察产品思维没有关系,我并不这样认同。
    用产品思维考察这道题,你会发现两个本质的东西,那就是0.01元和买一瓶可乐
    简单来说,这道题还可以解答为:
    用户只有0.01元,买一瓶可乐是这位用户的需求,产品经理的你要满足这个用户的本质需求,so,你如何去满足?

    个人感觉楼主思维还是太限制了,谁告诉你的可乐就是3元?别告诉我是常识,我不认。 :mrgreen:

    来自江苏 回复
  8. 个人感觉不妨可以对0.01元的额外价值进行挖掘和转化。使用1分钱纸币,虽然面额只是0.01元,但自身具有收藏价值,通过先在货币收藏市场将1分钱卖出去,就可以将1分钱的收藏价值转变为实际价值,之后再用卖纸币得到的钱买可乐。(一些版本的价值可以买到100瓶可乐~)

    来自广东 回复
    1. 这个思路厉害了

      来自上海 回复
  9. 产品经理的面试题,回答方向可以是怎么样能让用户0.1元买到可乐。可以达到什么商业目的,通过什么方式,需要获取什么资源做到这个事情。

    来自广东 回复
  10. 哈哈,总结下大神的答案(如何用0.01元购买一瓶可乐):1,大家众筹;2,结合其他产品推广(购买其他产品可以享受0.01元购买可乐)3.外汇用0.01元赚取汇率差价买可乐;4.明星买可乐;5,谈合作低价买可乐;等等啦

    回复
  11. 我感觉这个分析有点虚,在考试的场景下很难有时间做这么细致的事情,那种情况可能就是比谁的脑洞大。而且这个分析也不是很全面,比如说where也可以是个人,不一定是商家。来说一下我的方案,你可以拿着手机,打开直播,然后走到走到大街上,看看谁在喝可乐,然后走到他面前拿直播对着他,说:“我和网友正在发起一个测试,看看在中国一分钱能否买到一瓶可乐,朋友愿意把你的可乐卖给我吗?”(注:题目只说了买可乐没说是否是喝过的)。这里其实是把那个卖可乐的人推到了一个道德制高点,而且是被大家围观的。为什么不到商家去买呢,因为他们把这个当生意,但是一个普通人很难把一分钱卖可乐和生意联系起来。

    来自江苏 回复
    1. 这个脑洞不错呢

      回复
  12. 个人觉得如何用一分钱买到一瓶可乐是发散思维的题,可以设置一个有意思的前提发动大家的力量去筹集可乐,团购众筹,通过运营手段把一分钱价值扩大化

    回复
  13. 这道题题题面是用低成本撬动大收益,以上5W1H分析很赞成,但感觉还可以再延伸。(以下纯属个人YY哈~),延伸方向1:PM的岗位在工作中需和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同事相处,那么多在平时处理好关系,关键时刻就可以基本保证项目顺利,同理思维。想说的一点就是审题很重要,贴合题目用意和京东PM的岗位要求分析(前后端PM要求不一样), 多将题目和实际工作时的场景联系。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