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实现成功不是复制成功者,而是学习失败者

4 评论 6800 浏览 30 收藏 13 分钟

生活中充满了幸存者偏差的状况,但是只要你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在,穿破问题表面深入挖掘,就能了解到事情的真像,不被偏见所蒙蔽。

英国著名魔术师和催眠师德伦·布朗在一个纪录片中,展示了一个心理骗局。

方法很简单,首先,获得一张数量足够大的联系人列表,给列表上的每个人发电子邮件说,你有能力预测到赛马的结果,并且你会向他们证明这一点。

假设每场比赛有五匹马参加,把列表上的联系人分成五组,每组都要“预测”一个不同的赢家。那么有四组名单会收到一个错误的预测结果,但还有一组名单的人会相信你能够至少预测出一次正确结果。

重复这个过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与足够多的名单,在4或5轮之后,就能获得相信你预测能力的死忠信徒了。因为心理上的偏见,我们会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这会使我们做出不理智的错误决定,或是追随一些并不正确的理论概念。

比如:听说别人用什么很有效果,就要赶紧买回来,也不管自己适不适合,或是疯狂追捧成功学。

这种片面的心理表现就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urvivorship bias)另译为“生存者偏差 ”,是一种认知偏差。其逻辑谬误表现为过分关注于目前人或物“幸存了某些经历”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视界内或无法幸存这些事件的人或物。

其谬论形式为:幸存过程B的个体A有特性C,因此任何个体幸存过程B需要有特性C。有特性C但无法幸存过程B的个体被忽略不加以讨论。

逻辑偏差在于只关注筛选结果做出评估,而忽略筛选条件与筛选机制等信息。

用俗语“死人不会说话”来解释其成因意指当取得资讯之管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无从由死者获得来源),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之偏差。

这种偏差可以导致各种错误结论。

幸存者偏差这一概念来源于二战时期。

二战时期,盟军的战机在战争中损毁相当严重。每次返航的战机上面都布满了弹孔,军队认为需要对战机加以更好的加固和保护。

但是应该加固哪些部分呢?

最初他们的想法是将装甲附加到整个舰队中最常被子弹击中的地方,于是将返程飞机的受损情况统计好绘出一张示意图。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整个飞机中最容易遭受攻击的位置,但是机尾则是最少被攻击的位置。

按照原先的逻辑,那么飞机的加固应该放在机翼部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亚伯拉罕·沃德教授接受军方要求,运用他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给出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建议。沃德教授的建议与军方原来的想法却完全相反,他给出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

沃德教授的结论依据主要是以下一方面:

  • 这次统计的样本,仅仅是涵盖平安没有遭受打击坠毁后返回的轰炸机;
  • 被很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可以平安返航的;
  • 而在机尾,弹孔较少的原因并不是真的不容易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还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盟军最终采取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约瑟夫莱茵博士就开始测试是否真的存在超感知觉(ESP)。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测试了是否有人能够成功猜出一副洗牌的顺序。他最初使用常规格式的扑克牌,但后来又转而使用专门设计的Zener牌,防止参与者会默认只猜测他们熟悉的扑克牌与真正的猜测牌是一样的。

在他的实验中,他让500人猜测这些卡的顺序。猜对了的参与者就会被转移到下一轮。他们被要求再次猜测,那些正确猜测的人又被转移到下一轮,以此类推。最后留下的人被认为具有心灵感应能力,因为他们能够在每一轮中正确猜测。

这个实验就是一个幸存者偏差的案例。该实验能够发现参与中的某个人每次都能正确猜测的可能性,但它并不能确定某个人是否具有超能力。因为心理上的偏差,我们有时只盯着结果,而不去考虑相关因素和过程。

当我们研究成功学时,总是倾向于寻找那些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家 ,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伊隆马斯克。

这时候,眼里只关注是什么优秀品质让这些人获得成功,我们似乎是被成功人士的光辉迷惑了。

生存者偏差,使得很多人倾向于只关注获胜者并追随他们的脚步,而忽略那些尝试与获胜者走相同的路但失败的人,甚至有些模仿听起来很可笑。

“理查德布兰森,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都辍学并成为亿万富翁!你不需要学校才能成功,企业家只需要在课堂上浪费时间就可以开始。“

罗尔夫·多贝里在《清晰的思考艺术》写道:

“在每一位受欢迎的作家背后,你都可以找到100位其他书籍绝不会出售的作家,在他们身后还有100名没有找到出版商的作家,还有另外100人,其未完成的手稿在抽屉里聚集了灰尘。

其中每一个都是100个人,他们梦想有一天写一本书。然而,你只能听到成功的作者,并且没有认识到文学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众人追捧成功的典范,学习名人传记,模仿成功企业的发展模式,却忽视了成功的背后还有无数付出和不断地测试练习,而是将某些成功者身上的特征看成实现成功的全部因素。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说过:

“如果你把成功归为一组并寻找使它们相似的东西,那么唯一真正的答案就是运气。”

实际上,失败者的经历更有用。因为相似的经历,但是有人成功,有人却失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两者的差异。只有了解失败者缘何失败,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成功者缘何成功。

幸运者偏差还会体现出认知的片面。

比如:有些产品上市前的测试阶段,会找核心的用户使用。但是新产品如果只是考虑原有用户的体验是绝对不够的,因为这些人已经熟悉你的产品风格,另外新产品必定是要扩大用户群的,只找老用户肯定是不够的。

为了应对这种偏见心理,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解决:

  1. 确定了目标市场的哪些部分没有给我们反馈,通过查看当前用户在目标市场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如何获得它们来做到这一点。
  2. 联系并收集一些在网上看到并忽略了我们的营销和销售推广的人的反馈。
  3. 联系并收集了一些访问我们网站但尚未开始免费试用的人的反馈。

想要发现产品需要改进的部分,还要关注目标用户群中那些你平时接触的比较少的人。这样获得的建议不仅客观,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过程还很有可能将潜在用户变成真正实现消费的用户。

为了不被幸运者偏差心理迷惑,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了解错误或失败

成功不能完全依靠模仿来实现,更加实际的方式是弄清楚失败的案例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没有信心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就想一想,做不好的情况有哪些,当你把这些信息列出后一样一样地克服掉,那么成功就会变成一种必然。

如果看了那么多的成功营销秘诀,还是没有效果的,去看看那些失败营销是怎么回事吧。

(2)参考客观角度的建议

当局者迷,如果你设计了一款产品,通常很难自己提出合适的改进意见,因为你对这款产品的熟悉程度必然超过用户,你的信息和用户的信息是不对等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的新产品上市之前都会找用户去做内测。

(3)关注被漏掉的信息

其实,我们看到的了解到的并不是全部。比如:我们现在所能获知的历史,其实是历史学家通过以前留下的文字文物所作出的总结和判断。但是一定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发现的,或是古人没有留下的部分。

就像有些冷门电影被翻出来之后好评很多,就有种冷门的大多都是好的。实际上,冷门的内电影本来受众人群就少,少中求好,自然会产生这种错觉。

想要成长,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更要去发现自己注意不到的不足之处,把短板补齐才是成长的正确方向。如果我们只关注被某些标准筛选后的信息,那么我们做出的结论或是判断必然是考虑不周全的,片面的。

生活中充满了幸存者偏差的状况,但是只要你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在,穿破问题表面深入挖掘,就能了解到事情的真像,不被偏见所蒙蔽。

#专栏作家#

倪云华,公众号:倪云华新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十年跨国管理咨询顾问,曾服务普华永道、IBM全球咨询服务部,为华为、海尔、腾讯等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多家创业公司管理顾问。著有《共享经济大趋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大厂打工命,自己能力不够,怪这怪那,说说来说去不就是能力问题?

    回复
    1. 能力是个笼统概念,又可以细分很多包括专注力也是能力,很多人只把技能当做能力

      回复
  2. 幸运,是建立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而不是心灵感应。

    回复