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 | 产品经理的原型工作流

小鸡腿
11 评论 25932 浏览 164 收藏 12 分钟

交互原型图是产品经理必备的技能,不管是小白,还是大牛;是实习生,还是总监,都是从画原型图开始的。好的交互原型图,可以让开发不问一句,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开发得明明白白;差的交互原型图,可以让UI、开发、测试焦头烂额,摸不着头脑,让产品经理的威信大大降低。要知道,产品经理在公司里,很多时候靠的都是威信力,无论是在脑暴、讨论、评审、跟进、运营,各个阶段。

本文开始,笔者会另起一条脉络,讲一讲笔者工作中的一些方法论,总结一下笔者近5年来的职场经验。有的是笔者转行前的,有的是笔者做产品后的,希望或多或少可以给大家带来些启发。

本文讲的是关于产品经理的原型工作流,我会以总分总的形式,给大家讲一下:我在工作中是如何从菜鸟到熟练工的过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少走弯路。

交互原型和PRD(产品需求文档)文档的区别,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经提到过了,没有看过的同学们可以移步《从0到1,搭建营销中心——认识后台系统(下)》

快速上手交互原型图

原型图是无法速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才能做到又快又好,周期就只能看自己的付出和悟性了。并且每个人画原型图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接下来笔者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所有人,笔者更多想传达的是一种方法。

1. 刻意练习

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但我更喜欢的是刻意练习,这才是真正能成就一个人的根本。

只有通过长期不断的刻意练习某件事,才能从小白到专家再到大师,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刻意练习》。

量:通过大量的原型图临摹学习和实战练习中,积累经验,悟出自己的设计窍门。

刚开始的原型总是很丑——字太大,对不齐,图标找的都不好看,颜色不知道怎么选等等。

但当你不断去学习别人的原型,临摹和实践后会发现:原先那些低级问题会自然而然的消失,到那时候你需要更多考虑的就是交互逻辑、业务逻辑和产品价值了。

PS:这里推荐大家刚开始可以大量看UI中国,花瓣,pinterest,behance等国内外设计网站,不管是平面还是UI都可以看,提升自己对视觉、美观的敏感度,这在将来提升原型设计水准和头脑风暴上很重要。

复盘:大量练习后,定期复盘自己这一段时期内的原型图,哪些画的有缺陷?哪些地方逻辑没有想清楚?哪些icon用的不恰当?哪些地方被开发和UI怼过?这些问题都需要定期拿出来过一遍,来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PDCA:戴明环,在项目管理中是一门必修课,分别是指:计划Plan 实施Do 检查Check 处理Act。

在刻意练习过程中,我是这么运用PDCA的:

  1. 做一份计划:内容包含,本次产品的规划(也可能是领导直接部署的任务)、本次产品拆解的功能点、预计的页面数量、预计完成的工作时间、拆解成日程表和每日计划。
  2. 开始实施:根据每日计划开始原型图的设计,期间遇到问题或阻碍,遵循我自己的原则处理(时间管理)
  3. 检查确认:设计完原型图后,需要对原型图仔细确认一遍,有必要的话会和领导核对。
  4. 问题修改:对核对完或检查完后的问题进行修改,并交付相关人员进行评审或设计

以上,就是开篇要说的笔者的方法论,我们再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速成是不现实的。

其次,我们需要提升自己对审美和视觉上的敏感度。

这些前期准备都做好的前提下,尝试养成正确的工作习惯,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和定期复盘,方能提高。

2. 明确需求

接下来,我会讲述笔者自己设计原型图的大致步骤。

很多产品新人,在拿到需求后都会立马打开Axure或者其他软件,大刀阔斧的设计起来。笔者早期也是如此,现在我的结论是:别急着开始,先仔细想想。

梁宁老师讲过产品经理的四大核心能力:看的准,想的明白,说的清楚,试的快。

如果直接开干的话,就是缺少了看和想的过程,除了原型设计出来后可能不尽如人意,还可能会错失许多提升核心能力的机会。

笔者现在拿到需求后(这里就不纠结需求的来源和获取的渠道了),首先会对需求本身进行剖析:这需求到底是不是真实的需求?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根本性需求?这个需求能实现什么价值或者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优先级如何?是否可以实现,和目前的产品逻辑是否相悖?

在经过思考后,得出结论,无法想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和相关人员确认,必须做到:需求明确。

3. 头脑风暴

这里的头脑风暴并不是指开会讨论,而是将明确后的需求,在脑中进行场景化处理

我会将需求镶嵌进假象的场景中,动态的在脑海中演绎,目的是将业务流和系统逻辑串联起来。同时,尽可能多的设想其他场景,例如:逆向流程、异常操作、系统并发、业务拓展性场景等。

之后,将模拟场景,通过页面呈现的方式继续在脑海中播放幻灯片,这时候,隐隐约约就会有一幅幅原型图了。

PS: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的,需要大量看网上的素材积累敏感度,对产品需求和功能点非常熟悉、同时要对业务非常了解,才可以将原型图和业务场景像放幻灯片一样在脑海中播放。

4. 落笔草稿

脑海中的幻灯片结束之时,就是落笔画草稿的时候了。

切记,此时还不能直接上机,理由有三:

从想法到设计,大量信息会丢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时候灵光一闪的想法,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事后想要回忆几乎不可能。

这是因为人脑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一个英文单词从不认识到永久记住至少需要7天,更别提灵光一现的想法了。所以,很多人都会随身带笔记本,将好的想法快速记录;同理,在明确完需求和头脑风暴后,打开电脑用软件设计原型,会因为各种样式、美观等问题耽搁了最佳记录时间。

软件设计相对正式,无法将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

无论是Axure还是Sketch等软件,设计出来的页面会比较正式,不可能做到随性设计。

就比如:在画一个页面的时候,突然有一些想法要记录,直接写在原型上可能不太合适,但如果是通过草稿的方式,可以非常随性的画和写,方便更多的灵感迸发。

软件设计的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拿起纸笔涂涂画画,写写改改,用软件拖动方框和文字,前者要省时的多;同时,如果发现想的或画的有问题,改起来也比较方便,这样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都大大降低,也确保之后在软件上设计的错误率更低,效率更快。

5. 正式上机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就可以打开Axure,将刚刚很潦草的原型,画到电脑上去了。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复制黏贴,更多的需要规范、严密的思考,将刚刚发散的思维收拢回来,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页面布局:这个不用多说了,如何将草稿整理成正规的原型图,如何设计页面,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

业务和交互逻辑:在设计页面时,需要考虑实际的业务场景。多想一想,自己设计出来的页面是否符合实际操作?是否有反人类的设计?是否做到了don’t make me think的程度?

其他问题点:在设计页面的时候,肯定会有当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我们需要及时记录,及时解决,完善交互原型。

本文到这也要告一段落了。老规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 我们拿到需求后,要先明确需求,千万不能带着问题往下做;
  2. 我们通过大量积累的学习经验和对业务的了解,将原型图和业务场景在脑海中滚动播放;
  3. 播放完幻灯片后,我们快速提笔将想法画在纸上,涂涂改改都没关系;
  4. 最后,我们将草稿再画到软件上。

希望笔者总结的方法可以帮助到大家,有疑问的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本文由 @小鸡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高保真的原型图是什么阶段出

    来自陕西 回复
  2. 方法论是通用的,但是感觉更像是交互设计师呢~

    来自北京 回复
  3. 原型图必须要做带交互的吗

    来自北京 回复
    1. 带交互就叫交互原型图了。给开发评审至少要带交互逻辑(并不是指动效,当然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明动效,主要讲清楚逻辑),不然评审的时候开发一头雾水

      来自上海 回复
  4. 一万小时定律

    回复
  5. 目前为止,就是原型图做起来有点懵逼,总觉得缺少点啥,看来还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啊,求推荐

    回复
    1. 你想求推荐点啥?

      回复
  6. 千万不能带着问题往下进行

    回复
    1. 是的,这很关键,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

      来自上海 回复
    2. 是指有个问题没有解决接着往下画,是吗

      回复
    3. 是指整个产品的推进,不仅画原型图

      来自上海 回复
专题
18513人已学习15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Android和iOS在产品、设计、交互等方面的差异。
专题
20595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好的用户成长体系可以促进用户活跃、增强用户粘性、留住用户和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情况。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搭建用户成长体系的思路。
专题
1803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当下人脸识别在生活中被应用得愈加广泛。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人脸识别的入门指南。
专题
33730人已学习15篇文章
一起来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用户增长的。
专题
31607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来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产品优化的。
专题
1611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从0到1搭建结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